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成就了巴比倫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以及希臘文化,可謂一花分五瓣,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時代。正如孔子所處春秋戰(zhàn)國之間的時代,“禮崩樂壞” 人心不能堅守天道,脫離了無教之教,不能安處于憇淡平和,而社會進入了紛爭,故必須對人進行“言教身傳”。然而,有了孔子儒學的產生。有了西方的哲學,奠定了人性之精神基礎的時代,創(chuàng)立了人類沿續(xù)至今的精神賴以依托的各種宗教,它們源于道、源于同一的至尊神!神訓為真理之花,宗教即是花瓣。它們以人類不同品性聚會于世界不同的地區(qū)接受著不同的宗教之教,于此各種名字的圣者顯世。以當代學者之說是“多源趨同”,他們所包括的一切之教是萬法不離其宗!人類力求解放與救贖,欲在自我的深奧和超然存在的神光中覺悟到終極真理。歷史上較早發(fā)現(xiàn)世界“軸心時代”現(xiàn)象的以拉索爾克斯和維克多-馮-施特勞斯為代表。
維克多-馮-施特勞斯(公元1809-1899年)他曾翻譯了中國的《詩經》
施特勞斯說:在中國老子和孔子生活的數(shù)百年里,所有開化民族都經歷了一場奇異的精神運動; 而拉索爾克斯認為:這些圣者全都作為民族宗教的改革者而幾乎同時出現(xiàn),這不可能是偶然的事情。這的確是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奧秘,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謎。這個非偶然的歷史性事件,何謂千古之謎?其實,所問的即是答案。因為身迷其中罷了。多源趨同,即同一、同道、同一個真理或同一個人格的神,予以神圣完美的教化之故!長期以來,中外學者們對前“軸心時代”,上古的“文明社會十分陌生,似乎罩上了面紗?” 所以往往對“軸心時代”人類滑落于形而下的本質作出誤判:認為是精神的飛躍、光輝的復興、真正的覺醒等之說的同時,又認承政治的分裂、王朝的衰落、無休止的紛爭等…這些不正說明人類對源頭的離異嗎?正是以“軸心時代”為標志,人類從靈性層面向精神層面,乃至今日的物質層面墮落!二千多年的歷史進程與結果,便是最好的證明。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是一個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圣者。
他是古今中外哲人們的領先覺悟道、覺悟靈魂和覺悟神的先哲。他“把世界萬物以靈魂分成四個階梯,認為礦物靈魂最差,植物較低,動物較高,而人的靈魂最高! 這與中國戰(zhàn)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的認知相通。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近代的圣者,印度人稱為阿瓦塔,神的化身、美赫巴巴更完美地確認:“靈魂在石形體里體驗到自己是石頭。到一定的時候,這個靈魂又相應地體驗到并感覺它是金屬、植物、蟲、魚、鳥、獸、男人或女人。無論什么類型的濁體,無論什么形狀的形體,靈魂都自動地與那個形體或形狀聯(lián)系,并且體驗到它自己就是那個形體或形狀!
