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上妙始經(jīng),撰人不詳。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本文類。此經(jīng)首先論述宇宙天她萬物之起源,即所謂「妙始」。內(nèi)稱:道以虛無為宗,以清微玄元之氣為本,合則為元氣,散則為天地!柑斓刂畾饨缓,然后人民、禽獸、草木、螘行、蠕動,森然皆生」。又稱天地之間有仙圣鬼神,勸人行善去惡。謂人生時能奉道守戒,死后皆生諸天中福舍安穩(wěn)之處,長在道氣之中,無復(fù)謫罰,福流子孫,來世轉(zhuǎn)生豪貴。若生時唯惡無善,死后入地獄受考,魂魄苦痛備至,「若出為人,必生下賤癡愚之中」。篇末敘老子化胡及授張鎮(zhèn)南正一法等事,蓋為正一道士所作。
《太上妙始經(jīng)》
【原文】
太上老君曰:道出于無形,無名無聲,無色無味。淡然以虛無為宗,自然為生,以清微玄元之氣為本,有無極之功。無表無里,亦無上下,無有前后,靜為一體,先天地而生。其要妙廣遠彌漫,不可得名,故字之曰道。
【譯文】
道是一種超越物質(zhì)形態(tài)的存在,無形、無名、無聲、無色、無味,以虛無為根本宗旨。它自然而生,以清微玄元之氣作為本質(zhì),具有無極的奇妙功效。道沒有明確的表面和內(nèi)里之分,也沒有上下、前后的方位概念,安靜地渾然一體,在天地誕生之前便已存在。其精妙之處廣闊深遠、彌漫四方,難以用具體的名稱來界定,所以用“道” 這個字來稱呼它。
【原文】
合則為元氣,散則天地。天地三千六百億萬歲一合會。數(shù)窮于三五七九,而天地壽盡。壽盡之時,陽精化為火,陰精化為水。先以火燒,其上至六天,下至九地。然后以水平之,混而歸一。復(fù)三千六百億萬歲一開,方復(fù)分別元氣,清者為天,濁者為地。天玄而清,地本而黃。太陽之精為日,太陰之精為月。復(fù)分日月之精為星辰二十八宿。
【譯文】
合起來的時候便成為元氣,散開則形成天地。天地每經(jīng)過三千六百億萬歲會有一次合會。數(shù)字運行到三五七九時,天地的壽命就會走到盡頭。在壽盡之時,陽精會化為火,陰精化為水。先是用火燃燒,從最高的六天之處一直到最低的九地。然后用水來平整,混合之后回歸為一體。再經(jīng)過三千六百億萬歲,又會再次開啟,重新分別元氣,清的部分成為天,濁的部分成為地。天呈現(xiàn)出玄妙而清澈的狀態(tài),地則是厚重而黃色的。太陽的精華成為日,太陰的精華成為月。又進一步將日月的精華分為星辰二十八宿。
【原文】
天有四時、五行、六甲、十二時。天地之氣交合,然后人民、禽獸、草木、蝖行、蠕動,森然皆生。乃有五岳、四瀆、三十六山,興云布雨,置立三皇五帝,胤冑百姓,更相產(chǎn)孺。如此元氣一合一開,無有窮極。從始至終,益已數(shù)千百萬歲,開合不可復(fù)計。
【譯文】
“天有四時、五行、六甲、十二時”,描繪了天空所具有的時間和元素秩序。天地之氣交合后,各種生命形態(tài)包括人民、禽獸、草木以及微小的生物都蓬勃而生。接著提到五岳、四瀆、三十六山,它們似乎在天地的運行中起著重要作用,能夠興云布雨。并且認(rèn)為天地的這種運行模式設(shè)立了三皇五帝,繁衍了百姓,人們不斷生育后代。元氣的一合一開沒有盡頭,從始至終已經(jīng)歷經(jīng)數(shù)千百萬歲,其開合的次數(shù)無法計算。
