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論·研究] 偉大藝術(shù)家與世界名畫的秘密,鑰匙究竟在哪里?

2 已有 1044 次閱讀   2020-09-14 14:07
偉大藝術(shù)家與世界名畫的秘密,鑰匙究竟在哪里? 

偉大藝術(shù)家與世界名畫的秘密,鑰匙究竟在哪里?

✘意外事故諾亞•查尼李小均譯

1734年平安夜,阿卡薩宮。宮里大多數(shù)人都在做午夜彌撒。突然,宮廷藝術(shù)家讓·蘭克的房間失火,大火沿著中世紀建筑的走廊和樓梯迅速蔓延。午夜剛過,一個守衛(wèi)拉響警報。最先到場是圣西爾修道院的修士,但此時火勢已太猛,無法撲滅——烈火將金銀器物都已融化。為了最大限度地挽回損失,阿卡薩宮里的人從這座皇家禮拜堂的窗子里拋出的珍寶和藝術(shù)品,遺憾的是,委拉斯凱茲的《宮娥圖》等精品太大、太沉,還有太多的藝術(shù)品掛在墻上,不容易搬動;鹧嬖絹碓浇

大火撲滅時,阿卡薩宮如同一只熏黑的甲殼,瓦礫遍地。它建于9世紀,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修繕和擴充,從一個低矮的據(jù)點(阿卡薩在阿拉伯語中即城堡、堡壘之意),演變成哈布斯堡王朝在馬德里的優(yōu)美王宮。大火4年過后,新的阿卡薩宮在原地拔地而起。

盡管不清楚究竟多少藝術(shù)品在這場大火中燒毀,但可以肯定的是包括委拉斯凱茲(1599-1660)的幾件作品,如《驅(qū)逐摩里斯科人》(1627年)。這件失落的作品是委拉斯凱茲職業(yè)生涯的開端。他1627年憑借此作在一次繪畫比賽中勝出,贏得了宮廷的一席之地:王宮畫室的助理畫師!厄(qū)逐摩里斯科人》描繪的是腓力三世(1598-1621在位)在1609年4月9日宣布的一項政令。摩里斯科人是生活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穆斯林后代,他們在16世紀的宗教審判期間被迫皈依基督教。腓力二世(1556-1598年在位)一直擔心這些“新基督徒”會勾結(jié)威脅西班牙沿岸的來自土耳其的穆斯林,于是在1609年和1614年間,驅(qū)逐了大約30萬摩里斯科人,從各種資料顯示來看,約占當時西班牙人口的4%。①

其他失落的藝術(shù)品包括魯本斯的《腓力四世騎馬畫像》(委拉斯凱茲畫室的一件摹本幸存下來)、委拉斯凱茲1635年腓力四世(1621-1665年在位)肖像畫。在鏡廳里,魯本斯畫作對面的提香《卡洛斯五世騎馬畫像》(1548年)得以幸存,但主廳中存放的提香的組畫《羅馬十二帝王》(如今只有這些作品的版畫存世)、魯本斯的《強奪薩賓女人》(1639年)和《羅馬人之戰(zhàn)》(1622年)都毀于火海。在鏡廳里,提香《憤怒的諸神》組畫共有四幅,只有兩幅獲救——《西西弗斯》和《提提俄斯》,都是1548年被搶救出來。阿卡薩宮的八角屋墻上掛了20幅畫,毀滅的作品包括:丁托列多的《皮拉摩斯赫西斯貝》、《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維羅尼的《尼羅河上的摩西》和《雅各》,何塞·德·里貝拉的《耶爾和西薩那》、《參孫和達莉拉》、《維納斯和阿多尼斯》、《阿波羅和瑪耳緒阿斯》。花名冊上列出了作品被毀的藝術(shù)家名字,但并不必然列出具體失落的作品?吕讍、達芬奇、圭多·雷里、凡·戴克、埃爾·格列柯、勃蓋爾、博斯、巴薩諾·卡拉奇、拉斐爾等人,都至少各有一幅作品被毀,只是不清楚燒毀的是哪一幅。

