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黃河文化地標|魚山,在黃河臂彎里聽濤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向陽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fēng)之回雪”“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洛神賦》中這些辭采華茂的名句,跨越千年,成為文學(xué)史上的璀璨華章,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寫下這些詞句的作者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的弟弟。1800年來,這位曠世奇才就長眠在聊城東阿縣城南18公里處的魚山。

才高八斗卓爾不群
青山隱隱,綠水迢迢,站在魚山之巔,向北眺望是一望無際的魯西平原,沃野千里;向東南望連綿的蒼山如一道屏障,翠接岱岳。山腳之下,氣勢磅礴的黃河在此拐了一個彎,小清河水在此匯入黃河,魚山就在黃河的臂彎里聽濤聲拍岸。
如果夸獎一個人才華橫溢,往往會說“才高八斗”。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才高八斗”是大詩人謝靈運對曹植的五星級好評,謝靈運稱:“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痹鈻|阿王的曹植在文學(xué)上的成就,不論是詩、賦還是駢文,都超出了同時代的其他人。在文學(xué)史上,曹植還被鐘嶸稱為“建安之杰”。曹氏父子“三曹”與“七子”共同構(gòu)成了建安文學(xué)的核心力量,曹植不僅影響了魏晉時期的文壇,而且對后世唐宋文學(xué)產(chǎn)生深遠影響。
曹植自幼才華出眾,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臺竣工,讓孩子們登臺寫作文,沒想到十多歲的曹植寫出文采斐然、字字珠璣的《登臺賦》,讓曹操震驚。曹植早年的雄心壯志與曹操之“壯心不已”可謂父子相承,“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江介多悲風(fēng),淮泗馳急流”,都表達了曹植期盼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和追求。曹操寄予厚望,多次對人說:“諸子之中,子建最可定大事!比欢,曹植文人性情太重,恃才傲物又率性而為,“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在與曹丕的立儲斗爭中漸處下風(fēng)。令曹操失望的有兩件事:一是曹植夜闖“司馬門”事件。司馬門是宮殿外門,太子經(jīng)過此處必須下車,宮中有曹操專用的馳道,可曹植竟“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曹操很生氣,處死門衛(wèi)官,雖未直接懲罰曹植,但曹植逐漸不受寵信。還有一件事,關(guān)羽“水淹七軍”,曹仁被關(guān)羽大軍圍困時,曹植竟然喝得酩酊大醉,無法帶兵解圍,貽誤軍機。
兄弟間的權(quán)位之爭,悄無聲息卻又寒氣逼人。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在洛陽病逝,曹丕繼王位。同年,曹丕廢漢自立為帝。曹植和蘇則等穿上喪服為漢朝悲哀哭泣。這讓曹丕非常憤怒:“我當(dāng)皇帝是順應(yīng)天命,為什么有人要哭呢?”忌憚之下,幾乎發(fā)生手足相殘的悲劇。在曹丕的逼迫下,曹植吟出《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形象表達了權(quán)力漩渦中同室操戈的煎熬與憤懣。曹丕聽了頓時生出同胞之情,沒有加害曹植。
一把古劍牽出傳奇大墓

黃初三年(222),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在回鄄城(菏澤市鄄城縣)的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云髻峨峨,修眉聯(lián)娟。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quán)”,詩人描繪了一個幻想中的仙女,用靈動的文字化成活色生香的藝術(shù)形象,寄托了對美好理想的傾心仰慕和熱愛。在曹植離世的一百多年后,東晉畫家顧愷之把《洛神賦》畫成一幅綺麗多彩的長卷,洛神復(fù)活在他的筆下。
曹植墓的發(fā)現(xiàn)很有傳奇色彩。1951年春,一位官員在視察黃河時路過魚山,發(fā)現(xiàn)當(dāng)?shù)匾粋男孩正在玩耍一把古劍,劍上刻有“曹子建”銘文。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曹子建”可不是一般人,他馬上考慮到這可能是文物,當(dāng)即花20元錢買下。隨后,他找到文物部門的專家鑒定,結(jié)果一致認為,這把青銅短劍是三國時期曹操之子曹植的佩劍!這引起了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重視,結(jié)合東阿當(dāng)?shù)亓鱾髦~山西麓有曹植墓說法。文物專家分析,魚山很可能有一座大墓!

當(dāng)年6月,曹植墓的清理工作開始了。曹植墓平面呈“中”字形,由甬道、前室、后室組成,墓葬朝向為坐東面西,墓葬全長11.4米、寬4.35米,從形制到葬品,都堪稱曹魏時期的標型?脊湃藛T清理出土隨葬器物陶器、銅器、玉器、石器等共133件,出土28節(jié)骨殖?脊虐l(fā)掘發(fā)現(xiàn),所出土的隨葬品中除瑪瑙珠、瑪瑙泡、青玉璜數(shù)件較精致外,大都為比較粗糙的陶器。
曹植墓實行的是簡樸的薄葬,對于一個王爺來說,這點陪葬品實在有些寒酸,《三國志·陳思王植傳》就曾記載“遺令薄葬”,符合曹丕在遺令中規(guī)定的“無藏金銀銅鐵,一以瓦器”。這也符合其父曹操一貫主張薄葬的喪葬理念。也有學(xué)者認為,曹植生前“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其生活比較潦倒困苦,死后亦難以厚葬。
曹植對魚山情有獨鐘
魏太和三年(229),曹植獲封東阿王,食戶三千。曹植對魚山情有獨鐘,很喜歡這里的山水之秀美,自然之靈氣。魚山屬泰山余脈,是魯西平原與泰山山脈的分界點,與壯麗的泰山、壯觀的黃河相望。因漢武帝所作《瓠子歌》中有“吾山平兮鉅野溢”之句,又名吾山。東阿當(dāng)?shù)孛耖g還流傳著漁姑與曹植的傳說,當(dāng)年,受到排擠、郁郁寡歡的曹植到東阿后,為排解憂郁之情,四處游歷。他在魚山偶遇魚姑,兩人一見如故。然而,魚姑畢竟是天上神女,不久她就被玉帝召回天庭。曹植因懷念命人在魚山建起一座魚姑廟,供奉魚姑娘娘。
在大詩人李白的筆下,“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的陳思王曹植似乎永遠是詩酒與瀟灑齊飛,只是這其中摻雜了太多的主觀浪漫色彩。盡管曹植被稱作“陳王”,但他的處境近乎身陷囹圄的“高級囚徒”:沒有自由,待遇不佳,幾年中,他幾次被迫遷徙封地,早已身心俱疲。

