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淘品欣賞] 求學九嶷山

5 已有 1292 次閱讀   2022-07-13 18:34
求學九嶷山 

九嶷山麓晨讀 蔡俊榮 攝

1983年秋作者攀登至九嶷山娥皇峰頂留影 作者供圖

□李時平

1982年8月,我前往地處湘南深山里的九嶷山學院求學。啟程前與父親告別,竟有似古人“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的感覺。臨別之時,他從口袋里掏出一首已寫成的詩稿“七律·勉兒詩”贈我:“莫做無知處世難,兼程九疑路漫漫。韶華荏苒催白頭,歲月蹉跎引眾讒。掛角負薪排室困,偷光映雪克家寒。歷朝勤學人多少,青史垂名后起看。”

這首詩當時伴隨我一路輾轉(zhuǎn)千里。從距老家二十多里地的川山坪火車小站到郴州,要坐一整天,凌晨到達后轉(zhuǎn)長途公共汽車,又是半天才抵寧遠,再從縣城坐公共汽車一小時,到一個叫魯洸洞的下車地,還要背著行李步行八里,爬過兩座山頭,走著崎嶇山道,才到達尚未通公路的學院。

初見學院創(chuàng)辦人樂天宇教授時,他已經(jīng)82歲了。背有些駝,但精神矍鑠,臉色光潤,雙眼炯炯有神,頭發(fā)雖略顯稀疏,卻梳理整齊,穿著一件銀灰色的襯衣,給我第一印象就像是山中修煉多年的“得道高僧”。

樂老是中國著名農(nóng)林科學家、教育家,老家是湖南寧遠縣九嶷山附近的麻池塘村,少小離家赴京讀大學,之后為黨的事業(yè)奮斗了一輩子,耄耋之年的他沒有在京安享晚年,而是想為家鄉(xiāng)高考失利的青年學子“送一所大學”。1980年,他拿出離休時補發(fā)的五萬元,獨上九嶷山,在當?shù)卣С窒,利用舜廟舊址,創(chuàng)辦“新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創(chuàng)辦之初,“開國第一上將”、時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蕭克將軍曾親臨學院,感嘆題詞:“其始也簡,其終也巨!

光陰荏苒,我初上九嶷山至今已整整40年。仍記得當年我對雄奇秀美、連綿不絕的九嶷山山脈萬分新奇。九嶷山的山水是美麗的?λ固氐牡孛残燮婀妍,一條九嶷渠山環(huán)水繞,浸過渠壩,流進舜廟,晝夜不息,加上舜廟周圍高大的楓樹,入夜有月光灑下來時,真有王維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之意境。這里四季都是美麗的。春天這里山花爛漫,云霧繚繞;夏天這里森林蔥郁,一片清涼,紫霞洞更如世外桃源;秋天這里楓葉金黃,層林盡染;冬天這里雪壓群峰,茫茫一片。我曾在日記中記載,我與同學于1983年12月28日大雪后去爬舜廟東側的海洋嶺,三人站在嶺頭瞭望雪后九嶷山,正是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紅妝素裹,分外妖嬈,讓人感嘆“江山如此多嬌”。去年國慶節(jié)后我重返九嶷山,想再睹此景,已在此居住了40多年的樂老侄兒樂桂生(原九嶷山學院職工)卻告知,因天氣變暖,九嶷山已有多年未下過大雪,更遑論雪后美景,徒留遺憾。

九嶷山風光雖好,當時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卻很艱苦。我后來到延安參觀了抗日軍政大學等大學,才明白樂老創(chuàng)辦的九嶷山學院為何被譽為“八十年代的抗大”。當時學校租用了舜廟殘存的午門樓和后殿做課室,又借用了九嶷中學的教室和宿舍,午門樓用木板分隔,變成老師、學生的宿舍和學校辦公室。學生宿舍不夠分,我和鄉(xiāng)友同學只得向周邊老百姓租房。吃飯就是搪瓷口杯裝米送去學校廚房蒸成飯,再買一些海帶加油鹽和水一起蒸當菜。后來租了民房,幾位同學才輪流用煤油爐做飯。但洗澡仍是用井水解決,那井水還真是冬暖夏涼。

