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細看水滸原著才知道:武松戰(zhàn)歿后,魯智深為什么要拍死宋江吳用?
在《蕩寇志》中,武松的英勇戰(zhàn)斗最終導致他力盡身亡。盡管他死于戰(zhàn)斗,但這并非是被殺,而是因為長時間的激戰(zhàn)而疲憊致死——即便官軍擁有名為“雷部三十六將”的強大戰(zhàn)力,在面對武松時卻無人能敵。即使在連番激烈的車輪大戰(zhàn)中,武松也未曾被擊敗。直到他沖破敵陣,最終平靜地死去,仍然保有一份雄渾的氣概。宋江看到武松的死狀時,只見他挺立棍杖,目光怒視,依然威風凜凜。宋江呼喊了幾聲,但武松沒有回應。走近一摸,才發(fā)現(xiàn)他的身體冰冷,原來他早已離世。

《蕩寇志》本是清廷鷹犬所寫,描寫梁山一百單八將的結局時,這些英雄們大多都死于非命,顯然這是向當時的統(tǒng)治者表示忠誠的方式。然而,作者深知,如果過于貶低像武松和魯智深這樣的人物,恐怕連祖墳都可能被掘起。因此,他未敢讓他們死于他人之手,而是讓他們“自去”。至于其他的梁山好漢們,或者在戰(zhàn)場上被斬殺,或者被捕后押赴汴梁,最終死于凌遲。
在《蕩寇志》中,魯智深的境遇與武松相似,面對敵人時沒有任何一個“雷部將領”能與他匹敵。即便是張叔夜的兩個兒子輪番上陣,也未能打敗魯智深。盡管魯智深疲憊不堪,依然雄心勃勃:“兄長,等到殺了張家兩位小兒,接下來就是張叔夜,之后便打進東京,拆毀金鑾殿,與兄長共飲美酒!濒斨巧钆c張家兄弟對戰(zhàn)兩天,宋江竟然沒有派人接替,戰(zhàn)斗結束后魯智深昏昏沉沉,錯把吳用當成了高俅。魯智深怒氣沖天,拿著禪杖亂舞,將忠義堂的桌椅擊得四分五裂,還大喊:“今天我就為民除害!”一番暴怒之后,魯智深心中的悶氣終于釋然,發(fā)出一聲“灑家今番大事了也”,然后便沉默不語,從此圓寂。

在《蕩寇志》里,魯智深和武松的壯烈歸天似乎有其深層的意義。我們知道,《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和武松都是出類拔萃的好漢,而《蕩寇志》的作者顯然熟讀《水滸傳》,在他的筆下,魯智深幾乎與武松一同作出驚天之舉。如果魯智深目睹了武松因宋江的招安導致的慘死,他的大鬧忠義堂似乎并非沒有道理。實際上,魯智深大鬧忠義堂的情節(jié)完全有可能發(fā)生,因為兩人情同手足,武松的死必定深深觸動了魯智深的內心。
魯智深有三位生死與共的好兄弟,分別是九紋龍史進、豹子頭林沖和行者武松。與史進相比,武松無疑是他感情最深厚的伙伴。從二龍山起,魯智深與武松便結拜為兄弟,從未分離。盡管魯智深與史進的關系同樣密切,但武松才是他真正的知己和戰(zhàn)友。史進雖然與魯智深關系甚好,但他們并非同一群體,史進是少華山的大寨主,而魯智深則是二龍山的好漢,二者雖然盟友,卻不像武松與魯智深那樣一起并肩作戰(zhàn)。

從《水滸傳》中可以看出,魯智深在拳打鎮(zhèn)關西后極少親自殺生,只有在武松受傷時,他才憤怒至極,甚至不顧一切地追殺夏侯成。為了武松,魯智深可以不惜一切,而如果武松因宋江的招安死于非命,魯智深定會大鬧忠義堂,恨不得一棍將吳用和宋江拍死。魯智深的性格決定了他無法容忍背叛,特別是對宋江的種種行徑。
當宋江坐上梁山的頭把交椅時,他不僅篡改了“聚義廳”的牌匾,改為“忠義堂”,更表現(xiàn)出了許多與“忠義”背道而馳的行為。魯智深和武松雖然表面上不說什么,但他們必定對宋江的做法心生不滿。宋江曾親自屠殺青州無辜百姓,吳用則設計了李逵殺害四歲孩童,這些行為堪比蔡京與高俅,魯智深不可能視而不見。在心中早有積怨的他,最終決定以暴力來宣泄內心的憤怒。

魯智深的禪杖或許正是要為梁山的兄弟們討回公道,宋江和吳用的行徑,盡管看似在權力的角逐中合理,卻實際上充滿了背叛與偽善。若這些人最終掌握了朝廷的權力,豈非將更大范圍地壓迫百姓?與其讓這些道貌岸然的人繼續(xù)茍活在權力的高層,倒不如讓魯智深這樣的英雄去一一除去他們。

如果沒有招安之事,魯智深與武松這類英雄,怎能容忍宋江和吳用等人繼續(xù)橫行?這些似乎早已注定的沖突,可能永遠無法避免。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