其他搶救出來的作品包括,里貝拉的《圣菲利普殉難》、《圣塞巴斯蒂安》、《戰(zhàn)斗中的女人》、《圣五傷方濟各》、《懺悔的抹大拿》;委拉斯凱茲的《醉漢們》、《美第奇別墅風光》、《圣母加冕》、《墨丘利和阿戈斯》!赌鹄桶⒏晁埂肥窍盗薪M畫之一,其他兩幅《阿多尼斯和維納斯》、《普賽克和丘比特》未能幸免。值得慶幸的是,在阿卡薩宮修繕期間,王室藝術(shù)藏品的主要部分,大約2000多件畫作,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布恩萊蒂羅宮。盡管如此,依然有500多幅繪畫毀于大火。②

對于每件葬身火海的作品,都有一個神奇的小故事。盡管《驅(qū)逐摩里斯科人》是這場恐怖大火的犧牲品之一,但《宮娥圖》這幅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畫作之一,卻從灰燼中升起。

意外事故與自然災(zāi)難的區(qū)別,在于它是人為錯誤——有時是自然假手人為——帶來的不幸。大量的藝術(shù)品一次性失落,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意外事故,這些意外事故的結(jié)果往往表現(xiàn)在火災(zāi)或沉船。特別是古代的藝術(shù)品,經(jīng)常在船難中失落(當然,我們也將看到,有些在船難中得以幸存)。

《金縷地》,約1545年火災(zāi)

將已知的在冊的藝術(shù)品全部吞沒的大火,畢竟相當稀少。但羅馬公元64年的大火就是其一,它吞噬了尼祿皇帝統(tǒng)治的羅馬帝國的中心,羅馬城14個區(qū)中3個區(qū)完全夷為平地,只有4個區(qū)大致完好,失落的藝術(shù)品不計其數(shù)。因為許多藝術(shù)品沒有造冊,相比于我們知道的、祈愿幸存的那些單個的作品,它們的失落讓人尤其覺得可悲。知道阿卡薩宮大火吞沒了500件作品,比不上聽到某些具體的作品現(xiàn)在已經(jīng)失落更加憂心。

17世紀末倫敦的白廳宮也發(fā)生了著名的大火——事實上是兩次火災(zāi)。從1530年到1698年,白廳宮是英國王室在倫敦的主要住地,它比梵蒂岡或凡爾賽宮還大,有1500多個間房,比起傳統(tǒng)的宮殿,更像是是城中城。亨利八世、伊麗莎白一世、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都住在這里。這里可能是莎士比亞《第十二夜》的首演之地。白廳宮里肯定有魯本斯的天花壁畫和克里斯托弗·萊伊恩設(shè)計的建筑。這里是英國藝術(shù)和建筑天才成果的展覽櫥窗。

1694年4月10日,一場大火吞噬了樸茨茅斯公爵夫人、查理二世情婦路易絲·德·克勞耶的新居。這場大火也燒掉了一些更古老的宮廷建筑,但沒有燒至王府。1698年1月4日的大火要嚴重得多,白廳宮大半被毀,只有其中的國宴廳安然無恙。約翰·伊芙琳在次日的日記中用報刊頭條般的簡潔戲劇性標題寫道:“白廳宮燒了!只剩斷壁殘垣!”在這場大火中,失落的藝術(shù)品包括:米開朗琪羅的《睡著的愛洛斯》(1496),漢斯·霍爾拜因的《亨利八世像》(1536年)和貝爾尼尼的《查理一世半身像》(約1636年;1635年,查理一世委托安東尼·凡·戴克畫了三幅不同側(cè)面的肖像畫,身在羅馬的貝爾尼尼以此為藍本創(chuàng)造出了雕塑)。

藝術(shù)品毀于大火的最近例子發(fā)生在2004年5月24日,倫敦東區(qū)雷頓莫瑪公司倉庫起火,許多藝術(shù)家和畫廊的作品和檔案材料都存放于此地。庫房中所有物品(價值大約五千萬英鎊)幾乎都被毀,包括收藏家查爾斯·薩蒂奇的藏品,威廉·雷德格瑞夫的作品(他在這里存放了228件銅雕,他的兒子克里斯從中搶救出30件),以及杰克和迪諾斯·查普曼、克里斯·奧弗里、加文·托爾克、達明恩·赫斯特、翠西·艾敏等人的作品。

