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余論史
編輯 | 老余論史
姜子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戰(zhàn)略家,他的姓氏是“姜”,“子牙”,人稱“呂尚”,“太公望”,他的事跡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他到底是什么地方的人?
經過大家多年的研究和整理,基本可以確定姜氏是古代呂國人,古代呂國在今天河南省新蔡縣境內,姜子牙的故鄉(xiāng)在今天安徽省臨泉縣的西邊姜寨鎮(zhèn),與新蔡相鄰。
文章對他的故鄉(xiāng)和家鄉(xiāng)進行了考證。司馬遷所寫的《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有這樣一段話:“東海之人,名為太公望。其祖上曾為四岳山,佐禹平治水立下汗馬功勞。虞夏時受封于呂,或受申,皆為姜氏。
夏商之時,有申,呂,或分其支系,或分其庶族,或分其姓,或分其姓。此人原本是姜氏之人,因其封號,所以才有了呂尚之稱。”
《史記》中僅記載“伯夷封邑于呂”,卻沒有記載“呂國”在哪里,為后世之謎,故歷代學者或稱“呂”在新蔡,或稱“南陽”。
此外,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在西周以前,曾經有過兩個“呂”,一為“大禹”時期所賜的“呂”,也就是“呂尚”祖先的“呂”;二是周穆王(約前九百七十六—九二二)分封的呂國,這兩個分封的年代相差了一千多年。
因為它的年代太過久遠,后世的歷史學家很難把它搞清楚,所以常常一帶而過不做深究。本文作者提出新蔡古呂國是姜子牙故里“柏夷封地”的觀點。南陽呂國是周穆王時期的一個分封地.關于南陽是“博益之地”這一說法,在《史記·正義》中,《括地志》也記載有:“鄧州南陽縣西三十余里,呂城為呂尚之祖所居!
而在《水經注》中,則有“梅溪之水,流過宛西,亦流于呂城東!《史記》上說:“呂尚,是四大山川之一,輔佐禹,在大旱之時,被賜給了呂氏一族,因此,呂尚的姓氏被命名為‘呂氏’。《史記·音義》中,徐廣說:“‘呂’在宛西,也就是現在的南陽!
與此相似的,有元代《元一統志》,顧祖禹《讀史方奧紀要》,《大清一統志》,沈欽韓,《春秋左氏傳地名補注》,潘守連,《新修南陽縣志》,這些文獻都有類似記載。不過仔細研究一下,不難發(fā)現,關于伯夷的封地,沒有一部記載,都只是一些旁敲側擊的說法。
這本書雖然引用了許多學者的觀點,但究其根源,卻都是從徐廣和杜預之說開始的,他們認為“伯夷于呂”就是“南陽宛縣的呂城(董呂村)。但南陽宛縣的呂城,究竟是不是柏益的領地呢?《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有這樣一條記載,“呂是周的名字!
