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七”素來被視為復生之數(shù),是個吉祥的數(shù)字。因此,在古代最初時農歷的七月也被稱為“吉祥月”和“孝親月”,而此時又是豐收的季節(jié),就定于七月半為祭祖之日,將秋收的糧食、果蔬供奉給祖先們享受,分享喜悅,同時也希望在先祖的保佑下明年也能有個好收成。
【本文對中元節(jié)相關民俗文化進行講述,不涉及封建迷信內容】
后來,又有“地官中元赦罪”的說法在民間流傳開來,管轄地府的地官會于中元這日,將地獄之門打開,困于冥界的眾鬼可以離開,度過奈河返回人間,世上還有親人的就回家和他們團聚,沒有家的孤魂就游蕩、徘徊在各地給自己找東西吃,在鬼門關閉前回去即可,這一說法多了些恐怖之意,相信此說法的人們也就將中元節(jié)這一天直接稱作“鬼節(jié)”。
隨著時間的推進,各方說法相互融合,因為其核心都離不開“敬祖盡孝”四個字,于是乎人們就將七月半、中元節(jié)、盂蘭盆節(jié)這三節(jié)合一,定為了現(xiàn)今所過的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中元節(jié)的主要習俗活動就是祭祖,具體的祭祀內容也有著頗多講究,特別是在時間上,根據不同的情況都有不一樣的說法,大致上可分為兩種,建議大家有所了解。
第一種:上墳祭祀的時間中元節(jié)、清明節(jié)、寒衣節(jié)這三個節(jié)日合稱為我國的“三大鬼節(jié)”,每到這些節(jié)日,各家各戶基本都會提前準備水果、鮮花、紙錢等東西,找個合適的時間去上墳,祭拜逝去的祖先、親人。
俗話說“早燒清明晚燒冬,七月半的小鬼等不到中”,里面就提到了七月半中元節(jié)上墳的時間,最好是在中午前就完成祭祀的一系列流程。具體的就是要先給墓碑及周圍清掃打理干凈妥當,擺上酒水或茶水、水果、鮮花、糕點等供品,再上三炷香,壓一疊黃紙或將黃紙燒掉供奉給“土地神”,感謝他護佑祖墳平安,接著將準備給祖先、親人的紙錢和衣物焚燒,祭拜時要記得長幼有序。
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之間上墳的時間講究可能會存在偏差,有的可能祭祀儀式更細化,時間也就更長一些,會持續(xù)到下午三點之前,因為三點之后陰氣漸重就不再適合停留在墓地處了。
另外,像清明節(jié)上墳會允許“前三后四”,也就是上墳時間只要在清明節(jié)的前三天或是后四天這個范圍內都是可以的。
但中元節(jié)就不適宜這個講究了,中元節(jié)最好是當天去上墳,不宜提前和退后,特別是不能延遲,因為按照民間說法,過了中元節(jié)地府大門就會關閉,去世親人的亡魂就已返回冥界了,這時再祭拜他們就收不到心意了。
有句老話曾說“清明人找鬼,中元鬼找人”,清明節(jié)的主要習俗為掃墓,所以是需要人們親自到墓地祭拜敬奉祖先和親人的,而照中元節(jié)的說法,鬼門大開后,有家的亡魂都會回家,所以很多地方過中元節(jié)時是無需上墳祭祀的,只需要把該準備的供品、飯菜準備齊全擺至家中的供桌,等待去世的先人回到家中接受敬奉,感受家人對其的感恩和思念。
雖不用再特地跑到陵園墓地祭拜,但也不代表祭祀的時間就能夠隨意選擇。在家中進行祭拜供奉,是要在七月十四這日的晚上就要把供品準備妥當,整齊的擺放在供桌上的,而且像家中專門供有祖先、親人牌位或是照片的,也要記得提前擦去上面落的灰塵,這樣祖先在回家時也能第一時間感受到家人對他們的思念和誠意。
等到了七月十五,清晨、中午及黃昏這三個時間點,家里吃飯前要將做好的飯菜也都先盛上一份,供奉給祖先、親人,茶酒也要添置上新的,再點上香燭。到了晚上,將準備好的元寶紙錢、衣服等一起給燒掉,好讓先人帶走,在地府之門關閉前回去。
現(xiàn)在也有不少的地方省去了很多復雜的祭祀儀式,就在中元節(jié)這天等到天徹底黑透了,一般是選在晚上的八點到十點之間,找一個合適的路口,用粉筆畫個圈留個小口,把紙錢在這圈子里點燃焚燒,燒的時候念出逝去親人的名字,全部都燒為灰燼后再離開。
從古至今,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都秉承著敬祖盡孝、慎終追遠的思想,所以才有了祭祀祖先的儀式,有了像中元節(jié)這樣的節(jié)日,大家可以不相信所謂的鬼神之說,但一定要將祖先和逝去的親人銘記在心中,遵守老傳統(tǒng)的祭祖時間,其實也是側面證明了先人對于在世之人的重要性,只要有人惦念,時間就永遠帶不走他們。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喜歡專注吃喝玩樂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譜和美食趣聞,關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來源 市井覓食記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