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藝術(shù)不是拼苦力,而是拼境界!
藝術(shù)需要熱鬧,
更需要寂寞,
一種忘我的寂寞。
心中常備一蒲團,
獨坐靜思,悠遠自在,
便得真境界!

潘天壽(1897—1971)先生,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并稱為20 世紀“中國畫四大家”。他的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大氣磅礴,具有攝人的力量感和強烈的現(xiàn)代意識。
石溪開金陵、八大開江西、石濤開揚州,其功力全從蒲團中來。
——話語錄

美有如火之熱情,美有冷靜之頭腦,美有冰雪之聰明,美有自由之規(guī)律,美有無邊之真誠,美有極端之善意,美有至樂之境域。
——論畫殘稿

無靈感,即無創(chuàng)造。無技巧,即無繪畫。故靈感為繪畫之靈魂,技巧為繪畫之父母。然須以氣血運行而生存之,氣血者何?思想意識是也。畫事須勇于“不敢”之敢。
——《聽天閣畫談隨筆》

名利之心,不應不死,學術(shù)之心,不應不活。名利,私欲也,用心死,人性長矣。畫事,學術(shù)也,用心活,畫亦活矣。
——《聽天閣畫談隨筆》

荒山亂石間,幾枝野草,數(shù)朵閑花,即是吾輩無上粉本。
——《聽天閣畫談隨筆》

東西兩大統(tǒng)系的繪畫,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就如兩大高峰,對峙于歐亞兩大陸之間,使全世界‘仰之彌高’。這兩者之間,盡可互取所長,以為兩峰增加高度和闊度,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絕不能隨隨便便的吸取······否則,非但不能增加兩峰的高度和闊度,反而可能減去自己的高闊,將兩峰拉平,失去了各自的獨特風格。
——潘天壽1957年《談談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特點》

高尚之藝術(shù),能使人心感悟而漸進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美育,為人類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
——論畫殘稿

藝術(shù)原為安慰人類精神的至劑,其程度愈高,其意義愈深,其效能亦愈宏大。藝術(shù)以最純靜的,至高、至深、至優(yōu)美、至奧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勝地引導人類之品性道德達到最高點,而入藝術(shù)極樂之天國。蔡孑民先生主張以美育代宗教,亦就是這個意思。
——1949年,關于“國畫與詩”

中國畫向來重氣韻、重意境、重格調(diào),同中國的詩一樣,靠的是胸襟、學問、修養(yǎng)。如果讀者看了一幅畫,讀了一首詩,亦能在胸襟、學養(yǎng)上有所提高和收獲,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好的畫,好的詩,可以使人超脫名利欲望的束縛。
——1963年,對來訪學生語

藝術(shù)這個東西要有不同的,不要去強求相同。各民族、各地域的作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東西有不同的風格、形式、氣魄,這是好的。如果都相同起來,那不是藝術(shù),而像機器生產(chǎn)。當然,藝術(shù)大的原則還是同的,但不同民族,不同憑作家的表現(xiàn)有所不同。不同就是它的成就。
——1965年,在浙江美術(shù)學院附中作中國畫講座

荒村古渡,斷澗寒流,怪巖丑樹,一巒半嶺,高低上下,欹斜正側(cè),無處不是詩材,亦無處不是畫材。窮鄉(xiāng)絕壑,籬落水邊,幽花雜卉,亂石叢篁,隨風搖曳,無處不是詩意,亦無處不是畫意。有待慧眼慧心人隨意拾取之耳!翱丈綗o人,水流花開”。惟詩人而兼畫家,能得個中至致。
——《聽天閣畫談隨筆》

藝術(shù)品,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無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學問,廣遠之見聞,刻苦之經(jīng)驗,決難得有不凡之貢獻。故畫人滿街走,而特殊作者,百數(shù)十年中,每僅幾人而已。
——論畫殘稿

在風格上,與其不痛不癢、模棱兩可,還不如走極端。
——1962年春,對來訪者語

誰有創(chuàng)造,誰就能在歷史上占一席之地;誰沒有創(chuàng)造,誰就會被歷史淘汰,所以,你們不要以學像我為滿足。
——20世紀40年代,對學生語

藝術(shù)之高下,終在境界。境界層上,一步一重天。雖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夢見。
——論畫殘稿

運筆應有天馬騰空之意致,不知其起止之所在。運意應有老僧補衲之沉靜,并一絲氣息而無之。以靜生動,以動致靜,得矣。
——《聽天閣畫談隨筆》

筆不能離墨,離墨則無筆,墨不能離筆,離筆則無墨。故筆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筆在,蓋筆墨兩者,相依則為用,相離則俱毀。
——《聽天閣畫談隨筆》

墨非水不醒,筆非運不透,醒則清而有神,運則化而無滯,二者不能偏廢。
——論畫殘稿

畫之須重間架,猶人之樹骨。骨立而體勢可定,血肉地,神彩可生。
——《溪山臥游錄》眉批

苦瓜和尚極善用點。有風雪睛雨四時得宜點,有正反陰陽襯貼點,有夾水夾墨一氣混雜點,有含苞、藻絲、纓絡、連牽點,有空空闊闊干燥無味點,有有墨無墨飛白如煙點,有如膠似漆邋遢透明點,以及沒天沒地當頭陽面點,有千巖萬壑明凈一點,詳矣。然尚有點上積點法,未曾道及,恐系遺漏耳。點上積點之法,可約為三種:一、醒目點,二、糊涂點,三.錯雜紛亂點。此三種點法,工于積墨者,自能知之。
——話語錄

為什么我們有時候看到一些畫,從具體技法上講很不錯,而整個格調(diào)大不類也。因為格調(diào)只能體察于象外,臨去秋波,出于純潔,露于自然,無意于媚,而有百媚自生。搔首弄姿,求人一顧,或扮鬼臉引人注目,其本意何在非吾所知,人有“藝丐”之譏,或即指此,而前面所講格調(diào)二字,于此可曉一二矣。
——話語錄

治學,一勤勉,二終身不輟,三志趣高遠,四著眼須空闊,五虛心以求多見多聞,六有獨立精神而不依賴,七做人態(tài)度要樂觀向前。
——1943年5月致國立藝專學生信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