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辭世,曾呼吁當代人讀《莊子》療愈身心
10月21日,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蔡璧名因病辭世,享年60歲。據(jù)知情人士透露,蔡璧名教授辭世的原因不是舊病復發(fā),但也與之前的病相關!2007年治療癌癥過程中使用了過量輻射治療,導致一種罕見病。目前醫(yī)療無解方。本來暑假期間感覺做完手術(shù)恢復得很好,是這個月突然惡化的!

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蔡璧名。
蔡璧名1965年生于臺北市,是中國思想史學者,專治醫(yī)家與道家經(jīng)典。她用生活化、平易近人的語言講解意蘊深刻的醫(yī)家、道家經(jīng)典,深受學生與校方好評,曾七度獲選臺大優(yōu)良教師,并榮獲臺大教學杰出獎。著有《正是時候讀莊子》《莊子,從心開始》《解愛:重返莊子與詩歌經(jīng)典,在愛里獲得重生》及詩集《渡口芙蓉》等書。
蔡璧名在臺大的公開課《正是時候讀莊子》,在臺突破50萬點擊量,她在國際線上教學平臺推出的課程,選修人數(shù)也是全臺之冠,連歌手蔡依林都深受影響,經(jīng)常向蔡老師討教。
2018年,活字文化聯(lián)合中信出版社推出了《正是時候讀莊子》簡體中文版。新書問世后,南都N視頻記者曾對蔡璧名進行專訪。訪談透露,2007年,蔡璧名查出罹患癌癥三期,惡性腫瘤達9厘米,已擴散到胃腸、淋巴,五年生存率僅75%。在抗擊癌癥、恢復健康的過程中,《莊子》一書為她提供了綿延不絕的精神支持。她發(fā)現(xiàn),《莊子》內(nèi)篇教導的“心如死灰”“不以好惡內(nèi)傷”“用心若鏡”“安之若命”“心齋神凝”……是一套成效驚人的心身療愈方案,使她扛過化療、放療的傷痛,在與死神的搏擊中全身而退。
病愈之后,蔡璧名重回臺大講壇,仿若乘坐“其名為鯤”的大鵬,經(jīng)歷了一場上天入地、刻骨銘心的涅槃之旅。她慨嘆現(xiàn)代人生活中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zhàn),讓性靈與健康受到難以逆轉(zhuǎn)的損害。如果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么,“四分之一部《莊子》治心身”。
以下是南都N視頻記者2018年對蔡璧名教授的專訪
(原文刊載于《南方都市報》)
南都:講《莊子》的這本書,為什么輔以漫畫,將莊子繪為一清俊小生,為晦澀的寓言賦以靈動的形象?以這種形式,古典哲學是否更易為當代人接受?
蔡璧名:以我學生時代修習《莊子》課的經(jīng)驗來說,為期一年的有限時間內(nèi),老師通常只講解完《莊子》內(nèi)七篇中的兩篇。因此換我站上講臺時,就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講完《莊子》內(nèi)七篇。因此我制作投影片,通過圖像的視覺輔助與白話翻譯,讓學生較容易進入跟當代人有點隔閡的《莊子》語境與文本脈絡。
年復一年,積少成多,一旦有了將這些圖像文字逐字、逐句、逐圖重新檢視、調(diào)整、繪制、編輯成書的構(gòu)想,每個畫面可能重繪五六種構(gòu)想草圖,每周例會我與團隊同學一一討論,從中選出最引人入勝且又最契合原典的畫面,于是透過視覺輔助,讓同學容易進入《莊子》語境與文本脈絡的“漫畫”圖像,就成了《正是時候讀莊子》這本書的基調(diào)之一。
關于莊子的形象,透過史料跟經(jīng)籍能搜集到的資料非常有限,只知道莊子是職司管理一座規(guī)模不算大的漆樹園的小吏,住在窮閭陋巷,穿著破衣破鞋,書中甚至曾提到他顏色憔悴,項頸枯瘦。這或許是時人對莊子現(xiàn)實形象的一瞥。但若從精神層面來看,自我二十歲進入中文系修習《莊子》專書,閱讀其文字、了解其思想開始,就覺得莊子可能是中國思想史,乃至文學史、文化史中,最瀟灑的一名男子。因此在決定漫畫中莊子的形象時,想以清俊形貌,讓讀者感受到莊子脫俗而絕美的靈魂。
讓古典哲學更易為當代人接受,是我從課程到出版一以貫之的初衷。希望能讓更多人輕松地浸淫在這部蘊藏豐富的文化經(jīng)典之中。
黃茜:《莊子》中提倡的清寂無為、致力于自我身心提升的人生目標,與儒家的“入世”思想大相徑庭。然而我們身處目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如何能以《莊子》的精神調(diào)適人生態(tài)度,而不被目為庸常、惰怠和消極呢?
