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名人軼事] 以美食言志,明清文人的食譜

1 已有 211 次閱讀   2023-10-17 12:11

唐代宴飲圖壁畫(1987年陜西長安縣出土)

中國人對吃的熱愛自古而有,為人熟知的《隨園食單》,這部由清代才子袁枚所撰寫的食譜是豐碩中華飲食文化的一個縮影。其實,在飲食文化的影響下,中國的“吃貨”不止袁枚一人。自先秦至于明清,古代文人“吃貨”們傾注心血,撰寫了諸多“食譜”。

01

文震亨在蔬果中品雅趣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處處可見關(guān)于吃的傳說、記載。至于明清,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各種農(nóng)作物的引進,“吃貨”們的食譜日益豐富,他們的飲食情趣也得到了極大滿足。晚明文震亨所著《長物志》中有兩卷與飲食有關(guān);明清相交之際文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開《飲饌》部專論菜品;至于清之鼎盛時期,才子袁枚置業(yè)隨園,或會友于此,或云游赴宴,品味美食,終于寫下《隨園食單》,詳論飲食之道,記載菜品加工之法,留香后世。

文震亨是晚明人,生于1585年,字啟美。南直隸蘇州府常州人,生于官宦書香門第。其曾祖是與沈周、唐寅、仇英齊名的書畫大家文徵明。祖父曾任國子監(jiān)博士,同樣因書畫、篆刻而名重;其父亦為高官,其兄文震孟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文震亨也曾官至中書舍人,因朝堂之爭而被下獄,后獲釋復(fù)職。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覆滅。一年后,清軍攻陷蘇州。文震亨因聞剃發(fā)令而投陽澄湖自盡。家人將其救起,文震亨絕食六日,最終嘔血而亡。

文震亨有著文人的審美定勢,崇尚高潔之物,著眼于清雅之趣。晚明都市生活崇尚奢華鋪張,巨賈富商生活奢靡。園林、居家建筑的修建愈發(fā)富麗堂皇,這種風(fēng)氣也日漸普遍化、平民化,社會逐漸以俗為美。與此相呼應(yīng)的文人雅趣同樣成為了一種被需求的文化形態(tài)!堕L物志》成書于崇禎七年,出版后廣為流傳,為文震亨帶來了很大的名聲及經(jīng)濟利益。清代乾隆皇帝編纂《四庫全書》時,《長物志》被編入其中。館臣所寫序言中有這樣的評價:“震亨家世以書畫擅名,耳濡目染,較他家稍為雅馴!彪m然言辭收斂,但也肯定了其文辭優(yōu)美、雅馴不俗。

《長物志》中,《蔬果》《香茗》兩卷與飲食相關(guān)!妒吖分,文震亨將桃、李、梅、杏寫在一起,指出桃有匾桃、墨桃、金桃、鷹嘴、脫核蟠桃?guī)追N。如果用蜜汁煮桃,味道極美;而李在桃下,有粉青、黃姑及“嘉慶子”三種。他又說北方人直到果實成熟時才能分辨出梅和杏,二者還能嫁接而生出一種名為“杏梅”的果實。

《蔬果》還記載了楊梅、荔枝兩種蘇州佳果。文震亨還在《蔬果》卷中提及了橘橙、枇杷、棗、生梨、石榴、茄子等蔬果。在《香茗》卷中記載了虎丘、天池、龍井等茗茶。這些飲食之物與生計無關(guān),但關(guān)乎生活質(zhì)量與品位,透露出了文震亨的生活品位。

02

李漁以美食言志

李漁生于1611年,原名仙侶,字笠鴻,號笠翁。他出生于一個富裕的藥商家庭,自幼與市民階層密切接觸,對他的生活態(tài)度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李漁早年有入仕之心,曾參加過幾次鄉(xiāng)試,均告落第。明末戰(zhàn)亂頻繁,李漁之父病故,家道日趨衰落,李漁遂以賣文為生。清軍入關(guān)后,李漁曾在山中避居,順治八年(1651年)移居杭州,與當(dāng)時的名流都有密切的交往。

因為其文暢行,名聲日壯,李漁又自組戲班演出,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李漁帶著戲班走遍九州演出,飽覽風(fēng)光,兼賺資財頗豐?滴踉辏1662年),他移居南京(時稱金陵),置別業(yè),以“芥子納須彌”之義取名為“芥子園”,后設(shè)立書鋪!督孀訄@畫傳》便是在此刊行的,施惠后世畫壇近400年。