魏太和六年(232)二月,曹植改封陳王(今河南淮陽),當(dāng)年十一月去世,謚號“思”,故后人稱之“陳思王”。“因生前常登魚山,臨東阿,謂然有終焉之心”,曹植死后第二年,其子曹志遵囑將其遺骸遷葬東阿境內(nèi)的魚山西麓,依山營穴,封土為冢,于是便成了曹植埋冢之地。
1977年3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該墓室前門道高約3米處的墓壁上發(fā)現(xiàn)一塊銘磚,磚的三面有銘文,共六行56個字,據(jù)銘文記載,該墓墓主為曹植,并記述了曹植墓的修建過程。銘文中說:太和七年三月一日至十五日,兗州刺史派朱、周兩姓士家二百人去修建“陳王陵”,作為補償,每人享有二百日免除服役的待遇。太和七年即曹植去世的次年,而“陳王陵”也與曹植的身份匹配,東阿曹植墓的真實性得以證實。
梵唄之聲傳頌千年
在曹植墓園“子建祠”內(nèi),還有一塊著名的“曹植碑”,“曹植碑”又名“陳思王曹子建廟碑”,此碑是隋文帝開皇十三年所立,由曹植第十一代孫曹永洛刊刻,以作先祖祭祀。碑文講述了曹植的生平、事跡、葬地等!稏|阿縣志》記載,此碑早年曾湮沒在大清河(今黃河)中,清朝初年,“曹植碑”由當(dāng)?shù)匕傩赵诤又袚瞥觯匦铝⒂诓苤材骨。此碑?.57米、寬1.03米、厚0.21米,碑陽首中鑿一龕,內(nèi)有浮雕一佛、二菩薩,面部殘損。碑文為陰刻,共有931個字。碑文字體由篆書、隸書、楷書三體相雜,錯綜變化,渾為一體,書法遒勁而豐腴,是中國書法史承上啟下的重要藝術(shù)作品,對研究南北朝隋唐書法史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目前,重建碑亭加以保護,碑亭四角重檐、巍峨高大。此外,魚山上有一塊形狀奇特的大石,狀似一臥羊在休息,周圍生有茂密的灌木叢,人稱羊茂臺,傳說當(dāng)年曹植就在此處讀書。
魚山聞梵,也是魚山一大景觀。在魚山一處石壁上鐫刻著“聞梵”兩個紅色大字,傳說是曹植當(dāng)年聞聽梵唄之處。南朝宋劉敬叔所撰《異苑》中載:“陳思王曹植,字子建。嘗登魚山,臨東阿,忽聞巖岫里有誦經(jīng)聲,清通深亮,遠谷流響,肅然有靈氣,不覺斂衿祗敬,便有終焉之志,即效而則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擬所造。”根據(jù)記載,曹植在魚山曾經(jīng)聽到空中飄來的“梵天之響”,他感悟佛法,文思如泉,于是就寫下了中國最早的漢地佛教音樂——梵唄,“傳聲則三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以為學(xué)者之宗”,傳聲的梵文經(jīng)文有三千多條,而在契文(指經(jīng)文與音樂的結(jié)合體)中則有四十二條,這些都被視為學(xué)者們的典范。古之“佛曲”、今之“佛教音樂”均由梵唄發(fā)展而來。故歷史上尊稱曹植為中國佛教音樂創(chuàng)始人——梵唄始祖。

今天,魚山上有一處梵音洞,還有一座梵唄寺,這都與曹植創(chuàng)作梵唄的傳說有關(guān)!拌笠舳础痹隰~山西麓半山腰處,相傳當(dāng)年曹植在魚山上聽到的梵樂就是從這個山洞中傳出的。2008年6月,魚山梵唄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魚山梵唄不僅是中國“活”的文化遺產(chǎn),而且從唐朝時就已經(jīng)向東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傳播。
魚山靈秀幽遠,在這里可以觀松間明月,感懷子建遺風(fēng)。它因曹植而出名,千百年來引無數(shù)騷人墨客憑吊懷古、寄托幽思。唐代大詩人王維有《魚山神女祠歌二首》;唐代李商隱有“魚山羨曹植,眷屬有文星”;宋代晁補之有“魚山好過故園松”;乾隆帝有詩:“遙望魚山亦秀哉,臨風(fēng)吊古引清哀?蓱z西麓一抔土,埋沒陳王八斗才”;清代大詩人王漁陽寫下“山郭雪蕭蕭,魚山望轉(zhuǎn)遙。洛靈悲子建,神女降弦超”……1800年了,曹植或許仍然掛念洛神魚姑,情牽夢繞那未結(jié)之情和未了之愿;或許仍在梵音洞含商咀徵,靜聽梵唄之聲余音繞梁傳頌千年。
八斗之才,魂歸魚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