阿卡薩宮發(fā)生大火時,人們沖進火海,冒著生命危險將畫作拋出窗外。他們救出和沒有救出的那些藝術(shù)品的名字,都是為人所知的;但他們自己的名字卻失落了。歷史學家寫到白廳宮大火,記錄下葬身火海的著名藝術(shù)家的名作,但那些傷亡的人大多數(shù)已經(jīng)被遺忘。只有偶爾傷亡者的身份得到保留,如果這個名字足夠重要。1654年10月12日,荷蘭代爾夫特突然地動山搖,一個彈藥庫爆炸了,炸死100人,傷了幾千人,幾乎將整個小城夷平。這個舊修道院改造成的彈藥庫存放了三十噸炸藥,看門人開門檢查庫存時,爆炸突然發(fā)生。究竟多少藝術(shù)品被炸毀,我們無從得知,但這場大爆炸今日人們依然記得,因為倫勃朗最優(yōu)秀的弟子卡爾·法比里提烏斯在其中喪生,一道灰飛煙滅的是他幾乎所有的畫作。

倫勃朗•凡•萊因,《自畫像》,1630年, 布面油畫, 15.5×12.2厘米,國家博物館,斯德哥爾摩。

2005年,莫瑪庫房大火之后的一年,該公司委托杰克和迪諾斯·查普曼兄弟設(shè)計圣誕禮物。結(jié)果,查普曼兄弟設(shè)計了一個打火機。

船難

大火幾乎總是無可挽回地摧毀藝術(shù)品,水卻既能摧毀也能保護藝術(shù)品。無數(shù)古代世界的雕塑之所以能夠拯救和保存,要拜水所賜。金屬藝術(shù)品經(jīng)常被回收,如萬神殿門廊上的銅梁,被貝爾尼尼熔鑄之后,用來建造圣彼得教堂的龕室;或者如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者將古代銅雕融化后做成炮彈。但是,因船難而沉入海底的銅雕,經(jīng)常以完美的狀態(tài)得以保存。事實上,大多數(shù)幸存下來的古代大型銅雕,都是由于船難帶來好運而保存,比如,1996年在亞得里亞海北部克羅地亞的羅西尼亞附近發(fā)現(xiàn)的《刮汗污的運動員》;1972年,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亞海岸里發(fā)現(xiàn)的里亞切青銅武士像;1926年在希臘尤卑亞島北部海域發(fā)現(xiàn)的阿爾特彌斯神廟的《宙斯》等等。沉入海底的石器,歷經(jīng)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也大體無損。

克里奧帕特拉方尖碑

倫敦河畔的地標,克里奧帕特拉方尖碑這塊巨大的石器作品,盡管遭遇了一次船難,但依然得以幸存。這塊高聳云天的方尖碑刻滿了楔形文字。它和另一塊矗立在紐約中心公園的克里奧帕特拉方尖碑,都是哈特謝普蘇特女王在位時期(約公元前1479-1458年)的作品。這塊紅色花崗巖方尖碑,重達224噸,碑高約21米(69英尺);◢弾r最初切割于約公元前1450年,約兩個世紀后雕刻了拉美西斯二世(約公元前1279-1213年在位)軍事勝利的場景,矗立在“太陽城”赫利奧波里斯(今日開羅的一部分)?死飱W帕特拉七世——古埃及最后的本土統(tǒng)治者——在亞歷山大城建了一座新的凱撒神廟,獻給她崇拜的羅馬;裘尼斯·凱撒和馬克·安東尼都是她的情人,這座神廟究竟是供奉哪一個,不得而知,但它肯定變成了奧古斯都崇拜的中心。這兩塊方尖碑以前的銅座銘文顯示,公元前13左右,它們從赫利奧波里斯搬遷到了亞歷山大城。神廟前立方尖碑,這是埃及的建筑風格,羅馬人征服埃及后繼承了這個傳統(tǒng)。

約1300年后,這兩塊方尖碑倒下來,部分埋在黃沙里,上面的楔形文字躲過了幾百年來風雨的剝蝕。在1801年亞歷山大戰(zhàn)爭后,拉爾夫·阿貝爾克勞姆貝爵士的部隊決定重新樹起克里奧帕特拉方尖碑,以此紀念他們打敗法軍。1819年,埃及統(tǒng)治者阿里·帕夏主動提出將一塊方尖碑送給大英帝國,感謝1798年納爾遜上將在尼羅河之戰(zhàn)和1801年拉爾夫爵士在亞歷山大之戰(zhàn)中擊敗法軍。但是,由于運輸方式和龐大運費的問題,這件送給倫敦的禮物在黃沙里又埋藏了六十來年。直到1877年,富翁、皮膚病學家、解剖學家威廉·詹姆斯·伊拉斯莫·威爾遜出資一萬英鎊,讓工程師約翰·迪克森設(shè)計出一個方案,將方尖碑運到倫敦,不過,事成之后才付報酬。