蔡璧名:誠如您所及,當今社會,多數(shù)人為了利益而忙碌奔波。在《莊子》書中我們同樣看到當時之人汲汲營營地追隨世俗、主流價值,以外在世界中的獲得為人生要務。不論是“正色”、理想的伴侶,“正味”、美好的滋味,“正處”、安適的居所,“無涯之知”、廣博的知識,這些追求或許源自天性本能與世俗價值,但正因此一般人往往像《齊物論》說的:“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終其一生都像是在受驅(qū)使、服勞役,一直無法抵達想望的成功?梢姛o論古今,人生所面對的問題都是類似的。
若將人的專注力譬喻為探照燈,莊子所面對的世俗價值、主流文化,人的探照燈都是“彼其于世數(shù)數(shù)然”“彼于致福者數(shù)數(shù)然”,外逐地向物質(zhì)世界照去的。在這個過程中,向外流淌的專注力凝結(jié)為感官的執(zhí)著,執(zhí)著于無法操之在己的外在世界──所有的追求和盼望都可能隨時落空──使得身體因此坐立不安,精神容易心神不寧,難以獲得長久、真實的“逍遙”。莊子并非拒絕或舍棄外在世界的所有,只是將專注力的探照燈轉(zhuǎn)向,照回內(nèi)在自我的身、心,致力從事一己身體、心靈的治理與鍛煉,以期使個我的身心不論置身何種處境、際遇,都能保持平和、鎮(zhèn)靜與放松,擁有穩(wěn)定長遠的安樂。
一般人對老莊有種清寂、惰怠的印象,其實是誤解。莊子的清寂并非要與世隔絕、歸隱山林的“清寂”,而是要內(nèi)心致力追求一己心身的清寂、靜定。像《逍遙游》提到的“神凝”、《人間世》提到的“心齋”,或者《齊物論》提到的“心如死灰”“莫若以明”“得其環(huán)中”“照之于天”,《人間世》提到的“安之若命”、《德充符》提到的“成和之修”,或者《應帝王》提到的“用心若鏡”,這樣的“清寂”是內(nèi)心的,而不是與外在世界隔絕。《莊子》內(nèi)篇具體提供可資依循的身心技術(shù):在心靈工夫方面外,身體方面,還有“緣督以為經(jīng)”“天之生是使獨也”“形如槁木”“嗒焉似喪其耦”“聽之以氣”“真人之息以踵”“其息深深”等配套措施。莊子之學致力的并非感官的中斷、關閉或與外在感官世界徹底隔絕,而是“通而不失于充”,開放地與外界交流溝通,卻不失去充實和悅、平和安樂的狀態(tài),在感官與外物際會的過程中雖有意識情感活動,心身卻能“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不為其所傷。
而老莊所講的“無為”也不是無所事事的閑散、惰怠和消極,而是“不妄為”。《莊》學認定的“妄為”應該就是所熱衷、追求的目標乖違、逆向于心靈安適跟身體健康的核心價值,例如奔馳在名利場,不斷想要往前沖,以致心力交疲,甚至心身失去正常運作的能力。能做到一切追求都以心靈的安適跟身體的康健為核心目標,才是老莊所講的“無為”。
一般人可能覺得儒者為了家國、天下犧牲奉獻,是非常熱情的,卻誤會老莊是閑散、不積極、不熱情的。然而儒家的至圣與亞圣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面對危險與亂世,我們可以選擇逃離;莊子卻說“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yī)門多疾”,鼓勵我們熱情擁抱,當拯濟天下的大醫(yī),想讓天下蒼生能有心身安適的生活。但莊子的醫(yī)國行為,并非外向地汲汲奔走,而是能從內(nèi)返自身徹底療愈、強化自我的心靈身體開始──讓習《莊》者明白,唯有不斷致力樹立、強化一己,才有能力報效天下、化濟蒼生。
