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侯寶林為毛主席念了一首歪詩,逗得主席大笑:侯先生,再來一個!
毛主席對“老藝人、舊藝術(shù)”有著深厚的喜愛和高度的重視。他與這些藝術(shù)家的交往,不僅是出于對他們的尊重,還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興趣與修養(yǎng)。毛主席特別鐘愛戲曲,尤其是京劇,但除此之外,他在到北京后最常聽的就是侯寶林的相聲。毛主席認為,侯寶林不僅僅是相聲演員,更是一位語言藝術(shù)的研究者,他認為相聲能夠帶給人們歡樂,并且從中汲取智慧與教訓(xùn)。

毛主席喜愛相聲,尤其鐘情于侯寶林的演出,但并不是侯寶林的所有相聲都能讓毛主席開懷大笑。雖然這些相聲并不缺乏幽默與精彩,毛主席卻出于顧及他人而常?刂谱约盒β,唯獨有一次,他忍不住笑得彎下了腰。

在建國初期,毛主席在聽京劇時,幾乎都會提議插入幾段相聲來活躍氣氛。那時,邀請表演京劇的多是梅蘭芳、吳素秋等大師,而表演相聲的則以侯寶林和郭啟儒為主。當時剛剛解放的全國,文藝工作者們時常到中南海為中央領(lǐng)導(dǎo)演出。那一次,毛主席和朱德元帥坐在第三排中央,演出結(jié)束后,大家開始收拾離場,毛主席站起來準備離開,但這時報幕員宣布下一個節(jié)目是侯寶林的相聲。毛主席一聽,立刻停下腳步,坐了回去,并對朱老總說:“噢,還有侯寶林的相聲,不可不看,不看遺憾吶!”看到毛主席沒有離去,周圍的人也紛紛坐下。演出結(jié)束后,毛主席一直等到演員謝幕才離開,由此可見毛主席對侯寶林相聲的喜愛。

對于毛主席來說,聽相聲不僅僅是為了追求笑點,還非常注重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與啟迪性。侯寶林曾發(fā)現(xiàn),每當其他觀眾被逗得哈哈大笑時,毛主席總是壓抑住笑聲,即使臉部因為憋笑而變得通紅,也從未大聲笑出,唯有一次,毛主席無法抑制笑意,笑得彎下了腰,久久未能恢復(fù)。

毛主席對侯寶林的相聲給予高度評價,侯寶林的創(chuàng)作壓力也因此增加。他深知,只有具備一定知識含量的相聲才能贏得毛主席的青睞。為了避免相聲內(nèi)容重復(fù),侯寶林開始自編自演,閱讀大量的古籍和書籍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有一次,侯寶林自己創(chuàng)作的“歪詩”令毛主席笑得前俯后仰。這首詩雖然邏輯上前后不搭,內(nèi)容荒誕無稽,但恰恰是這種無厘頭的幽默讓毛主席大笑不止,笑得幾乎喘不過氣來。

毛主席對相聲的喜愛不僅僅停留在輕松的娛樂上,還在于其潛藏的智慧和諷刺意義。侯寶林的“歪詩”便是在諷刺那些表面附庸風(fēng)雅、內(nèi)心空虛的庸俗之人。毛主席理解其中的諷刺與深意,因此才會忍不住發(fā)笑。毛主席的遺物中保存了約76盤相聲磁帶,都是侯寶林等相聲大師的經(jīng)典作品,而毛主席最喜愛的,依然是侯寶林的相聲。

在侯寶林所演的傳統(tǒng)相聲中,毛主席尤為鐘愛《關(guān)公戰(zhàn)秦瓊》這一段!蛾P(guān)公戰(zhàn)秦瓊》原本改編自民間笑話,講述的是兩位歷史人物關(guān)羽和秦瓊,因為身處不同的歷史時期而無法相遇。這個相聲諷刺了那些盲目指揮、不懂裝懂的人,毛主席特別喜歡這段相聲,甚至在聽完后要求重新演出一次。看過后,毛主席感慨道:“我們黨要反對官僚主義,反對瞎指揮,一定不能不懂裝懂,靠權(quán)勢發(fā)號施令。”

有人曾問侯寶林,為毛主席講相聲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侯寶林回答說,自己有兩種心情:一方面,他深感榮幸,能夠讓毛主席在百忙之中獲得片刻的歡樂;另一方面,他也意識到毛主席聽相聲不僅是為了娛樂,更是為了了解人民喜愛的藝術(shù)形式,以便更好地發(fā)揮其作用。

侯寶林曾回憶,毛主席對他相聲的喜愛,給了他極大的鼓勵和支持。作為一個出身貧寒、小時候讀書不到三個月的相聲演員,能夠得到毛主席的認可,簡直是莫大的榮幸。侯寶林的成長過程充滿了坎坷。1917年,他出生在天津市,家境貧寒,年僅5歲就被親戚送到北京做養(yǎng)子。養(yǎng)父雖然是廚師,但收入有限,一家人勉強維持生計。1926年,養(yǎng)父失業(yè),生活更加困難,侯寶林便開始撿媒核、賣報、拉水車等做些零工以維持生計。1929年,他在一個小作坊學(xué)唱京劇,隨后進入天橋賣藝,但因忍受不了師父的虐待而離開。后續(xù),他又開始拜相聲藝人常寶臣為師,重新走上了相聲之路。

侯寶林的藝術(shù)之路并非一帆風(fēng)順,但他始終未放棄,最終成為了享譽全國的相聲大師。1949年,侯寶林首次為毛主席和朱德元帥演出相聲,此后,毛主席成為了侯寶林的忠實粉絲。1975年,毛主席的身體狀況已不佳,但他仍不忘侯寶林的相聲,曾感慨說:“我好久沒有見到侯寶林了!1993年,侯寶林去世,享年75歲,北京各界三千多人前來參加追悼會,送別這位偉大的相聲藝術(shù)家。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