印度大師美赫巴巴
這對神創(chuàng)世界的體悟,便是多源趨同的結果所以,歷史上人類所謂的“軸心時代”是人類從一元化時代退化至二元化時代的分水嶺!今天世界的亂象足以證明,故而人類需要反省、需要覺醒、需要一個精神運動。近代我國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注意到這個問題:“孔子頗似蘇格拉底(注:應該是蘇格拉底頗似孔子,因孔子誕生于公元前551年,而蘇格拉底誕生于公元前469年)認為自己負有神圣的使命,以覺醒其國人為己任。所以有'天生德于予`,‘天之未喪斯文,匡其如予何`之言! 在老子這位堅守神道的龍者、師者面前,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高舉“仁愛”之大旗,備弟子三千,周游列國:開宗明義將社會、政治與人文、倫理“身傳言教”于天下人,成為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
孔子率領七十二賢弟子周游列國,雖然,生前未展素王志,身后偏留青史芳,成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鼻祖。他的弟子曾子則明確追隨古圣賢的立場:“慎終追遠” ,不隨波逐流,決心回歸先祖?zhèn)兊脑闯醯奶斓乐,實現(xiàn)最佳的完美人生,以悟道心術,傳承道統(tǒng)!以今日時代而言之:
清末大儒辜鴻銘曾把“四書”準確地譯成英文,他說:所謂儒者必通天地人矣。“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教養(yǎng)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努力:“即第一,清心寡欲”以抵制當今的奢糜與浮操之風; “第二,謙恭禮貌” 禮讓互敬,不為一國一己之私利爭奪不休,避免動武,以維護社會乃至世界的秩序; “第三,樸素生活” 以利于身心靈之健康,利于生存環(huán)境的保護。同時指出:“教養(yǎng)即所學的東西必須為大眾服務。"中外圣人的共鳴:甘地體會到“當人們懷著快樂的心情服務別人時,別的一切享樂與財富都會暗然失色! 這言簡意賅地道出了今日世界返樸歸真之路徑與方法,這就是今日之亟待弘揚的儒家孔子之道。
二、老子與孔子兩大圣人,對當代世界人類的引領,葆光同輝: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說:“在全球化時代,由于看到了整個世界,一切事物都要重新估價。”信息化互聯(lián)網時代,在文化知識爆炸及共享的背景下,重新估價人類中外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老莊與孔孟之學,是新時代的當務之急。自古以以來,順應國權,獨尊儒術,釋道隨之。而道家被歷史忽視至今是個嚴重的問題!清末王闿運說:“三代不同法,五世不同制,窮則變,變則通,這是自古以來傳下來的真言。" 故譚嗣同指出:“孔夫子一生黜古學,改今制,廢君位,偈民主,變不平等為平等。” 意 欲改變前代的“家天下”與“封建制" 。在二千五百多年中,孔孟儒學的原義,中經宋儒與“五四"被誤導曲解以及沖擊打壓。經歷史的洗禮后,當今重新審視儒家孔子學說,由林語堂學者疏理出幾個真締:
林語堂與眾文化名流合影
其一,它的人生觀是積極的; 它面對現(xiàn)實世界作積極的響應; 它以義為禮教,以順俗為旨,辯護人類之教育與禮法; 它的本質是都市哲學; 它是中國思想之經典派; 它張揚堅韌的工作姿態(tài),這使之明白每一個中國人當他成功發(fā)達而得意的時候都是孔教徒。其二,孔子的哲學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哲學,它所處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倫常關系,而崇理性,尚修身。其三,孔子之教以《詩》為通達之態(tài),以《書》(尚書)為記明事理,以《禮》為節(jié)制行為,以樂》為調和性情,以《易》為研究陰陽,以《春秋》則為正定名分。簡而言之,便是用仁來施行恩惠,用義來建立條理,用禮來規(guī)范行為,用樂來調和性情,用溫和、慈藹、仁愛的態(tài)度來感化世人,用以培養(yǎng)仁人君子?傊鬃拥膶W說解決了人類社會、國家、倫理等天性的一切問題。這正是孔子一個悟道者中之高人,根據(jù)當時代狀況的明智的必然選擇,即因時、因地、因人而設教,是仁愛的體現(xiàn)。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他的“心學”悟道之術因時局的局限,未得以推而廣之,而似乎是被淹沒了?墒撬摹靶膶W”,在他死后一支由曾子傳子思,而至孟子…另一支則由子夏傳田子方,而至莊子…按今天的世界來看,儒家孔子之學仍然是葆光重輝歲月之中的經典,可以利于世界和平秩序的整治,可以利于人性的改邪歸正?梢詾槭澜绱笸伷降缆罚
三,人類真正能夠達至滿足的靈丹妙藥是終極的悟道:得到絕對真理的覺悟。當儒家孔子的精神運動行于天下之后,便是道家的神學與孔子當時未獲推行的“心學”的曙光現(xiàn)前之時!按道家的神學觀來看:它吶喊重返自然; 它堅守田野哲學,這哲學是中國思想之浪漫派,它是中國人的游戲姿態(tài),從這一點上攝取了中國文化上最迷人的特性,即田野風的生活、藝術與文學; 它的學識是政治上的放任主義與倫理的自然主義哲學,所認同的理想政府是清靜無為的政府,因為人民所需要的乃是自由自在而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 它把人類文明看做是退化的起源。這個退化正是從“軸心時代”開啟?傊兰沂且云米匀慌c直覺,以渾渾噩噩藏拙蹈晦為人生的利器,此實乃是人類最高智慧之珍果!