當我們深刻地學習《莊子》之后,會了解到莊子對于入世的積極性無異于儒家,只是在保有儒家的積極之余,更要我們努力做到“自事其心”,要能隨時維持自己內(nèi)心的靜定與清明,把一己心身的平和、靜定,擺在比“齊家、治國、平天下”更重要而優(yōu)先的序位。莊子于心、身兩造為我們構(gòu)筑了可供依循操作的工夫,通過改變“用心”及身體的慣習,致力于一己心身能力之長養(yǎng)提升,如果愿意重新閱讀,更深刻而精準地學習莊子,將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心身能夠順著《莊子》實踐的階梯拾級而上,達到更高的境界!肚f子》要我們把注意力的探照燈照回內(nèi)在自我,從事一己心靈、身體的控制與鍛煉,當你練就這樣的一種心情與身體,不論置身工作、感情或居家生活的任何處境、際遇,心身都能保持平和、靜定與放松而不煩亂、攪擾。而原先追求的學業(yè)、事業(yè)、情感,也會因為心不再煩亂、不再容易有負面情緒,自然隨之有更好的建樹與成果。因此,學習《莊子》不但不會落于庸常、怠惰和消極,更能如莊子筆下的十一位職人,在職場上成為各自專業(yè)領域的翹楚。

黃茜: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正是時候讀《莊子》”,你認為當代人讀《莊子》的必要性在哪里?
蔡璧名:回顧半世紀以來人類生活的轉(zhuǎn)變,發(fā)現(xiàn)計算機、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等的發(fā)明,帶給人們更加便利、快捷的生活;但若將注意力收回“人”自身,則相較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憂郁癥的罹患率增加了10倍;患者初次發(fā)作的平均年齡也由21.5歲下降到14.5歲;有將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罹患憂郁癥;有60%的大學生自覺活在“存在的真空”(existential vacuum)。這是美國當代心理學家所作的統(tǒng)計數(shù)字,但并不表示類似的情況沒有出現(xiàn)在美國以外的國家。
《莊子》書中用“月固不勝火”“生火甚多”等“火”或“內(nèi)熱”的文字,來描述人在經(jīng)驗現(xiàn)象中的負面情緒。而漢字“煩”的構(gòu)型,正像一把火燒上頭。此等煩擾的影響絕不只局限在心情的層面而已,身體也會連帶受到波及。一把火、是心火;兩把火、就成了身體的發(fā)“炎”現(xiàn)象,甚至于癌癥的分類中也有所謂的發(fā)炎性腫瘤?梢娀钤诙皇兰o的我們,雖然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便捷的物質(zhì)文明,但同時卻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加上電視、沙發(fā)、計算機、手機、高跟鞋這些與當代文明并生的產(chǎn)物,使得95%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脊椎側(cè)彎,影響氣血順暢,導致身體疼痛,連帶嚴重地影響健康。
而兩千多年前身處戰(zhàn)國時代的莊子,面對長年的征戰(zhàn)、數(shù)以萬計的死傷人數(shù),生為人究竟如何在仿佛受刑、被懸綁于天地之間的處境中,活出心身的安適與生命的逍遙?《莊子》這本書所講述的,就是如何在這般惡劣的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乘御逆境的心身能力。
莊子的時代雖然戰(zhàn)禍頻仍,卻沒有今天的電子游戲,也沒有手機、游戲機、沙發(fā)等,讓人的身體從頂天立地蜷曲成一顆馬鈴薯的物質(zhì)文明,且無須面對食品安全、核污染、空污等問題。當代人雖然與莊子身處不同時代,但心身不得不面對的挑戰(zhàn)卻不亞于戰(zhàn)國中期。或許可以這么說:現(xiàn)代人亟須謀求心身安適這一點,與莊子的時代并無不同,甚至更為迫切,因為當今物質(zhì)世界的誘惑更多、壓力更大,要能自主地致力于心身的強化與逍遙,是更為艱難的——當代人讀懂《莊子》、活用《莊子》的迫切性由此可見。