周穆王時代,姜為姓氏!按顺俏挥诤幽夏详柨h以西30里董呂村,后被楚所滅!《大清一統志》的主體部分,有這樣一段話:“周穆王時封呂侯于南陽縣東南30公里處,”《漢語大詞典》和《中國歷史地名辭典》的描述,與上面的描述基本一致。
由此可見,南陽西部的呂城(董呂村),并不屬于夏禹時期的“柏益”,而是西周呂氏的故城。金朝太康二年(281),汲人不準(“不”為姓氏,讀“標”)在春秋戰(zhàn)國魏襄王(又稱魏厘王)的墓穴中挖掘,出土的“竹簡”(即春秋戰(zhàn)國時用來記錄文獻的竹簡)有幾十輛。
這是一本以蝌蚪字體書寫,被后世稱作《竹書紀年》的中國古代記年史。全書共分13卷,從夏到魏襄王20年(前299年),記錄了我國1800多年來從夏到今的發(fā)展歷程。是比《史記》更早的一本很有權威性的歷史著作。
“呂在新蔡之北”,這一《竹書紀年·西周地形都邑圖》和《周平王后地形都邑圖》均有“呂在南陽之西”的記載。這說明,呂國位于新蔡,而周穆王在周平王時(約公元前七百七十五年,通常將其劃分為春秋時代),則是南陽的呂國。
另據一九五五年出版的《中國古代史地圖》記載:河南西部有沈國和呂國,在此之前和之后就沒有了。這一事實,也證明了南陽呂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最終到春秋時期。唐虞夏商時期,并不存在于南陽地區(qū)。
關于南陽呂國的起源,現代古代歷史學家何光岳研究《炎黃源流史》和《楚滅國考》(注:南陽呂國本名“姜”,最初居住在甘肅的東邊,后來隨申部落遷移到了山西,位于汾河的上游)姜姓諸侯佐周,在攻破商國之后,便從汾河流域向河南南陽地區(qū)遷移,以保護周國的南部免遭南邊的蠻人的侵擾。
到了戰(zhàn)國之時,楚國國力漸強,并不斷向北擴張,直到西元前六百八十八年,楚文王才把呂與申、繒等國給滅了。這既可以證明“南陽呂國”的起源,又可以證明“南陽呂國”并非“禹時伯夷”所封。
徐廣為東晉末期的人,而杜預則為西晉初期的人。有人說,柏益的封地在南陽之呂城,但《史記》“虞夏之時,封地于呂城”,卻又說“呂在南陽宛縣之西”,這一說法,并無說服力。《說文解字注》說,“呂者,其脊也,其形也,其形也。
太岳曾是虞信魯的臣子。是以封呂侯者,則以其心之所欲,而封之。《新唐書》亦云:“賜氏為呂”,可見禹對于伯夷的態(tài)度,并非是先立了呂國后再置呂侯。
也表明了呂氏是因為伯夷給他取了個呂字,才有了現在的這個部落。在伯夷沒有被冊封之前,呂氏和呂侯都不存在,為何要以一個“呂”字來取名“呂城”?
《史記》中的“封于呂”,是根據太史司馬遷的記載而寫成的,不能簡單地認為這里曾經存在過呂國。要不然,為什么歷史上沒有寫他的封地在南陽呂城?誠然,《史記》雖是簡短,卻也不會為了一個“城”,而給后人留下疑問。此為第一。
第二,引《國語》中史伯說:“若作周人,則南有沈陸。”這能否說明,伯夷封地在南陽?“成周”一詞,根據相關古籍的考證,認為成周是指殷商時期的“洛邑”,位于今天河南省洛陽東北的白馬寺東側。
第三,周武王駕鶴西去,周成王登基,周公旦因為年紀小,就成為了皇帝的繼任者。武庚和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聯合起來,以周公旦謀奪王位為由,造反了。周公旦平了“武庚三監(jiān)”后,于成王七年東征(一說)大獲全勝后,下令修建了一座名為“成周城”的城市,由當時的大商后裔遷入此地,以作監(jiān)察之用。
西周敬王四年,因為王族叛亂,從王城遷移到了這座城市,到了周赧王時期,這座城市重新成為了王城,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座城市就變成了洛陽城,所以,“成周”兩個字,就是一個時代的名字。
