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wǎng) 昨天07:38臺北故宮博物院向日本博物館出借的系列文物即將展出,又一次引發(fā)兩岸網(wǎng)民的怒火。
不僅因為其中一件是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紙卷出爐近1400年后的脆弱性可想而知,堪稱“展一次傷一次”,還因為這篇書法所代表的“氣節(jié)”。
然而,臺北故宮博物院為平息島內(nèi)網(wǎng)民憤怒,還公開互相推卸責任,截至去年11月29日都未談定日本博物館會的“回饋”展品。
觀察者網(wǎng)就此采訪到了華東師范大學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青年研究員樊波成,他指出,顏真卿《祭侄文稿》差不多可以說是唐代書法的最高代表,而且是富有感情的真跡,和他平時的字大不相同,同時具有文物價值、藝術(shù)價值、鑒定價值,還有精氣神價值。
“顏真卿在世也寫不出的真跡”
昨天(12日),一條指責臺北故宮博物院,質(zhì)疑《祭侄文稿》外借的微博引發(fā)眾多網(wǎng)民好奇和憤慨。
社交媒體截圖
上傳的海報顯示,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東京博物館將舉辦“書圣之后—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展出的文物中有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有聲音提出,《祭侄文稿》去日本是正常的文化交流,為什么網(wǎng)上這么義憤填膺?還有人好奇這件國寶的珍貴程度。
但這從爆料者@黃昏的復活之藥的簡單回復中就可略窺一二:“《蘭亭集序》正本失傳已久現(xiàn)在只有復制品,所以現(xiàn)在來看可以說是最珍貴的行書手稿!
臺灣一名有25年收藏經(jīng)驗的專業(yè)古董收藏家在《故宮外借國寶,文物保存掀危機》一文中指出,《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朝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后世譽為“在世顏書第一”、“天下行書第二”,與王羲之《蘭亭集序》、蘇軾《寒食帖》合稱“天下三大行書法帖”。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兵變,勢如破竹般直搗京城,顏真卿堂兄顏杲卿及其子顏季明鎮(zhèn)守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縣),顏氏一門30余口被害。兩年后,顏真卿收復常山郡,命人至河北尋得顏季明尸骸,悲憤莫名,揮淚寫下《祭侄文稿》。
資料圖
文章指出,“顏體字”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并不陌生,從小寫毛筆字的時候,多是臨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和《麻姑仙壇記》入門。顏真卿在面對巨大的國難與家變,更不舍其侄遇難之后,竟只剩一顆頭顱,無比悲憤和激動下,揮淚振筆疾書,寫下《祭侄文稿》,其文章敘述了一段國仇家恨的歷史,其字跡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后世書法名家輩出,但臨帖《祭侄文稿》雖千百遍也無法達到它的氛圍。
及至公元784年,李希烈叛亂,75歲的顏真卿孤身前往敵營勸降, 被縊身亡。
難怪微博人文藝術(shù)大V@蘇耷水質(zhì)疑道,“《祭侄文稿》已經(jīng)不只是一件書法作品了,它不僅記錄了一代宗師的一生,也記錄了盛唐的毀滅。顏家滿門忠烈,被叛軍碎尸萬段,留下這么個遺跡。這種東西是可以借到海外展出做政治獻媚的嗎?”
社交媒體截圖
所以,華東師范大學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青年研究員樊波成向觀察者網(wǎng)總結(jié)道,顏真卿《祭侄文稿》差不多可以說是唐代書法的最高代表,而且是富有感情的真跡,無法復制,屬于即便顏真卿在世,也寫不出的那種,因為書中帶著真情、悲憤,和他平時的字大不相同。北宋書法家米芾等都是顏魯公的“粉絲”、“迷弟”,而顏真卿的東西除了文物價值、藝術(shù)價值、鑒定價值,還有精氣神價值。
“展一次傷一次”
除了文物所蘊含的“氣節(jié)”與歷史轉(zhuǎn)折意義,此次出借之所以令眾多網(wǎng)民氣憤不已,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文物保護。粗略算來,《祭侄文稿》面世已近1400年。
實際上,早在去年11月24日,臺北故宮在社交媒體上宣布出借顏真卿《祭侄文稿》和懷素《自敘帖》給東京國立博物館時,就已引發(fā)島內(nèi)民眾質(zhì)疑“對日本太大方”,臺北故宮內(nèi)部還為此互相推諉。
據(jù)臺灣《聯(lián)合報》當時報道,《祭侄文稿》和《自敘帖》都經(jīng)“文資法”核定為“國寶”,等級比核定為“重要古物”的翠玉白菜還高。考慮到書畫的脆弱性,臺北故宮1984年起陸續(xù)精選出70件名作列為限展品,規(guī)定每次僅能展出42天,展后須休息三年以上,其中就包括上述兩件文物。
即使在臺灣,顏真卿《祭姪文稿》和懷素《自敘帖》也已10年沒展出!都乐段母濉飞洗握钩鍪窃2008年“晉唐書法展”,海外展則是1997年在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shù)館展出。島內(nèi)網(wǎng)民為此“哀嚎”:“故宮對日本真的太大方了”,在臺灣都看不到,為何突然送到日本展出,而且連個公開說明會都沒有?
社交媒體截圖
據(jù)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島內(nèi)“立委”柯志恩就質(zhì)疑此次國寶等級展品出借,東京博物館的宣傳物料上卻是連故宮博物院的字樣也未見,“如此重要的國寶外借,到底是誰決定的?”
社交媒體截圖
對此,臺北故宮回應稱“這是在三年前馮院長時期就談定的交流展”,但遭馮明珠否認稱,“拿出合約來看看”,經(jīng)她查實,《祭侄女文稿》外借東博是前任院長林正儀18年5月敲定的。
據(jù)報道,臺北故宮在社交媒體上稱去年七月已發(fā)新聞稿,而其官網(wǎng)上并無相關(guān)稿件。臺北故宮又表示,此事他們正在查,會再進一步說明。
關(guān)于東京博物館將出借什么展品,現(xiàn)任院長陳其南也表示“還在談”,被指“明顯標準不一”。
上述臺灣古董收藏家在臺媒撰文指出,站在文物收藏和鑒賞的角度而言,“紙壽千年絹五百”自古有云,這是所有收藏家都明白的事,臺北故宮沒道理不知道!都乐段母濉泛汀蹲詳⑻方詾樘瞥淖髌,距今已逾千年,能完好保存到現(xiàn)在,全賴一千多年來歷代收藏家和博物館悉心呵護才達成。
這類紙本文物,本身就屬極脆弱、極易損的國寶,可謂展一次傷一次,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文化交流確實重要,但未必要出借《祭侄文稿》這種國寶等級的文物,何曾見過或聽聞法國盧浮宮將鎮(zhèn)館之寶,《蒙娜麗莎的微笑》出借(連離開盧浮宮都不行)。
上述臺灣古董收藏家建議,故宮文物不僅是全民的,更是全人類的資產(chǎn),希望臺北故宮能改弦更張,改以其他適合的文物參與這次展覽,實為全民及全人類之幸。
發(fā)表評論 評論 (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