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家訓:王陽明行書《示諸侄》作品
2024-06-25 19:10
發(fā)布于:河南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示諸侄》手札冊的尺寸雖小,僅25.1x10.4厘米,卻承載著王守仁對諸侄的深情厚意和殷切期望。上海博物館作為這件珍貴文物的收藏地,為世人提供了近距離欣賞和學習這一書法佳作的機會。王守仁的書法造詣深厚,出入晉唐,既承傳統之精髓,又展個人之風采。在《示諸侄》手札冊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筆勢縱逸而不失端莊,流暢而不失法度。每一筆、每一劃都凝聚了王守仁深厚的書法功底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使人在欣賞書法之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他內心的世界和人生追求。
然而,《示諸侄》手札冊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書法藝術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蘊含了王守仁對諸侄的諄諄教誨和人生指導。在手札中,王守仁勉勵諸侄要勤奮學習,以振家聲。他強調“以仁禮存心,以孝悌為本”,希望他們不僅要在學業(yè)上有所成就,更要在品德修養(yǎng)上做到仁禮孝悌,成為真正有用之人。這種將書法藝術與人生哲理相結合的教育方式,無疑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它告訴我們,學習書法不僅僅是為了掌握一門技藝,更是為了修養(yǎng)身心、提升品德。通過書法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追求內心的平靜和滿足。在今天這個快節(jié)奏、物質化的社會中,我們或許更應該借鑒王守仁的這種教育理念。在追求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注重品德修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為有用之人,為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臨走前,“藝術名畫”這些值得一讀的美文還請您多多關注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