【原文】
天地終訖之時,萬物形象皆成虛無,惟真人道士功德無量,能千變?nèi)f化,煉易其形,在九天玄元之上,乃解窮天地數(shù)千百萬變易,有此無極之氣耳。當(dāng)此之時,惟有神明元氣。元氣以道為先,故天下莫大于道。夫天地六合,其外如雞子,又似車輪,元氣繞之,如日之暈。元精之所散也,六合中央廣方各一萬八千里。此山盡黃金、瑠璃、水精為之上。宮室、草木、禽獸,皆有七寶之形。其上即天帝之所主,主錄天下三萬六千神。萬物死皆屬之昆侖山。上復(fù)有九天。九天,都名耳,有數(shù)千萬重天。但大域窮于九,九是數(shù)之極也。
【譯文】
當(dāng)天地終結(jié)之時,萬物形象皆化為虛無,只有真人道士因為功德無量,能夠千變?nèi)f化,改變自身形態(tài),處在九天玄元之上,能夠理解天地間無數(shù)的變化,擁有這無極之氣。此時,只有神明元氣存在。元氣以道為首要,所以天下沒有比道更大的存在。天地六合,其外部形狀如雞蛋,又似車輪,元氣環(huán)繞著它,如同太陽的光暈,是元精散發(fā)之處。六合中央寬廣各方各一萬八千里,這座山上盡是黃金、琉璃、水精等,山上的宮室、草木、禽獸都有七寶的形態(tài)。山上是天帝主宰之地,主管天下三萬六千神。萬物死后都?xì)w屬于昆侖山。山上又有九天,九天只是名稱而已,有數(shù)千千萬重的天。但廣大的宇宙窮盡于九,九是數(shù)字的極致。
【原文】
諸天宮室皆懸在空虛中,言天中人皆有空虛之身,能飛行,目能微視,耳能微聽,變化三天,是無上正真道界。最有功德,乃得生此天中。此天以下各隨功德多少,所生各有重界。昆侖山以下有九地,地下有一重水,水下有風(fēng)。如是風(fēng)水之地各各有九重,更相擎持。今之地動者,是風(fēng)水搖也。王者有大功德,若有冤酷,故天地為之動,鬼神為之感。此九地之下各有諸鬼官府及諸地獄。
【譯文】
諸天宮室懸在空虛中,天中的人有空虛之身能飛行,目能微視、耳能微聽,變化于三天之中,這里是無上正真道界,只有最有功德之人才能生于此天中。此天以下,根據(jù)功德多少,所生之處各有不同重界。昆侖山以下有九地,地下有一重水,水下有風(fēng),這樣的風(fēng)水之地各有九重,相互擎持。如今大地震動,是風(fēng)水搖動所致。王者有大功德,若有冤屈殘酷之事,天地就會為之震動,鬼神也會被感動。這九地之下各有諸鬼官府以及諸地獄。
【原文】
九天中亦有獄。九天之上,仙圣所住。九天之下,鬼神之所住,即是今之邪官邪偽之所統(tǒng)。其中各有君王,更相主錄,無有毫差也。天門在西北,地戶在東南。天門地戶,正相對之神。
【譯文】
九天之中也有獄,九天之上是仙圣居住的地方,九天之下則是鬼神的住所,并且被描述為是如今所謂“邪官邪偽” 所統(tǒng)轄的區(qū)域。這種劃分體現(xiàn)了一種鮮明的等級觀念和善惡分野。每個區(qū)域都有君王進行管理,而且秩序井然,“更相主錄,無有毫差也”,說明這個體系有著嚴(yán)格的管理機制。天門在西北,地戶在東南,二者正相對。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天門地戶的概念常常與宇宙觀、風(fēng)水學(xué)等諸多觀念相關(guān)聯(lián)。西北的天門象征著陽氣下降的通道,東南的地戶象征著陰氣上升的通道。這種方位的設(shè)定,與古代的陰陽觀念緊密結(jié)合,體現(xiàn)了天地之間陰陽之氣的循環(huán)和交流。例如在一些古代的建筑布局和風(fēng)水理念中,也會考慮到天門地戶的方位,以達到順應(yīng)自然、陰陽調(diào)和的目的。從整體上看,這部分內(nèi)容進一步豐富了文中所構(gòu)建的宇宙和神靈體系的空間架構(gòu)。