約翰·迪克森的兄弟維曼·迪克森設(shè)計了一個巨大的防水的鐵圓筒,長28米(92英尺),寬4.9米(16英尺),將方尖碑裝入圓筒中,沿海灘滾下;然后,將圓筒裝上兩條龍骨、一只舵,一根桅,一間甲板室,四周安裝上浮筒,由此改造出一艘躉船,取了個神圣的名字“克里奧帕特拉”號。按照方案,由汽船“奧爾加”號拖往倫敦。③

這個計劃以失敗告終。1877年10月14日,伊比利亞半島和法國布列塔尼半島之間的比斯開灣狂風大作,“克里奧帕特拉”號躉船開始搖擺,“奧爾加”號派去穩(wěn)住它的救生艇翻船,船上六名船員遇難。“奧爾加”號無奈之下,只好做出決定,拋棄方尖碑,在“克里奧帕特拉”號的五個船員安全轉(zhuǎn)移到“奧爾加”號之后,拉繩被松開,因為擔心兩船相撞。風暴過后,“奧爾加”號船長努力搜尋裝有方尖碑的鐵圓筒,結(jié)果竹籃打水,這個貴重的貨物似乎已經(jīng)沉入了海底!皧W爾加”號沮喪的船員只好繼續(xù)航行。

但是,維曼·迪克森的巧妙設(shè)計還是保證了裝有方尖碑的圓筒能夠漂浮。來自格拉斯哥的汽船“菲茨莫里斯”號發(fā)現(xiàn)了這個難以自航的大家伙,將其拖到西班牙的費羅爾港。在那里,船長要價五千英鎊作為救援費。最終,經(jīng)過多次訴訟,約翰·迪克森付了9000英鎊要回了方尖碑。1878年1月21日,這個裝著古老貨物的鐵圓筒抵達英國。1878年9月12日,克里奧帕特拉方尖碑矗立在倫敦維多利亞堤街。經(jīng)過漫長而危險的旅程,在大海中幾乎沉沒、失落但最終拯救的這塊三千年歷史的方尖碑,正如一個法國記者的描述,像“一顆針”最終抵達了其命運之港。④

克里奧帕特拉方尖碑

“圣母瑪利亞”號

相對于幾乎失落但最終拯救的藝術(shù)品(如克里奧帕特拉方尖碑),以及許多從水里撈出依然完好的古代青銅器、瓷器和石雕,無數(shù)的藝術(shù)品仍然不見蹤影。1771年10月9日,荷蘭商船“圣母瑪利亞”號在芬蘭沿海沉沒。這艘木船載滿了衣物、咖啡、糖、染料、食品等貨物,還有保羅斯·波特的《一大群牛》(約1650年),熱拉爾·博斯的《梳妝臺前的女人》(1660年),以及荷蘭黃金時代其他畫家——諸如熱拉爾·竇和加布里埃爾·梅特蘇——的作品,這些畫作都是在拍賣場為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大帝購買的。這艘木船在1771年9月5日從阿姆斯特丹出發(fā),目的地是圣彼得堡,⑤但是,受到暴風影響,它在芬蘭尤爾摩島附近觸礁。起初,船只輕微受損,連續(xù)幾周,貨物從船上安全轉(zhuǎn)移。最終,海浪將船推入深海,盡管船員努力排水,但船還是開始沉沒。最后證明,是貨物中的咖啡豆從罐裝中溢出來,堵住了抽水泵。

大約兩百多年,“圣母瑪利亞”號一直躺在海底,直到在1999年才重新被發(fā)現(xiàn)。巴爾干海域的低鹽度有助于保存這艘木船和船上的貨物,比如,木桅仍然完好。如今,關(guān)于如何打撈,芬蘭政府(這首沉船在其監(jiān)護下)和發(fā)現(xiàn)這艘沉船的芬蘭尋寶隊之間的爭論還在繼續(xù)。潛水員帶了甲板上的六件寶物出水,但船上的貨物仍然在水底。這些貨物似乎仍然是安全的。那些畫作盡管受損,可能還是存在,沒有解體。如果用了卷軸,藏在防水的鉛盒內(nèi),正如那個時代的某些貴重品的保護方法,它們甚至可能復(fù)原。從2009年到2012年,芬蘭國家文物局做了一些研究,不用打撈就進入沉船(如果打撈,可能成本很高,而且有風險,氧氣進入艙內(nèi)后,迄今保存下來的東西會腐爛)。但是,那些可能裝了畫作的鉛盒,除非切開沉船,是不可能帶出水面的,如此打撈畫作由于成本太高,所以受到禁止。⑥ 如今,如何處理“圣母瑪利亞”號,依然懸而未決,船上貨物狀況仍然不明。