“若周而復始,則南方有沈陸!這是指:“在周初,南方有沈陸兩國。”這與《周穆王封呂侯于南陽西南三十里》中所說的“呂城,在南陽西南三十里”,除了字眼上的差異外,歷史事實和年代并沒有太大出入,無法證實禹夏時,柏益的封地就在南陽。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二》和《史記·陳杞世家》的有關資料,我們對南陽呂侯國的歷史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得出了“佐周而伐商,周穆王封國于呂城”的結論,并受到周王室的重視,承擔了抵御南方蠻人侵擾的責任。
此時,新蔡的古呂國的侯爺,已經成為周皇室的大學士,正在制造呂刑。呂國沒有了君王,就不再是一個國家了。到了周宣王時代,他改呂為甫,古呂的名字便不復存在了。
第二個國家,也就是百余年前的附屬國家,大部分歷史都沒有記載,只是一個名義上的附屬國家。然而,直到它被官方宣布毀滅以前,這里仍然保持著頭街上的一個“候”字。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新蔡是虞夏的呂國,姜尚也是他的同鄉(xiāng),那你怎么就肯定姜尚就是臨泉的姜寨的人呢?接下來,就是我們對上古呂國的認知了。
在古代,諸侯國的領土雖然有定論,但界限卻沒有那么清晰。由于地域遼闊,人口稀少,各藩屬國的總體格局大都以首都為中心。遠離王都的是山林和草原,可以隨意放牧和打獵,人煙稀少。
之后,在人口不斷增加,民族不斷分化的情況下,人們才會逐步分化出幾個不同的部族,他們遷移到更容易進行生產和生活的地區(qū),在那里定居下來,最終組成了新的城市或村莊,并在漫長的生活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
為研究當今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證據。根據魏茂春和張紹顏的研究,古代呂國的領土是從新蔡開始,逐漸擴展到四面。以“呂氏”為名的村莊、集鎮(zhèn)、湖泊、江河、橋梁遍布新蔡縣和鄰縣的邊陲,其名稱均源于“呂氏”的地理位置。
比如新蔡西部的呂湖,呂溝,呂崗,呂塘坡,呂塘坡;東邊有呂寨,有閭溝橋,有呂家橋,有姜寨(呂國侯原本的姓氏);南面則是呂河(又稱呂河)和呂臺等地。
至春秋戰(zhàn)國,古呂國仍以古呂城(現在新蔡縣城),櫟城(現在新蔡城北面的野里店),櫟城(現在新蔡城北面的漢集),壺邱城(現在新蔡東南方的汪里店),鯛陽城(現在臨泉鯛城鎮(zhèn)),楚王城(現在新蔡東北的葛陂城(現在臨泉鯛城鎮(zhèn))。
又根據考古發(fā)掘,新蔡地區(qū),有新石器末期遺址,西邊有周氏、黃氏、平氏、韋氏、貝氏冢;東望城寺,西望金丘冢;北邊是九龍口,蚯蚓墳墓,人祖廟,老龍頭,這是它的標志。洪汝河河谷以西,分布著涼馬臺和鐵臺兩個地區(qū);清涼寺位于城南,有郭冢,冢子懷等墓葬群。
臨泉鎮(zhèn)的南邊和西邊,分別是“呂寨”的“高堰”、“土破集”的“臺陽寺”、“高集”的“胡臺”、“李興集”的“陳家”、“魚城”的“韓高樓”、“黃嶺”的“岡上”、“姜寨北”的“古!、“亮馬臺”、“洛成墳”的“姜寨”、“西邊”的“老邱莊”的“古墓”等。
雖然這幾處遺跡已被毀去,但仍可證實它們曾是夏、商以前的村莊和陵寢,也可證實呂侯國的勢力范圍。
依此推論,古呂侯國之地域,大體為:其南部,息縣以北;北部與項城縣毗鄰,境內有姜寨和姜城;東邊是臨泉縣,南邊是呂寨,土陂,艾亭,西邊是平輿縣。西邊一百二十里。這也符合“公侯之地百里,伯之地七十里,子民之地五十里”的說法。
《鬼谷子》有云:“呂尚三入殷商,三就文王,然后合于文王。”《鬼谷子》是一本關于戰(zhàn)略的著作,它把姜尚屠牛、釣魚的隱秘說得一清二楚,其實姜子牙并不是為了喝酒,而是借著屠牛、賣酒、釣魚的名義,潛入商國的朝歌城,打探消息,把商國的真實情況匯報給周文王,好讓他有機會消滅商國。
故有《孫子·用間》云:“周之興,而呂牙則在殷國!確是一針見血,道出姜尚遠走他鄉(xiāng),投奔殷商的真正原因。
綜上所述,新蔡屬于古代呂國,姜寨屬于古代呂國,姜子牙是古代呂國人,所以姜子牙的家鄉(xiāng)是在姜寨無疑了!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