李漁留下了許多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閑情偶寄》。在這本書中,李漁撰寫了《詞曲》《演習(xí)》《飲饌》等八部!讹嬸偂凡恐,李漁提出經(jīng)過加工的肉不如生肉,生肉又不如蔬菜的觀點,認(rèn)為蔬菜最接近于天地自然及其本來形態(tài)。李漁認(rèn)為,自然界中,百獸吃草木便狡黠多智,而虎吃人,沒有人便食百獸,是徹頭徹尾的食肉動物,便是百獸之中最蠢笨的了。

在這種觀念的指導(dǎo)之下,李漁總結(jié)了蔬菜的幾大優(yōu)點,清、白、芳馥、松脆。素食之中,他最看重的素食是筍,李漁認(rèn)為筍之所以能比肉食美味,在于其“鮮”,山林中的筍也因其更近自然而優(yōu)于城市中的筍。

除了筍,李漁最推崇的是“蕈”(蘑菇)。李漁認(rèn)為蘑菇是山川草木之氣凝結(jié)而成的“無根無蒂”之物。吃蘑菇就仿佛吸入了山川草木之氣。

03

袁枚記錄三百余道菜譜

袁枚生于1716年,浙江人,字子才,號隨園老人。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詩人,與趙翼、張問陶并稱“性靈派三大家”,與《四庫全書》總纂官之一紀(jì)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jì)”。

乾隆四年(1739年),袁枚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后外放為縣令,隨后在江蘇溧水、江浦、沭陽及江寧等縣任縣令。為官正直、勤政。乾隆十四年,袁枚33歲,購置了南京小倉山隋氏廢園。傳說此宅原為織造局,袁枚將此宅院整修,改名隨園而定居于此。之后辭官,在家侍奉老母。自此,袁枚再沒有出仕。因為詩文名聲頗盛,故而能廣交賓朋,時常云游四方。

袁枚一生著述甚豐,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子不語》等詩文、詩論、小說作品。近期其詩作《苔》在電視節(jié)目中被改編為歌曲,廣受關(guān)注。詩曰:“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xué)牡丹開!

從這首詩不難看出,袁枚之詩頗為靈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情趣。即便如青苔這般不起眼的渺小之物,也是袁枚關(guān)注的焦點。就算是白日沒能照到的角落,也逃不過袁枚一雙充滿靈性的慧眼。袁枚的情趣不僅在詩,也在于吃。他撰寫《隨園食單》詳載其飲食觀念,并記錄中國14至18世紀(jì)的菜單300余種,詳細(xì)分為海鮮單、江鮮單、雜牲單、羽族單、點心單、酒單等十余種,十分細(xì)致。在此之前以須知單、戒單作為綱領(lǐng)。

袁枚的飲食觀念深受傳統(tǒng)文化觀念影響。他在自作的小序中引經(jīng)據(jù)典,指出飲食一事自古就是大事,為吃正名。在小序中袁枚還記載了自己的一個小“癖好”:每次在別人家品嘗到美味之后,袁枚便會前往主人家的廚房,向那家的廚子拜師學(xué)藝。將學(xué)來的方法研習(xí)、保存。

袁枚的菜譜,光豆腐的做法就有九種,其中的“王太守八寶豆腐”很有代表性:把嫩片豆腐切粉碎,然后加入香菇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雞肉屑、火腿屑,一同放入香濃的雞湯之中,翻炒至滾熟再起鍋。據(jù)此菜譜的提供者說,這菜譜是康熙皇帝賜給徐建庵尚書的,而尚書在獲得這菜譜時還向御膳房支付了一千兩銀子。太守的祖父曾經(jīng)是尚書的學(xué)生,所以太守才有這菜譜。

袁枚《隨園食單》所載三百多種菜品有簡有繁,有葷有素,但看得出每一種都是盡心記錄,正如他自己所希望的那樣,為了能做出一桌宴席而準(zhǔn)備著。

中華飲食中處處透露出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但作為外延,飲食最重要的要素仍然是美味。這也正是中國古代“吃貨”們的境界,在生活里追求簡單事物的美好本質(zhì),追求微小但是細(xì)致的美感和優(yōu)雅,然后錘煉出生活的滋味。

◎本文原載于《北京晚報》(作者袁新雨),圖源網(wǎng)絡(luò),圖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分享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