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胡同里,往往回蕩著一陣陣的笑聲。若問這笑聲來自何處,許多人會不約而同地說是相聲的舞臺。是的,相聲,那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藝術(shù),向來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而在這條路上,侯耀文的名字如雷貫耳,是這一代相聲的象征之一。
侯耀文出生于1948年,生于北京,生長在相聲世家,父親侯寶林便是那位相聲界的泰山北斗。從1960年起,侯耀文便走上了相聲的舞臺,早期,他曾演過經(jīng)典的《醉酒》一類的段子,甚至進入了鐵路文工團,搭檔石富寬,二人合作多年,默契無比。在八十年代,侯耀文不僅參與拍攝電視劇、電影,還數(shù)次登上春晚,成為全國十大笑星之一。與許多同行不同,侯耀文并不滿足于只為自己創(chuàng)造輝煌,他還積極培養(yǎng)新人,收了28個徒弟。李博成、李博良、趙廣武、賈侖、高玉慶……在他的門下,許多名字如今已成為相聲界的中流砥柱?墒牵\弄人,2007年6月23日,侯耀文因心肌梗塞突然離世,享年僅59歲。雖然離開了人世,但他為相聲界留下的藝術(shù)瑰寶,卻依舊在世間回響。
侯耀文的弟子們各自有不同的命運,有的飛黃騰達,有的沉寂于世。尤其是其中三個弟子,陳寒柏、奇志和郭德綱,他們的命運,成了相聲界的一個縮影。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但最終的結(jié)果,也各自映射出相聲這行生存的不同方式。
首先來說陳寒柏。這個生于1957年的大連人,身上似乎總是帶著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早年間,陳寒柏曾在全國相聲大賽中斬獲金獎,成名之初,前景廣闊。但他卻選擇了一條與相聲完全不同的路,偏愛結(jié)交所謂的“義父”,把自己的事業(yè)交給了所謂的人脈和資源。他一連拜了不少“義父”,從劉文亨到常貴田,再到石富寬,甚至不止一次地成為“義子”。這種操作雖然看似能幫助他迅速建立人脈,獲得資源,但最終卻沒能為他的相聲生涯帶來真正的成功。相反,陳寒柏的名字逐漸與廣告代言和商演掛鉤,從健康產(chǎn)品到男科醫(yī)院,他無所不接,盡管賺得盆滿缽滿,但觀眾的眼光早已從他身上轉(zhuǎn)移。尤其是在2017年,那次失控的喝醉事件更是讓他淪為相聲界的反面教材。一個相聲演員,最終卻以廣告代言為生,成為了名利場中迷失的靈魂。
再來說奇志,原名楊其峙。1953年生于太原,后定居大連,1970年參軍,從軍旅文藝隊起步。奇志有著自己的特色,早期他與大兵搭檔,用湖南方言演繹相聲,深得觀眾喜愛。兩人一度紅遍大江南北,甚至登上春晚。但命運的捉弄讓這段搭檔最終分崩離析。由于創(chuàng)作理念的不同,奇志與大兵分道揚鑣,而奇志的個人發(fā)展卻沒有得到相應(yīng)的突破,逐漸淡出主流的視線。雖然他沒有因丑聞而名聲掃地,但也未能像當(dāng)年那樣再創(chuàng)輝煌。奇志的故事告訴我們,相聲雖為雙人戲,搭檔和團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人走得快,但難免走偏;一個人走得穩(wěn),卻也難以獨占鰲頭。
最后,再說郭德綱。1973年出生于天津的郭德綱,早在少年時期便立下了從事相聲的志向。經(jīng)過多年的摸爬滾打,他終于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機遇。1995年,郭德綱辦起了自己的相聲大會,成立了德云社,雖然初期艱難,但他沒有放棄,而是堅持傳承傳統(tǒng)相聲,逐漸將德云社打造成為相聲界的龍頭老大。與其余兩位弟子的選擇不同,郭德綱并未迷失在名利場中,而是秉持著“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的信念,走出了屬于自己的一條康莊大道。如今,德云社不僅穩(wěn)居相聲界的頂尖地位,還跨足影視和綜藝,培養(yǎng)了無數(shù)的后起之秀。郭德綱的成功,正是因為他既繼承了侯耀文的相聲藝術(shù),又能與時代接軌,成為新時代相聲的代表。
回首這些年,侯耀文的弟子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路,而這其中的種種得失與教訓(xùn),也恰恰映照出這個時代的選擇與抉擇。藝術(shù)與名利,師傅與弟子,責(zé)任與享樂,始終在每一個相聲演員的心中上演著一場看似無聲,卻極為深刻的較量。
若問這三位的故事最終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啟示,那便是:在蕓蕓眾生中,能夠守住自己心中那份純粹,方能不忘初心,走得更遠。而在這條充滿挑戰(zhàn)的路上,無論成敗如何,真正的藝術(shù)與深厚的人格始終是不可或缺的根基。
愿每一個相聲演員,都能夠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秉持初心,勇往直前。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