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魯迅先生,大家腦子里會想出怎樣的一番形象?小美心中的魯迅先生曾經(jīng)是這樣的:一襲黑色長袍,一撇胡子,不茍言笑,總讓人想起古代那些念著“之乎者也”的老先生。他跟我們,似乎永遠(yuǎn)都有距離感。
從小讀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Q正傳》、《故鄉(xiāng)》長大的我,總覺得先生永遠(yuǎn)是那么高高在上,他似乎永遠(yuǎn)不茍言笑,喜怒不形于色。他的心中裝著的家國情懷,讓他的文字充滿了力量和厚重感,一字一句都有講究,透著格調(diào)。
直到長大后,開始讀魯迅的詩集,才在詩的海洋里見識到了魯迅在小說、雜文中不曾體現(xiàn)的另一面。本期要說的這3個名句加起來共42個字,又酷又霸氣,刷新了我對魯迅的認(rèn)識。每次讀完,小美都在想:現(xiàn)代文壇中除了魯迅,能有幾人寫得出來這樣的詩。讓我們一一品來:
1、寄意寒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小美想問,后7個字酷不酷?以前在網(wǎng)上讀到這后7個時,總覺得這該是某位武俠大師的妙筆,但是再看到前7個字,我就知道這不是一般的小說家能寫得出來。此詩出自魯迅的《自題小像》,全詩如下:
當(dāng)時魯迅剪掉了清朝時的長辮子,還去照了個相,在照片背后寫了這首七言絕句。為何不美說這樣絕句一般現(xiàn)代文人寫不出來?因為從平仄格律來看,這是一首十分工整的七絕,沒有任何格律上的問題。其次,這詩28個字,先后用了5個典故,分別出自《莊子》、希臘神話、《九辯》、《離騷》、《史記》,用了后還看不出什么痕跡,這就是魯迅的筆力。
2、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這個名句出自《答客誚》,當(dāng)時有人覺得魯迅太過溺愛兒子,各種中傷,他便用這首詩來回懟,全詩如下:
同樣是一首七言絕句,也是句句都有出處的。未必和如何相對,真豪杰與不丈夫相對,無情和憐子相對,魯迅對大丈夫的定義讓人無力反駁。后兩句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以虎為喻也十分精準(zhǔn)。
3、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
這首七絕寫于1934年,當(dāng)時局勢緊張,萬家凋零,很多人都覺得看不到希望,魯迅在這樣的情況下,寫出了這樣低調(diào)中不失霸氣的作品,令人嘆服。全詩如下:
在唐代詩壇,咱們見識過李白的飄逸和灑脫,但詩仙一生為己憂、為己樂,他是一個純粹的詩人,卻并不是一個心系家國的持筆者。我們也見識過杜甫的家國情懷,正是因為他心懷天下,所以才被尊為圣。
魯迅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但他在某種意義上他的人生格局勝于二人。因為魯迅和杜甫一樣心系家國,悲天憫人,但他不會像杜甫一樣沉郁。山河破碎時,杜甫只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但魯迅卻在傷感中看到了希望,他在萬籟無聲中的黑夜里,能聽到人們悲憤的聲音,這正是“于無聲處聽驚雷”。這種不懼眼前,于黑暗中看見光亮的能力,讓他的詩作充滿了力量。
這3個名句,字眼上酷酷的、冷冷的,但卻一腔義膽。不管是從詩作本身的文字水平,還是其精神內(nèi)核來看,都是詩中精品。這樣的古體詩,大家在現(xiàn)代文壇中,還能找到能與之相媲美的嗎?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