夜晚的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阿卡薩宮的火焰吞沒了越來越多不可替代的藝術(shù)品,委拉斯凱茲巨幅繪畫《宮娥圖》周圍都是濃煙、熱浪以及拼命在搶救藝術(shù)品的人們的喧囂喊叫。絕望中,一個人用匕首對準這幅畫,將油畫從裝飾框中切下。在火焰舔到這面墻壁之前,這幅畫作被匆忙卷起扔出窗外。西班牙繪畫史上最有影響的作品逃過一劫。

2016年12月,美國歷史學家威廉·B·喬丹,捐贈了一幅私人藏品給了普拉多博物館。這是委拉斯凱茲的習作——腓力三世頭像,是為他失落的畫作《驅(qū)逐摩里斯科人》做準備的一個細節(jié)。⑦這一慷慨的舉動特別值得贊賞,因為沒有人知道委拉斯凱茲的原作是什么樣;盡管有一些文字描述,但沒有已知的摩品。當喬丹在1988年的拍賣會中買下這件作品時,它一直被誤認為是17世紀一個無足輕重的荷蘭畫家薩斯特曼斯的“組畫”,被認為畫的是羅德里格·卡爾德隆。喬丹是西班牙藝術(shù)專家,他認為這幅畫像看起來更像是腓力三世。他可能隱隱預(yù)料到這是委拉斯凱茲的作品。當他把畫作帶到普拉多博物館鑒定時,他的預(yù)感得到證實,不過,他猜測這是一件更大畫作的片段,這是不正確的;這是一幅獨立的習作,是為委拉斯凱茲失落作品中最重要的畫作進行創(chuàng)作準備。

每件從1734年阿卡薩宮大火中拯救出來的藝術(shù)品都是小小的奇跡。我們可以想象,那些仆人、修道士和宮廷官員沖進燃燒的建筑,拼命挽救一切:將藝術(shù)品扔出窗外,在令人窒息的濃煙中決定什么可以挽救,什么不能挽救。其中一件的確幸存的作品,繼續(xù)被視為藝術(shù)史上最重要的作品。

羅吉爾•凡•德爾•威登,《正義的圖拉真與赫金巴爾德》,約 1459年,掛毯,430 × 864 厘米,伯爾尼歷史博物館,伯爾尼。《宮娥圖》

委拉斯凱茲1656年具有自我意識的經(jīng)典《宮娥圖》既是一幅繪畫,也是一幅關(guān)于繪畫的繪畫。表面上看,它是以瑪格麗特小公主為核心的群像,但T.E.勞倫斯認為,它同樣象征了“藝術(shù)哲學”。⑧ 意大利畫家盧卡·吉奧達諾(1634-1705)在1692年稱之為“繪畫神學”。⑨ 法國詩人泰奧菲爾·戈蒂耶有一次站在它面前問,“畫在哪里?”⑩他們這樣說是什么意思?

這個場景是委拉斯凱茲在阿卡薩宮的畫室。最好位置留給了瑪格麗特公主——腓力四世和他第二任妻子奧地利的瑪麗娜的唯一幸存孩子。腓力四世和瑪麗娜王后一起出現(xiàn)在畫面的背景中。陪伴在小公主左右的是兩個宮娥:伊莎貝拉和瑪利亞。畫面上還有兩個小矮人:矮胖的德國人馬里亞·巴波拉和矮小的意大利人尼古拉斯托·波圖薩托(他用腳在踢一條狗)。由于小矮人被認為具有不可思議的聰明和有趣,他們在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宮廷的地位舉足輕重,既是弄臣,也是軍師。小公主身后是宮廷女主管馬塞拉·德·烏洛阿和一個身份不明的男保鏢。在這間寬敞畫室后面門口,站著委拉斯凱茲的親戚,皇家總管唐·約瑟·涅托·委拉斯凱茲。