《莊子》書中強調(diào),莊學的價值是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教育子女、為人兄長者一定要教給弟妹的。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可以說“四分之一部《莊子》治心身”(現(xiàn)存《莊子》共三十三篇,其中內(nèi)七篇為莊子親筆所著),掌握《莊子》內(nèi)七篇,便能養(yǎng)護、善待自己的生命,兼及他人的生命與天地間的萬生萬物。
臺灣知名精神科醫(yī)師曾邀請我到他的講堂上講《莊子》,他說因為這幾年歐美許多心理專家訪臺都不約而同地問:“能不能找人來幫我上《老子》《莊子》課?”我初聞十分訝異,才知現(xiàn)今歐美學者多視《莊子》這古老的東方智慧為現(xiàn)代人心靈問題的解藥。
《莊子》這本書誕生距今已兩千多年,影響過無數(shù)詩人墨客、繪者書家,有非常多著家為它作注,是連當代外國人士都想前來取經(jīng)的中國文化。但是值得追問的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里雖然有《莊子》,為什么卻沒能逃過憂郁癥等當代文明病的浩劫?我們是否已讓《莊子》這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真切深刻地影響著我們?莊子所傳授的心身法則,是否已體現(xiàn)于我們的舉手投足、與我們的生命合一?如果尚未,只是擺在書架上或圖書館里,自然難以幫助我們改善自身以及當今社會。因此我覺得這樣珍貴的傳統(tǒng)文化非常需要進一步的演繹跟詮釋,于是出版了這本《正是時候讀莊子》。
南都:《莊子》也許是中國古典哲學著作里最特別的一部,應該怎么理解充盈著《莊子》這部書中的詩意?它對后世的文學藝術(shù)作品產(chǎn)生了哪些具體的影響?
蔡璧名:若說李白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則《莊子》絕對是提供李太白詩文中詩意最重要的來源之一。這本書影響了陶淵明的一生,影響了李太白的一生,影響了白居易的一生,影響了蘇東坡的一生。唐玄宗下詔稱《莊子》為《南華真經(jīng)》,尊莊子為南華真人。清初名評論家金圣嘆,評定《莊子》是“天下第一才子書”。所以才子必讀,欲成才者必讀,醉心于技精乎道、希望成為專業(yè)達人者必讀。如果不想在優(yōu)勝劣汰的競走中疲憊一生,或想在人生的驚濤駭浪間存活、無傷,都需學習《莊子》煉就日益精進的乘御之力。
《莊子》對后世文學作品的巨大影響俯拾即是,以下略舉兩例言之。如白居易的《隱幾》:
身適忘四支,心適忘是非。
既適又忘適,不知吾是誰。
百體如槁木,兀然無所知。
方寸如死灰,寂然無所思。
今日復明日,身心忽兩遺。
行年三十九,歲暮日斜時。
四十心不動,吾今其庶幾。
“身適忘四支”,白居易說,身體最舒服的時候,能夠忘掉四肢的存在!靶倪m忘是非”,心情夠好的時候,就不覺得這天下有絕對對或絕對錯的人,昨天曾經(jīng)討厭的人,今天能覺得他值得同情了。于是任何你可以付之一怒的事都可以付之一笑或覺得憐憫!凹冗m又忘適”,正覺得心身快意、舒適,接著居然連舒適這事也給忘了。“不知吾是誰”,因為已到達忘了自己是誰、不再執(zhí)著自己是誰的境地。人只有在“百體如槁木”,四肢胴體都像干掉的木材非常輕靈的時候,“兀然無所知”,輕靈到好像不覺得有四肢、身體了!胺酱缛缢阑摇,情緒也不再有起伏,“寂然無所思”,漸漸能做到?jīng)]有多余的念頭!敖袢諒兔魅铡保惶煊忠惶斓呐,最后達到“身心忽兩遺”,不再執(zhí)著此身、不再有人我之別的境界!靶心耆牛瑲q暮日斜時”,中年將屆,已然“四十心不動”——“四十而不惑”“四十不動心”是儒家的語言,而《莊子》的“神凝”“心齋”也是要不動心的,《養(yǎng)生主》說“哀樂不能入”,〈田子方〉說“哀樂不入于胸次”,都是不動心!拔峤衿涫鼛住保拙右紫騼(nèi)觀照即將邁入不惑之年的自己,認為差不多做到不動心了吧!
