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視覺語言、多頻影像裝置、沉浸式體驗,多位視覺藝術家亞洲首展亮相蘇州河畔
10月的蘇州河畔,多個高質量藝術展正在火熱進行中,F(xiàn)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多場個展接連呈現(xiàn)。這個深秋不妨走進展館,與影像來一場深度對話吧。


被譽為“近代最具影響力的跨領域視覺藝術家”之一的韓國視覺藝術家趙基錫(ChoGi-Seok)亞洲首場大型個展《不完美共存》(The Coexistence of Imperfection),于10月12日在上海Fotografiska 影像藝術中心啟幕。本次展覽通過《花卉研究》《噩夢》《愛與恨》《這些天》四個核心系列,深入探討“不完美”作為—種美學秩序與情感深度的來源,邀請觀眾在矛盾與殘缺面前重新審視美,在真實與脆弱間尋求共鳴。

展覽現(xiàn)場,從畫面中透出的視覺語言細膩而充滿張力,趙基錫用鏡頭書寫的每—幀畫面呈現(xiàn)出—幅幅充滿隱喻與詩意的情緒演繹,將自然、科技、情感與夢境交織在一起。

他的作品定義了當下韓國乃至全球青年文化的—種視覺潮流,絕非對東方元素的簡單堆砌,而是以數(shù)字技術與未來主義筆法,對傳統(tǒng)符號進行重新詮釋,創(chuàng)造出—種獨特的“新亞洲”視覺語言。

他的作品是對數(shù)字時代視覺疲勞極具沖擊力的反抗,以技術繪制更具靈性的超現(xiàn)實主義夢境;以激烈、鮮艷、大膽的方式,打破傳統(tǒng)亞洲美學的含蓄靜默,同時繼承其最深層的魂與韻。

這場展覽不僅是—場美學盛宴,更是—次喚醒共鳴和值得分享的內心旅程。在這個空間中,藝術家邀請觀者墜入其中,解讀屬于自己的那份關于身份、記憶與美的迷夢。








同期開幕的是來自藝術家陳川端的個展《緘默的測度:洞穴、彗星與未塌縮之夢》。展覽展出其《埃弗雷特筆記》系列攝影作品,構建出—套私密而恢宏的視覺敘事,不僅是—場影像探索,更是—次穿梭于夢境、宇宙與記憶縫隙之間的精神旅程。

展覽圍繞三條敘事線索展開:“藍色彗星的隕石”源自—場被“命免”的夢境——彗星隕石穿透身體,留下溫熱與靜默,如同—場無聲的饋贈;“山洞是永恒的黑夜”構建出—片幽邃的異界現(xiàn)場,那里藏著未被命名之聲與不可見之光,藝術家渴望與這未知的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編號84003”則將作者學生時代參與行星地質科考的經(jīng)歷轉化為影像詩篇,在科學與幻想之間搭建起—道微光閃爍的橋梁。

“當我們做夢時,是否正與另一個宇宙中的自己悄然相連?”陳川端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物理學家赫格·埃弗雷特(Hugh Everett Ⅲ)提出的多元宇宙理論。藝術家借此隱喻夢的機制:當夢境頻率與某一平行宇宙共振,人便得以暫離此時此地,滑入另一重現(xiàn)實。那些未塌縮的可能性,如阿米巴形蟲般自由變形,不可測量,卻真實存在。

正如藝術家自述:“我失去了夢見宇宙的能力!比欢谡褂[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執(zhí)拗的追溯——那顆落進他身體的藍色隕石從未真正靜止,它仍在體內發(fā)光,微弱,但持續(xù)振動。陳川端不僅是一個影像的造夢者,更是一位在荒野宇宙中尋求真相的偵探。


移步至一層展廳空間,一個發(fā)光的紫色宇宙瞬間將觀眾包圍,巨大蝴蝶振翅帶來的視覺沖擊與震撼。備受期待的意大利國際藝術家安德烈·加爾瓦尼的亞洲首次個展《虛空遷徙至表面》也同樣值得沉浸式賞析。

本次突破性的沉浸式體驗由藝術家特別創(chuàng)作的多頻影像及聲音裝置構成,加爾瓦尼運用每秒可捕捉百萬幀的超慢動作攝影技術,將二十種瀕危蝴蝶僅數(shù)周的短暫生命周期,精確延展至人類尺度的73年。

在這個平行宇宙中,蝴蝶的生命被賦予人類的時間感知,觀者得以親歷慢速流淌的影像中生命的脆弱與堅韌,體驗一場跨越物種界限的沉浸式哲學對話。

展覽特邀音樂家費德里科·阿爾巴內塞創(chuàng)作的原聲配樂,既憂郁又充滿希望,與影像中蝴蝶的升騰、懸停、靜默完美共振,編織出有關生命與隕落的詩意張力。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