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1888年,李鴻章把22歲女兒嫁給老大臣,沒想到兩人子孫卻如此出名
“教書很難,又要做戲,又要做人。”

——《張愛玲語錄》

這句話出自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張愛玲。提起她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她的代表作有《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第一爐香》等,作品風格獨特而深刻。張愛玲不僅是文學上的奇才,她的人生經(jīng)歷也頗為傳奇。而這一切,要追溯到更早的年代——1888年,李鴻章將自己22歲的女兒許配給一位年長的大臣;蛟S連李鴻章本人也未曾想到,幾代之后,家族會出現(xiàn)這樣一位在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后人。
李鴻章的家族選擇
提起李鴻章,人們往往想到的是一系列屈辱條約,以及他在晚清面對列強時的無奈。然而從客觀角度來看,那些大勢并非一人所能逆轉(zhuǎn)。作為晚清名臣,他出生于安徽合肥,自幼聰慧,得名師指點,考取功名,仕途順利。他組建淮軍,力守上海,贏得洋人贊嘆,又平定太平天國叛亂,最終位列朝廷重臣,被譽為一代權(quán)臣。

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并非他的政績,而是他的家族生活。李鴻章有多位妻妾,子女眾多,其中尤為疼愛的,是妾室趙小蓮所生的次女李菊藕。李菊藕天生聰慧,儀容秀美,自幼便受寵愛。不同于傳統(tǒng)觀念中對子女的束縛,李鴻章十分支持女兒學習,使得她不僅姿容出眾,還琴棋書畫皆有造詣。

到了婚嫁年紀,眾人原以為李鴻章會將這位愛女許配給身份顯赫或前途無量的青年俊才,但最終他選擇了自己的幕僚張佩綸——一位比李菊藕年長二十余歲的大臣。雖然年齡懸殊,但張佩綸出身名門,為人老成,才學出眾,在李鴻章麾下多次解決難題。李鴻章慧眼識人,認定其未來不可限量,遂決定撮合此姻緣。起初趙小蓮十分不滿,認為這樁婚事大為委屈女兒,但李菊藕本人卻對張佩綸心生敬仰,欣然同意。于是,這段婚姻在家族安排與個人意愿的共同作用下,順利成就。
張愛玲的家族淵源

婚后,李菊藕與張佩綸感情和睦,雖年齡差距大,但二人志趣相投,夫妻情深,還育有一子一女。遺憾的是,好景不長,張佩綸早逝,留下妻子與年幼子女。李菊藕雖堅強撫養(yǎng),但最終也在46歲時病逝。夫妻的兒子張志沂因父母早逝,缺乏管束,成年后漸漸過上紈绔生活,依靠家財度日。他迎娶了思想較為開放的女性黃素瓊,兩人育有一女——這便是日后聲名顯赫的張愛玲。
很多人以為張愛玲出生在書香與富足之中,理應(yīng)擁有幸福童年,但事實卻相反。父親志沂不思進取,母親黃素瓊雖受過良好教育,卻對丈夫頗為失望,憤然遠赴英國留學,一去六年。幼小的張愛玲只能跟隨姨奶奶長大。母親歸國不久,又與父親離婚,張愛玲被判給父親,卻長期得不到關(guān)愛。缺少家庭溫暖的她,早早學會獨立自處。

或許正因如此,張愛玲自小展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敏感與才華。年紀尚輕時便開始寫作,雖文字青澀,但已顯鋒芒。后來她的求學之路頗為曲折,原本考取倫敦大學,卻因戰(zhàn)亂無緣成行,輾轉(zhuǎn)于香港、上海的多所高校,始終未能安穩(wěn)學業(yè)。她干脆投身寫作,為英文刊物撰稿,逐漸磨練筆力。隨著《第一爐香》的發(fā)表,她迅速在上海文壇走紅,成為當時最受矚目的青年女作家,繼而創(chuàng)作出一系列不朽名篇。

命運的奇妙安排
回顧這段家族史,令人唏噓。如果當年李鴻章未將女兒嫁給張佩綸,或許中國文學史上便不會有張愛玲這樣一位耀眼的名字。命運的奇妙,往往就在于這種無心的選擇與偶然的轉(zhuǎn)折。張愛玲的一生,從童年的孤獨,到文壇的輝煌,正好印證了一句話:“人算不如天算。”

正如她的人生經(jīng)歷告訴我們的那樣,有些苦難無法避免,但風雨之后,終會迎來屬于自己的光亮與彩虹。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發(fā)表評論 評論 (0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