身為一個讀中文系的人,讀到這樣的句子、這么有生命感的詩,不能無感。古人跟古書之間的關系,真是超級好朋友。假設古典對我們而言只是一本架上書、一本曾經(jīng)翻閱的掌中讀物,而沒有進入、滲透到自我生命中、沒有跟生活徹底交融,實在可惜。
再看蘇軾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是“無聽之以耳”,關上耳朵,不要把感官拿來執(zhí)迷于外在世界風雨的聲音!昂畏烈鲊[且徐行”,在那么艱難的風雨里,還可以吟詩長嘯。對照這闋詞的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正看出一場風雨中不同的人不同的反應。很多逆境當我們換個角度看,就不是逆境了!爸裾让⑿p勝馬”,時人總覺得有錢就勝過沒錢,住高樓就勝過租房子,東坡卻領略到,撐著竹杖、穿著芒鞋,他的心身可以遠勝騎馬乘車、穿金戴銀的人!罢l怕”,怕什么?通常生命中懼怕的,東坡已達無懼之境!耙凰驘熡耆纹缴,不管平生有多少逆境都能面對,因為都能乘御得了!傲锨痛猴L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莊子告訴我們,東坡也告訴我們,在你生命中最困頓的時候,只要跑到輪子的中央或提升到日月的高度,就可以看到逆境中的幸福、不幸中之大幸?!夕陽迎面照來,大自然贈予你一幅無價美景!盎厥紫騺硎捝帯保@時候東坡顧影自己的一生,聰明如此,卻謫來貶去于仕途。東坡赴海南島前寫下:“子孫痛哭于江邊,已為死別;魑魅逢迎于海上,寧許生還!边@是東坡,“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這樣的東坡走到人生后半段的時候,居然可以“回首向來蕭瑟處”,生命已經(jīng)到達“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地。是風雨陶冶他、淬煉他,使他的生命力變得益發(fā)強韌。當你讀過《莊子》,再讀東坡,真會有莊子所謂“旦暮遇之”的相知相惜之感。
由以上二例,可見《莊子》對后世文學藝術(shù)巨大且深刻的影響。然而,與其說《莊子》蘊含的詩意影響了無數(shù)詩家文人之作,不如說是《莊子》滋養(yǎng)了歷代詩家文人的心魂,使讀《莊》者得以詩意地面對艱難的處境與世界。正因《莊子》深刻影響歷代文人,故于歷代不斷涌現(xiàn)如陸游《題齋壁》“看盡人間利與名,歸來始覺此身輕”、劉克莊《贈豫知子》“身今槁木寒灰樣,慚愧巫咸子細看”等深契《莊》旨、韻味無窮的文學作品,一脈影響深遠的文學傳統(tǒng)。
黃茜:國人一直缺乏死亡教育。《莊子》一書中因《齊物論》而引申出智慧的生死觀。對莊子而言,何謂“生”,何謂“死”?如果“生”之種種不過是一場“過眼大夢”,“死”豈不就是一場更為恒常的睡眠?