樂老有時會來上修身課或召開大會作報告,沒有大教室,我們就在舜源峰山麓、楓林樹下、大草坪上、藍天白云下、在群山環(huán)抱中上課聽報告。沒有課桌,我們就拿自己的膝蓋當課桌。

樂老雖已逾80高齡,仍親自部署、指揮、組織師生,發(fā)揚他在延安抗大、自然科學院(他任生物系主任)以及解放區(qū)的北方大學、華北大學(他任農(nóng)學院院長)一貫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自力更生”精神,自己規(guī)劃,自己動手做紅磚,自己建造校舍。同學們都被分派勞動任務,有些還要去數(shù)里遠的山外抬木頭……經(jīng)過一番艱苦努力,群策群力,才有了后來一棟紅磚樓聳立在舜源峰山麓。

學院創(chuàng)立伊始,只有三個專業(yè):文史、醫(yī)藥、農(nóng)林生物。師資基本上是樂老的原同事、學生等故舊,以及慕名前來義務教學的全國各地的大學教授。直接教授過我們文史系的老師,便有李續(xù)葵、黃定波、孔德楊、管鋤非、劉淮、蔣太義、王文達、鄭國棟、羅銘洪、秦桐華等,還有負責教務和黨建思政的廖升、李坤洪、屈翠云老師。老師們追隨樂老在九嶷山作奉獻之時,也大多有六七十歲高齡。而當時生活、教學條件十分艱苦,每人僅有每月5元的生活費,都不多取一分報酬,甘愿為人類靈魂事業(yè)殫精竭慮,傾力奉獻,真值得后人尊重。如今,除屈翠云老師今年95歲尚健在之外,其他人均已作古。茲在此深表懷念,祝老師們在天堂安好。

學院學生是全國各地來的,最遠的有來自東北、新疆等邊陲之地。我在此讀書僅三年(包括實習三個月),結交了一大批同學好友。在校期間,我除了認真學習本專業(yè)的各項功課、參加建校勞動外,還擔任過班長,組織參與過一些班級活動,有一次曾組織同學們自帶糧油菜,徒步遠足到60里外九嶷山的主峰三分石。此外,我還組織過班上同學參觀玉琯巖等地,記得玉琯巖石壁上鐫刻的“九疑山”三個大字,是宋代人“未冠能文”的方信孺所題寫,而東漢名臣、文學家、書法家蔡邕題寫的《九疑山銘》亦赫然于璧。此處后來經(jīng)考古發(fā)現(xiàn)漢代的舜帝廟遺址,作為珍貴文物遺址保護起來,卻已是我們離校若干年后的事了。

至1985年上半年,因樂老和九嶷山學院名聲在外,全國各地紛紛來學院招攬畢業(yè)生,我為擺脫家庭困境,決定提前一年按大專學歷畢業(yè)。當年四月我便與同班幾個同學到湖南雙牌縣實習。我在縣廣播站擔任實習編輯、記者時,每月有20元生活費補助,還有一間清爽明亮的配木地板的單間宿舍,每天在站長或副站長指導下編輯來稿,有時還會隨副站長出去采訪,回來自己寫稿。每次聽到播音員字正腔圓、清晰悅耳地通過“大喇叭”廣播我寫的稿件,都激發(fā)著我對從事新聞工作的興趣。這段經(jīng)歷也成為我職業(yè)新聞生涯的前奏或序章。

實習結束后,我返校辦理了畢業(yè)手續(xù),便南下找工作,開啟了人生新的一頁。

時至今日,回憶起九嶷山時代艱苦的求學歲月,我依然心潮難平。這是我人生最難忘的一段歲月,也是我人生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和節(jié)點,這一時期決定了我之后幾十年人生之路的走向。因此,九嶷山不僅是賢明圣主、道德鼻祖——舜帝的歸葬之地,更是我的人生福地。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