孔子之后的儒生們對“宇宙的啞謎置而不顧,就是于解釋人體之生理作用,也屬極無把握。因是之故,他們在哲學上留下一個極大的漏洞” 這漏洞被道家的超然之珍果給彌補上了。它也為人對精神方面的渴慕及靈魂幻想飛躍本性的企盼的實行提供可能。《道德經》里把對宇宙的神秘和美麗、生與死的意義、內在靈魂的震撼以及不知足的悲哀的感受都泄露了出來。道,給物質世界帶來了一統(tǒng)和靈性。以哲學的觀點而論,道是神智,是復歸為一和萬物的源泉,是宇宙的神智、萬物的根源,是賦予生命的原理?蓢@息啊,后世執(zhí)迷不悟的學者們是何其不幸,不但見不到天地純一之真相,更無法得窺古圣思想的全貌,不能和古源的大道相合為一,道術就是這樣被天下人分裂、忽視、遺棄了。因此,當代人類社會,在精神上以自我為中心與科技日新月異的態(tài)勢下,重審國故為儒家孔孟之道廣告于世的同時,亟需為道家超然之果正名!弘揚之、推廣之、實行之。今天時代開倡東方圣人與西方圣人的互鑒共融的局面。東方道家的神學與孔子傳系的“心學”及印度的奉愛瑜伽等神學; 西方圣者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榮格、尼采、愛默生等的理想,將重新煥發(fā)活力引領人類覺悟自我。上世紀三十年代兩位印度先哲到訪中國:泰戈爾曾經預言:“人類文明正等著一個偉大的圓滿,等著他的靈魂的純美的表現(xiàn)。"
上世紀三十年代,由徐志慕的引領,印度哲人訪問中國(中:泰戈爾,右:辜鴻銘)
當今,人類已經到了該拆除宗教間樊籬的時候。而另一位到訪過中國上海、南京等地的則是圣人美赫巴巴,他言道:“世人很快意識到,一方面:教派,信條,教義,宗教儀軌,演講布道; 另一方面:對物質利益和感官享樂的熱衷追求,都絕不會帶來真正幸福。惟有無私之愛和四海兄弟才能做到! (1932-11-21訪倫敦講話)又說:一個明智的求道者“決不能把生活劃分為不同部門,然后分別地孤立對待每一個部門。分門別類的思維方式往往是對整體視野的一個障礙。所以,如果把政治、教育、道德、物質進步、科學、藝術、宗教、密教和文化,然后孤立地思考其中的一個方面,你們對人生問題的解決方法就不會令人滿意也不會徹底。但你們若成功地喚醒靈性理想和認識,在這一切生活領域中的進步一定會自動跟隨! 這正是西方哲學形而下的認知論的短板,東方悟道的真締便是直覺的形而上的心學之道與瑜伽之術的完勝所在?鬃,丘,在臨終前有辭道:“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自感寂寞無奈,世道衰落。他一個祖宗家法的守望者,恐怕是圣人之后無圣人!
太史公卻曾說:“天下的君王,以及賢人,當世固然榮華,死后就一了百了; 孔子布衣,傳了十余世,學者宗法他,自天子王侯以下,中國講六藝的,都折于夫子,可以算是至圣的了!” 而歷代帝王封典、祀奉、追溢有加。故之后自古至今稱孔子為“萬世師表” 惟此而已!未來的時代,神曰:“人類將被引入持久和平與能動和諧、不移信心與不衰喜悅、無盡甜蜜與不朽純潔、常新之愛與無限認識的新生活。”這也是文宣王至圣先師孔夫子身后待見的結果。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