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生命臨近終結(jié)時,那些曾經(jīng)的榮耀、曾經(jīng)的輝煌、曾經(jīng)的雄風(fēng),都將隨著時間悄然消散,猶如煙霧般漸行漸遠。有人會執(zhí)迷不悟,有人或許會豁然開朗,也有一些人會因不甘心而心懷遺憾。然而,在這世間,總有那么一些特殊的存在,那就是那些高僧,他們經(jīng)歷了深刻的覺悟,臨終前都有著類似的言辭,這究竟傳遞了怎樣的深意呢?
大家好,我是神秘。
公元713年8月3日,惠能大師在國恩寺吃過齋飯后,突然對他的弟子們說道:“你們都坐下來,我即將離開。若心中有任何疑惑,盡管提出來,等我去世后,我將無法再為你們解答!逼渲幸晃坏茏臃ê2唤麊柕溃骸按髱熍R終前,有什么教誨,能讓后代迷失的人覺悟佛性?”
惠能大師不急不躁地答道:“你們要牢記,后代的那些執(zhí)迷不悟之人,如果能夠理解‘眾生’的真正含義,那么他便能領(lǐng)悟到佛性;如果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本性,便會明白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是無非、無住無往。這就像佛教常說的,貪為占有欲,嗔為埋怨,癡為執(zhí)念,這三毒是人最難放下的,尤其是‘放下’這兩個字,簡單說來卻無比艱難。但這并不是要我們放棄一切,比如事業(yè)、家庭、親情、友情等,而是要我們認清自我,放下心中的執(zhí)念與欲望。正如《道德經(jīng)》所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并非無能,而是一種深藏不露的力量。人生中,放下的選擇常常意味著收獲,偶爾的舍棄,反而能帶來更多的自由與舒適!
1942年10月10日下午,弘一法師在臥榻上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到了晚上八時,他安詳離世。弘一法師生活的年代正值日寇侵略,全國人民生死未卜,處于極度痛苦之中。在這樣的時刻,他依然心系眾生,流露出“悲”之情,而“欣”則源于對自己修行圓滿的喜悅。佛家常言“空性”,無悲無喜,佛家之修行正是如此。即便是一只小小的螞蟻,弘一法師都不愿看到它受傷,這也提醒我們,一個人的善良之心,才是最值得珍惜的東西。
正如古人所言:“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還”,善良從不孤單,它總是在某一時刻回到你的身邊。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關(guān)于羅布泊,這片被稱作“死亡之海”的地方,許多探險者和考古學(xué)家在此喪命。1814年,一支考古隊打破了這個噩夢。當他們進入羅布泊時,發(fā)現(xiàn)這里遍布遇難者的尸骨。隊長感到痛心,指示隊員們將尸骨安葬,并用樹枝和石塊做了簡陋的墓碑。考察完成后,他們準備離開,卻迷失了方向,所有的指南針都失效了。就在大家絕望之際,隊長看到他們先前豎立的墓碑,跟隨墓碑的方向,他們奇跡般地走出了羅布泊。這一次善舉,成了他們最終脫險的指引。
1995年6月7日,宣化上人在美國洛杉磯圓寂。生前,他既不追求名聲,也不渴望利益,臨終時留下了一句話:“我從虛空中來,到虛空中去!彼硎静恍枰獮樽约航ㄋ蚣o念館,認為一切皆為空無。無論身處何地,不同文化下的人們都在為一個問題所困擾——如何追求金錢與權(quán)力。而宣化上人臨終的遺言,正是對這個問題的深刻反思。俗話說:“人最缺什么,就炫耀什么!币晃兜刈非筘敻缓蜋(quán)力的人,雖然獲得了物質(zhì)上的滿足,卻永遠無法填補內(nèi)心的空虛。這就像《平凡的世界》所傳達的思想,錢固然重要,但在人生的短短幾十年里,我們應(yīng)該去追求更深的意義,除了金錢,世界上還有更多值得追求的美好。
1940年冬天,印光大師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已盡,便對弟子們說:“凈土法門,別無他法,但要誠心誠意,蒙佛接引,方能往生!苯又酒饋,默默說道:“我將要離去了,大家繼續(xù)念佛。”說完,他安詳?shù)刈拢θ轀睾,安然辭世。其實,印光大師的意思是非常簡單易懂的:他希望大家在待人接物時,能以真心相待,誠心做事。生活中我們常常面臨挫折,但與人交往時,保持真誠、不傷害他人,才會最終收獲幸福。
李炳南居士曾親眼目睹過軍閥混戰(zhàn)給百姓帶來的災(zāi)難,他心中充滿對眾生的悲憫之情,因而決定全心全意修行佛法。在彌留之際,他說出了“四個字”:一心不亂。這四個字凝聚了他一生的修行智慧。盡管燈紅酒綠的世界容易讓人迷失,但如果能夠堅持初心,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我們便能更好地理解世間的真諦。因此,我們要學(xué)會去除多余的欲望,才能真正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虛云大師的家族幾代人都修行佛法,他自幼耳濡目染。18歲時,他便離家出走,開始了自己的佛法修行之路,歷經(jīng)坎坷,最終成為佛教界的領(lǐng)軍人物。在他圓寂前的最后時刻,他告誡弟子:“日后要以戒為教條,好好約束自己!北M管只有一個“戒”字,但其中包含了世間最復(fù)雜的情感和人生哲理。人活一輩子,常常煩惱重重,很多人感到不快樂,往往是因為內(nèi)心的欲望太多。人如果一心追求財富和權(quán)力,最終可能會迷失自己。如果希望過上真正幸福的生活,就需要有“戒”——學(xué)會節(jié)制、約束自己。
神秘想通過一個簡單的寓言故事來幫助大家理解虛云大師的智慧。在森林里,有一只狡猾的狐貍,它總是設(shè)下陷阱,試圖抓捕其他小動物。隨著狐貍的欲望越發(fā)強烈,它在挖掘陷阱時變得愈加興奮,但卻沒有意識到,自己最終也掉進了這些陷阱。狐貍的貪欲就像人類的欲望,永無止境,最終不僅傷害他人,也自陷其中。戒除貪欲,才是真正的智慧和境界。當眾生能明白這一點時,便能自覺度人,成就自己。
最后,神秘想說,這六位高僧的臨終遺言,都在強調(diào)一個人應(yīng)具備的美好品質(zhì)與自我約束。這些品質(zhì)正是當今社會最為缺乏的珍貴財富,世間的物質(zhì)欲望最終都會消失,唯有通過言傳身教、善行德行,才能永遠影響后人,潛移默化地塑造他們的精神世界。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