如果你看這幅畫時,先閉上眼睛,再突然睜開,你的視線自然走向作品的消失點——畫面后方開著的門。畫面上,委拉斯凱茲面對的那幅巨大的油畫,肯定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的這幅巨大的油畫。

這幅作品充滿了未解之謎。首先,委拉斯凱茲也出現(xiàn)在畫面上,一手拿著畫筆,一手托著調(diào)色板。這在那個時代是一種激進的畫法,表現(xiàn)一個藝術(shù)家在畫其他重要得多的人物的過程。其次,畫面上有好幾個其他人物,個個在宮廷有頭有臉,在這幅瑪格麗特小公主的畫像中,他們出場的意義是什么?還有更多的謎。在房間的后面,也許是一幅裝框的畫,也許是一面裝框的鏡子,里面出現(xiàn)了小公主的父母。斜切的框邊在對我們低語,這是一面鏡子,但這面鏡子反射的是什么?我們看見的是真實的國王和王后,還是委拉斯凱茲正在他面前畫布上畫的他們肖像?由于所有的注意力都指向畫面的前景,也就是觀者站的地方,有人認為,腓力四世和王后與那些已經(jīng)畫出的人物一樣在這間畫室里,只不過他們的在場是從畫室遠景上的鏡子里反射出來。⑪

迭戈•委拉斯凱茲,《宮娥圖》,1656年,布面油畫,108×81厘米,普拉多博物館,馬德里。

但為什么委拉斯凱茲直接看著我們?有一個藝術(shù)傳統(tǒng),藝術(shù)家在作畫時,不是直接看著畫的對象,而是看著鏡子中的被畫者。在作自畫像時,這是最明顯不過的:一個人只能從鏡子才能看見自己。同樣,在為他人作畫時,這種技巧也很有用。將被畫者放在一個框架(鏡框)內(nèi),畫家能夠更方便地構(gòu)圖,這種技法將三維的對象轉(zhuǎn)移到兩維的鏡面。將三維的對象投射到兩維的表面,這是繪畫行為的本質(zhì)。

那么,就這種技法而言,這幅畫的鏡子在哪里?我們就是鏡子。我們這些觀者在觀看的這幅畫的前面,事實上就是一面鏡子,將畫面中的場景反射到委拉斯凱茲的眼里。正如單面透視玻璃,我們能夠看穿它,但委拉斯凱茲和畫中人只能看見他們在玻璃里面的映像。但是,當他們仔細看自己的映像時,他們能夠與單面透視玻璃另一側(cè)的我們進行眼神交流。借用戲劇術(shù)語,他們打破了第四堵墻,對我們說,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畫中人,他們知道我們在看他們。哲學家米歇爾·?略凇对~與物》(1966年)中對這幅作品有復(fù)雜的解讀。他寫道,委拉斯凱茲創(chuàng)作了一幅具有自我意識的作品,這是一幅關(guān)于繪畫行為的繪畫,是第一部后現(xiàn)代藝術(shù)品。

盡管從1734年的阿卡薩宮大火中拯救出來,《宮娥圖》還是受到一些損毀:畫邊必須切下,部分地方需要重繪,包括小公主的左臉。這幅畫在他去世前四年完成,委拉斯凱茲打算用此杰作實現(xiàn)他的騎士夢想。這個夢想在他去世前幾個月才成真。(要授予騎士封號,需先獲得一個皇家委員會的認可,這個委員會一直認為委拉斯凱茲的血統(tǒng)有問題,也許是猶太血統(tǒng),也許是穆斯林血統(tǒng),因此延遲了腓力四世的決定,無法提前授予他的宮廷畫師如此迫切渴望的榮譽。)在接到騎士封號后,委拉斯凱茲重新修訂了《宮娥圖》,在畫面中他穿的外衣上面繪上了他新的封號徽記,圣地亞哥騎士團的紅色十字架。有一個未經(jīng)證實的傳說是,這個十字架是腓力四世在委拉斯凱茲死后親自畫上去的,為的是讓朋友光耀后世。⑫

出自《失落的藝術(shù)》,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

| 作者:諾亞•查尼,藝術(shù)史教授,暢銷書作家,藝術(shù)犯罪研究協(xié)會的創(chuàng)始人及會長

| 譯者:李小均,復(fù)旦大學文學博士,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授。

題圖:維米爾《演奏會》,約1664-1665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