蔡璧名:人活于世,內(nèi)心的紛亂與痛苦多來自對人世間生死、是非、利害、成敗、美丑、貧富等種種“不齊”的執(zhí)著,故莊子以“齊物”破除我們的分別心。其中最需要破除的便是對生死的執(zhí)著,因為死亡乃是生命中最大的劇變、最令人不愿面對的憂患,對投身于此世的我們而言,生即是最大之“利”,死則是最大之“害”,是人生最難勘破的關卡。
“悅生”“惡死”固人之常情,生死歷歷,自當驚懼如喪母的豘子、悲痛如子來將死環(huán)泣的妻與子,或如老妻方死“噭噭然隨而哭之”的莊周(至樂〉)。莊子卻說這是人之昧惑。人之所以悅生惡死,是因視出生為開始、視死亡為結(jié)束。但在永恒的生命觀中,“生”與“死”都是真我歷程的一部分,不再是理所當然的開始與結(jié)束!肚f》學試圖為世人指出死與生更迭無盡、似斷實續(xù)的生命實相。
《養(yǎng)生主》說:“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以為人有形的軀體生命就好比薪柴,有老舊腐壞、燃燒殆盡的一天,但無形的靈魂生命卻可以像火苗般繼續(xù)傳遞下去,不知道有滅絕的時刻。莊子不以薪柴的燃盡為火苗的滅絕,不以形體的死亡為一己生命的終點,主張心神不死、靈魂恒存!洞笞趲煛分,子犁探望罹病將死的子來時,莊子生動地描寫兩人面對死亡的豁達,末了則以“戌然寐,蘧然覺”埋下伏筆──生命的焰火看似已被吹滅,但死亡并非生命的終點,只如入夜熟睡一般,翌日復驚覺蘇醒。暗示生命仍然繼續(xù),火苗依然延燒不絕。
莊子并以人身為喻,將尚未開始的生命當作一具身體的頭部,將有生之年喻為脊椎,將死亡視為臀部。也就是把遇合此身前的我、此生之我與身后之我,視為無可切割、離析、斷裂的同一具形軀。世人認定出生與死亡是生命的開始與結(jié)束,莊子卻認為是同一個“吾”反復經(jīng)歷一次次形軀的死生交替,不知道死亡還是誕生究竟何者才是生命的起始,無從判定死去與活著究竟孰先孰后。在死生迭代、相繼無窮的生命觀中,莊子說:“死生為一條”(《德充符》),從未割裂具有形軀之我的此世自我與失去形軀之我后依然存在的真正自我,更再三強調(diào)死生之間那一體、相繼而從未斷裂的關系。
莊子反復以“夢”“覺”譬喻生死,“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于淵”,就如睡著夢見自己化為鳥兒振翅高飛或化為魚兒潛游深淵,飛鳥、游魚之形皆不過夢中所化、此世所假借。寤寐夢覺之間,是短暫隨化的假托,面臨死亡時,若能洞見死生大化之后的本然,便將明白生命于死生流轉(zhuǎn)間恒存而無所畏懼。倘無視生命變化的事實,過度執(zhí)著于“此世”的生命,就如深陷于夢境中,卻錯將夢境當作僅有的人生,而不愿醒來面對生命的實相。
由于莊子的生命觀中對生命的定義界,遠遠超出眾人對“生命”此一概念約定俗成的理解,為了表述方便,莊子稱此世為“人”,稱身后為“真”!洞笞趲煛分忻献臃、子琴張對子桑戶死亡的描述為:“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謂孟子反、子琴張還寓居、寄托在這暫時的人形之中,而子桑戶已經(jīng)回到靈魂永恒的本真了。
但“人”與“真”并非對立而沒有交集、不相涵攝的概念。形軀既為心神靈魂的寓居之所,則有生之年,“真”的概念可說是含括于“人”的范疇之中!洱R物論》稱此包含于“人”之“真”為“真宰”“真君”,《德充符》稱之為“使其形者”,點出寓居人身的心神靈魂擁有自身一切思慮言行的決定權(quán)、主宰權(quán)與支配行使權(quán),乃生為人真正的主宰。
莊子義界下的才德全備──“全德”“才全”(《德充符》),都是個人心身修為所達到的境界。一旦將一切努力投注于心身的陶養(yǎng)與提升,則如是工夫亦能隨永恒的心神靈魂不斷積累。也就是說,我們在人間世的所有追求,最終目標都指向心身,是不斷反饋內(nèi)心的。外在境遇的順逆遭逢,都讓我們觀察自己心神是否合乎《莊子》全德”“才全”的要求。當我們面對死亡的那一天,如果心神永存,那么心神的成就也就能跨越死生界限、繼續(xù)延續(xù)下去。如此一來,莊子死生相繼的生命觀,不但不會虛化乃至否定人活此世一切作為的價值,反而因靜定的心靈,賦予情感、事業(yè)、家庭諸面向更積極而正向的意義。
南都:在你罹患重疾之后,《莊子》一書給你提供了莫大的精神支持。請談談《莊子》里透露的養(yǎng)生之道,它是科學可行的嗎?
