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wǎng)2023年8月21日訊(記者 童小晉)2023年8月20日,“風從海上來——19世紀以來的海派繪畫特展”于何香凝美術館開幕,展覽將延續(xù)至10月22日。此次展覽將展出110件套、約200件“海派”精品,涵蓋人物、山水、花鳥等類型。展覽分為雅尚隨俗、璞玉渾金、但開風氣三大單元,盡顯百年海上風華。
展覽現(xiàn)場(圖片由何香凝美術館提供)
展覽由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支持,由四家專業(yè)機構(gòu)——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館、蘇州博物館、上海中國畫院,與何香凝美術館聯(lián)合主辦。
海上畫派不能僅以地域劃分而簡單界定,其陣容多為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早期之時常年寓居上;蝾l繁往返滬上鬻畫為生的外地籍畫家。在約一百年的時間里,這些優(yōu)秀的藝術家以“結(jié)社”的形式,在上海這座中西并存的城市里相互競爭、切磋技藝。由營銷、廣告、現(xiàn)代藝術市場有機組合形成的海上藝術文化生態(tài)日漸成熟,“海派”之風逐步孕育成熟、茁壯成長,形成“海納百川”的特點,終成中國近代以來最重要的繪畫潮流之一。
易東華為觀眾進行專業(yè)導覽(圖片由何香凝美術館提供)
聯(lián)合主辦方代表、南京博物院東方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楚小慶在開幕式上表示,海派繪畫的崛起,掀開了近代中國美術史的全新篇章,它掙脫傳統(tǒng)文人畫的桎梏,打破中國繪畫保守衰微的困境,呈現(xiàn)出承古開新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通俗化、市民化、職業(yè)化等特點,生動展示了藝術家求新求變不停探索的歷程,并以豐富綺麗、雅俗共賞、充滿個性化的筆墨語言推動著中國畫的發(fā)展進程,影響深遠。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廣東畫院院長林藍表示,海派畫家富有活力又開拓創(chuàng)新,與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氣質(zhì)不謀而合。相信眾多承載文化、承載文心的傳統(tǒng)書畫精品,一定能讓粵港澳大灣區(qū)的民眾感受到“海派”的時代風姿,領悟到傳承與創(chuàng)新、學古不泥古的文藝精神。
《砥柱中流》吳湖帆(記者 童小晉 攝)
《謝朓青山李白樓》吳湖帆(記者 童小晉 攝)
《花卉圖》趙之謙(記者 童小晉 攝)
《蓮塘圖》趙叔孺(記者 童小晉 攝)
《春水釣船圖》吳縠祥(記者 童小晉 攝)
《無量壽佛圖》吳昌碩(記者 童小晉 攝)
《雪嶺歸樵圖》胡璋(記者 童小晉 攝)
《桃源問津圖》任預(記者 童小晉 攝)
《泛舟圖》陸恢(記者 童小晉 攝)
作為何香凝美術館地域文化研究系列專題展,此次展覽獲得了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及上海中國畫院的大力支持,四家機構(gòu)合共借出110件套珍貴的“海派”精品,包括虛谷、趙之謙、蒲華、任熊、任薰、任伯年、任預、吳昌碩、張大千、吳湖帆等大師的人物、山水、花鳥作品。希望這些珍貴的繪畫作品,能夠成為觀眾當下理解百年近代中國發(fā)展變革之路的最重要歷史圖像之一。
觀展的觀眾(圖片由何香凝美術館提供)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