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一向為世人所推崇。如果中華民族的每個人都能做到上慈下孝,人與人之間以禮相待,家與家之間團結友好,那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精神文明程度將何其高也。
《百孝經(jīng)》
白水老人
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一步,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回心復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道貴順無他妙,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天將孝子另眼觀。
人人都可孝父母,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語,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三從四德孝在前。
孝在鄉(xiāng)黨人欽敬,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孝化風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聲價貴,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惟有孝力大,孝能感動地合天。
孝經(jīng)孝文把孝勸,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能孝就是好兒男。
為人能把父母孝,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不孝受窮莫怨天。
孝子面帶太和象,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親死如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孝貴實行不在言;
孝子齊家全家樂,孝子治國萬民安。
五谷豐登皆因孝,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善體親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為孝,忍讓二字把孝全;
孝從難處見真孝,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孝思鰥寡親影單;
趕緊孝來光陰快,親由我孝壽由天。
生前為孝方為孝,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孝順溫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烏鴉反哺孝親顏;
為人若是不知孝,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當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離孝人倫顛倒顛。
念得十遍千個孝,念得百遍萬孝全;
千遍萬遍常常念,消災免難百孝篇。
簡析:
孝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里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wěn)定倫常關系的表現(xiàn),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一般表現(xiàn)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古訓云:"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為什么中國人認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呢?自古以來,人們把父母撫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個有責任心的、高尚的人。
儒家《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只于孝順父母而已,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缎⒔(jīng)•諫諍章第十五》曰:“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編輯整理:清風劍客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