蔡璧名:2007年冬天,我被診斷罹患癌癥第三期,惡性腫瘤長達九厘米,已擴散到胃腸、淋巴,五年內(nèi)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五。在接受治療之前,我的朋友與家人幫我檢索類似的病例,其中治療最成功的患者雖然活過第三年,但因治療導致的后遺癥,必須終身戴尿袋。這可說是一場不亞于臺灣的指考、聯(lián)考,也不亞于海峽對岸的高考,何等艱難的考驗。我想,就像要在大考中獲勝,絕不是憑借單一科目成績優(yōu)異就能考上錄取率極低的名校,而是各個科目都得表現(xiàn)得卓越才行。罹患癌癥第三期這么嚴重的傷病,我除了接受良好的醫(yī)療之外,抗癌過程中的飲食、體育,乃至于心靈各方面,都必須像面對大考,盡一切努力,每科都拿到高分,才可能在與死神的搏斗中全身而退,回到原來的日常生活。
一場大病,讓我檢證了《莊子》這部書,那過去僅止于紙面上閱讀的文字,在我對抗病魔的期間親身體證它驚人的心身療效。當身體的衰敗到一定程度,竟可以如此明確地發(fā)現(xiàn),我的慌張、心痛、憤怒……情緒的傷痛只要加重一分,身體原本因化療、放射線治療而缺乏津液、有傷口的黏膜,便會出血難止,傷口加劇,同步惡化!那時才真切地體認到,唯有我的心能成為這具身體的理想君王,終結(jié)負面情緒、消弭多余念慮,才可能帶領、護衛(wèi)身體各部將領士卒,從療程的槍林彈雨中全身而退。
莊子教我們“心如死灰”法則,不要有負面情緒,并提供一系列心靈急救設備,有“不以好惡內(nèi)傷”疫苗、“用心若鏡”O(jiān)K繃、“安之若命”止血劑、“心齋神凝”葉克膜,讓我們傷痛、破碎的心靈停止淌血,重獲生機。這些原本在紙面上的文字化成解藥,使我當時嚴重的黏膜出血得以緩解,指甲龜裂的速度也逐漸趨緩。面對電療、化療帶來無法入睡的痛苦,只要努力實踐莊子的“神凝”與“心齋”,讓念頭關機,未睡身,先睡心。心睡了,知覺的痛苦自然消失。
候診時,我仍不忘操作莊子的“緣督以為經(jīng)”,將人人與生俱來的“身體中心線”,也就是背部沿著脊椎上行的“督脈”,作為日常行、住、坐、臥的準繩。也不忘“天之生是使獨也”,一邊繞行候診室,一邊注意雙腳的重心做到虛實分明;并且除了脊椎骨外,全身都放松,做到莊子所謂的“形如槁木”。
遵照莊子的用心處方與身體處方,我發(fā)現(xiàn)與其他接受同一位醫(yī)生、同樣治療的患者相較,我的體況確實有較為顯著的起色──雖然我們得到的醫(yī)療水平是一樣的?墒且驗槲視r刻注意一己心身的提升,用最合適的飲食,最正確的身體姿勢、最平和靜定的心來接受治療,使整個療程變得順利,也將化療跟電療的傷害減到最低。
病后我發(fā)現(xiàn),《莊子》、太極拳與西方的皮拉提斯(Pilates),存在著一項共同的原則,即對身體縱軸挺直端正的重視與要求。同樣以“督”為“經(jīng)”、以“脊梁”為“中正”、以“脊柱”為“身體中心線”(Body Alignment)的身體技術(shù),在不同時代、異域文化中,都有著祛病延年的效果。一旦能保持太極拳的“尾閭中正”,便不會駝腰、翹臀,亦不會置骨盆于前傾或后倒的狀態(tài)。習練者將可依太極拳“三階九級”的進程,循序漸進地達到不同的身體境界。皮拉提斯這項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約瑟夫.皮拉提斯(Joseph H. Pilates)在“Your Health”一書中亦指出:當學習者逐漸能夠維持身體中軸的延展與穩(wěn)定,便能獲致體魄強健的效果。原本被認為難以預防的心臟疾病、結(jié)核病、脊椎彎曲、O形腿、X形腿、扁平足等疾病,都是可以預防和改善的。足見《莊子》提出的身體原則,于異時、異代、異地有著出而合轍的發(fā)現(xiàn),具備跨越時地、可重復檢證的潛質(zhì)。