【原文】
東名曰鈞天,有八十一國,縱廣八萬一千里,今之土國也。山之南名曰炎天,有六十四國,縱廣六萬四千里。山之西名曰素天,有四十九國,縱廣四萬九千里。山之北名曰玄天,有二十五國,縱廣二萬五千里。如此四天之民,土界各異,別日月星辰、五岳四瀆、三十六山。
【譯文】
東方鈞天:東方名為鈞天,有八十一國,其地域縱廣達到八萬一千里,被描述為現(xiàn)今的土國。
南方炎天:山的南方稱為炎天,有六十四國,縱廣六萬四千里。
西方素天:山的西方叫做素天,有四十九國,縱廣四萬九千里。
北方玄天:山的北方名為玄天,有二十五國,縱廣二萬五千里。
四天之民的土界各異,這表明東方鈞天、南方炎天、西方素天和北方玄天這四個區(qū)域的土地邊界是不同的。這種不同可能體現(xiàn)在地形地貌、土壤質(zhì)地、土地的廣袤程度等多個方面。
【原文】
彼三天所生不同,在人罪福。故書所不載,自今及古,天生圣人,不使書說,正在此一國土,君臣、父子、尊卑、善惡,此天之民最苦,耕織賦役,有饑渴、疾病、官府,死生之痛。人生時能備道科,或死七日后,皆生諸天中福舍安穩(wěn)之處,長在道氣氣中,無復(fù)謫罰,福流子孫,能解脫七世重罪。若下生人中,必為豪貴子孫。生時惟惡無善,死時入地獄,考治魂魄,苦痛備至,歸罪謫罪,以力償人。若出為人,必生下賤癡愚之中。
【譯文】
不同天界與人的罪福關(guān)聯(lián):
“彼三天所生不同,在人罪!,這里指出不同的天界(可能包括前文提到的四天以及其他未詳細(xì)說明的天界)的誕生與人的罪與福密切相關(guān)。這反映了一種因果報應(yīng)的觀念,即人的行為善惡會決定其死后所去的天界或者遭受的命運。
圣人與書說的局限:
“故書所不載,自今及古,天生圣人,不使書說,正在此一國土”,意味著關(guān)于某些特定的國土(可能指人間)的情況,書籍中沒有記載,而且自古以來天生的圣人也沒有通過書籍來講述。這暗示了人間的復(fù)雜性和神秘性,以及有些真理可能超越了文字的表達范圍。
人間之苦與善惡后果:
“君臣、父子、尊卑、善惡,此天之民最苦,耕織賦役,有饑渴、疾病、官府,死生之痛”,描述了人間的各種社會關(guān)系和苦難。在人間,人們面臨著君臣、父子等社會等級關(guān)系的約束,同時還要承受耕織賦役的辛勞,以及饑渴、疾病、官府的壓力和生死的痛苦。這體現(xiàn)了古代人對人間生活困境的深刻認(rèn)識。
“人生時能備道科,或死七日后,皆生諸天中福舍安穩(wěn)之處,長在道氣氣中,無復(fù)謫罰,福流子孫,能解脫七世重罪”,如果人在活著的時候能夠遵循道的規(guī)范(備道科),那么死后七天就有可能生于諸天中的福舍安穩(wěn)之處,長久處于道氣之中,不再受到謫罰,并且福澤還能流傳給子孫,能夠解脫七世的重罪。這強調(diào)了道德修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以及對死后命運和子孫福祉的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