至于《莊子》提出的用心處方,早在2009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發(fā)表了一項研究指出,透過把注意力收回自身的冥想練習,受試者的健康、安樂程度也隨之提升。此外,身體的疲累與情緒上也都可觀察到顯著的升進步。該研究指出,很可能就是這樣一種把注意力放回自身的練習,減緩了疲勞與負面情緒。由此可見,《莊子》這一套把注意力收回自身的工夫給心身帶來的正面影響,已經(jīng)得到愈來愈多當代科學家的證實。
設想一套可以輔佐“癌三”病人從瀕死歸來的身心技術(shù),理所當然,可以讓無病的平人、未罹患重癥的常人循行而上,遠離病苦,且日益升進步,甚至登峰造極,這也是我致力于推廣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用意所在。
南都:在臺大,你的授課對象都是一些風華正茂的少年人。他們對《莊子》思想的接受度如何?有沒有具體的例子可以顯示,對《莊子》的閱讀讓他們的自我和生活起了小小的改變?
蔡璧名:在“正是時候讀莊子:莊子的姿勢、意識與感情”的教學過程當中,透過姿勢跟意識的提高,很多同學的情緒狀況都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多年來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每一年上完“莊子的感情”專題,過些時日問同學:他們與最在乎的親人、朋友或者情人之間的情感,在學完莊子的用情后,是否有正面的影響?連續(xù)三、四年,百分之百的同學都覺得獲得改善。
今年我給同學出了個作業(yè),請同學用三十天的時間確實記錄并實踐自己擬定的“提升心身月計劃”。實踐的同學都明顯感受到自己心情與身體的進步,并覺察愛護自我心靈與身體是多么重要。因為從事這樣的修煉,能夠使心神維持靜定,保全自己不受外在世界的波瀾攪擾,如此一來,任何事情都能以更放松的狀態(tài)完成,不論是讀書、運動、睡覺、談感情,都有更好的進展、成效與質(zhì)量。學習并實踐莊學,教我們收回感官過度外馳的注意力、返本全真愛養(yǎng)心身,確實能讓學生的生活往更好的方向邁進。
在當代的大學教書,我想每位老師多少都會遇到一些因為憂郁癥、躁郁癥而就醫(yī)服藥的學生。我曾經(jīng)遇過一個患有重度憂郁癥的學生,她聽從醫(yī)生的建議,只在學校修一門課,她選了我的《莊子》。透過學習并實踐莊子在心靈、身體的工夫,那位同學后來可以不必服藥就治理好自己的情緒。她說她“跟著莊子課的節(jié)奏,學習如何放慢速度,從想消滅疾病到和它一起生活下去。才明白疾病原來只是投射,是對自身生活方式的一種提醒。我深刻感謝莊子冷靜而溫熱地留下這些文字,讓我對自身的認識更清明!逼鋵嵨矣龅絹硇蘖暋肚f子》課的同學里面,像這樣從吃藥到停藥,從無法上課到全面復課的學生并不少。
莊子教我們?nèi)绾蚊鎸ι械年庩栔迹w內(nèi)陰陽之氣失調(diào)而罹患疾病)與人道之患(人為的禍患)。因此我開設這門課程以及詮釋這本經(jīng)典的用意,就在于教哲學照顧生命,讓學術(shù)回返生活,希望讀者從此輕松拾級而上——讓身體、心靈,以及在滾滾紅塵中不斷淬煉的專業(yè)、跌跌撞撞的用情,均可循此步步升進,邁向無逆不順、無暗不明、無缺不全、無憾不美的莊子專家之路。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 黃茜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