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論·研究] 黃賓虹的獨家秘笈

4 已有 16 次閱讀   2025-07-31 09:30
黃賓虹的獨家秘笈
驪歌聲聲慢 2025-07-30 12:38
黃賓虹有這樣一批畫作,他一生中勾畫了大量此類作品,但此前卻一直沒有受到學(xué)界足夠的重視。
但作者賀文龍認(rèn)為,此類畫稿對黃賓虹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些畫稿是理解黃賓虹畫學(xué)、黃賓虹晚年變法的一個重要楔入點。黃賓虹曾說:“觀古名畫。必鉤其丘壑輪廓。至于設(shè)色皴法。不甚留意。有索觀者。強而出之。見者輒避去不復(fù)談,而鄙人不自暇逸也!
這些畫稿便是黃賓虹大量存世的“勾古畫稿”。
擬古山水冊
所謂“勾古畫稿”,就是黃賓虹在觀畫讀畫的過程中,將古畫的山水輪廓用很簡煉的線條,逸筆草草地勾勒下來,而不留意其設(shè)色和皴法。是用他所說“太極筆法”勾勒而成。這種畫法體現(xiàn)出了黃賓虹對中國畫史的“通史性”檢討,從中可以看出他對中國畫“回歸原點”把握和反思。
用筆程序圖
這是一種很特殊的“作品”,和他的臨古、仿古作品相比,從幅式上看,這些勾古作品是“微縮”的,比原作都小多了,在縱橫比例上也不嚴(yán)格遵從原作,甚至還有“合幅式”,即將兩幅畫合為一幅。此類畫作更像畫稿,而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速臨”、“縮臨”作品。
黃賓虹 臨王維山水
黃賓虹的這些勾古畫稿有相當(dāng)多的是完成于1925至1948年這二十多年間。而這二十多年中的后十年,是黃賓虹去北平鑒定故宮藏畫,因戰(zhàn)爭滯留北平的十年,從黃賓虹的藝術(shù)進(jìn)程分期來說,這二十多年——特別是這二十幾年中的后十年,是他面壁求破的十年。
臨曹知白山水
浙江博物館所編的《畫之大者》將1925—1948后定為黃賓虹藝術(shù)歷程的中期,所收這個時期的作品,絕大多數(shù)是勾古畫稿和寫生稿,而完整的作品則占少數(shù)。這也提示出在九秩變法前,黃賓虹是如何以這種特殊的勾古畫法參悟傳統(tǒng),思考畫史,求脫求變的。
臨趙孟頫山水
1945年11月16日,黃賓虹在致傅雷的信中說
拙筆所存舊作以法北宋為多,黝黑而繁,近習(xí)歐畫者頗多喜之。然中國畫仍當(dāng)以元人為極則。惟明人太剛,清代太柔,皆因未從北宋筑基也。此后有純線條之拙筆一種,當(dāng)奉教。竅以為可成個人面目,尚未敢信。多收藏古畫者亦許可。
這里雖沒有談到“勾古畫法”,但是從“純線條之拙筆一種”的說法中,我們可以推測,其面目應(yīng)該是和勾古畫稿同類的。最為重要的是他認(rèn)為這種畫法“可成個人面目”。
臨大小米山水
1948年他又在致朱峴英的信中說
近悟于古跡與游山寫稿,融會一片,自立面目,漸覺成就可期,然全以筆墨用功為要。此中正軌,寰宇中認(rèn)識之者已不乏人,共勉力可也。
從黃賓虹對傅雷和朱峴英說的話中都透出一個消息,那就是黃賓虹認(rèn)為可以從“勾古畫法”自立個人面目的。
寫生稿 武夷山寫生
我們知道,八十多歲的黃賓虹其實才真正著手建構(gòu)自己的畫風(fēng),簡單地說,他晚年變法有兩個重要的直接來源,那就是勾古畫稿和寫生稿,這個黃賓虹自己已講得很清楚了。人畫的俱老的黃賓虹終于在九十歲前后完成了他的“法古人,師造化”,成就了他的破繭成蝶,九秩變法。而我們從上面黃老的話又可知,他的寫生稿也是以勾古畫法畫成的。
黃賓虹 棲霞嶺下 1953年(年九十)
那么,黃賓虹成熟期自成面目的畫風(fēng)與勾古畫法有怎樣的聯(lián)系。我們認(rèn)為他晚年作品是以勾勒立定骨格,以點皴達(dá)到“渾厚華滋”,他將這幾個最基本的繪畫形式元素發(fā)揮到了極高水平。
臨馬遠(yuǎn)溪山漁父
黃賓虹的勾古畫法中運用的繪畫形式元素就僅僅是點和線。他在《畫法簡言》的“太極圖”中除了強調(diào)太極圖中一勾一勒和中間的“S”形線這三根線,還于太極圖中的“點”也有闡發(fā),他在釋語中說:“一小點,有鋒有腰有筆根!
《畫法簡言》
其實,黃賓虹正是以此為起點建立他的繪畫筆法體系的;他也曾以此為標(biāo)準(zhǔn),對明清以來畫史作了深入檢討。比如批評他董其昌及其流弊:“山水自華亭開兼皴帶染之風(fēng)……以兼皴帶染法一變文、沈之舊,因合古人勾勒、渲染二者,囫圇為之,四王、吳、惲,尤仍其意,于骨格筆法,稍稍就弱,后世承其學(xué)風(fēng),變皴為擦,非淪晦暗,即入輕薄,古法失墜,蓋失已久矣。”
臨蕭云從山水
黃賓虹在1946年的一段話很能道出他作畫一些“機密”,他說:
學(xué)唐畫千遍而成,此王宰‘五日一水,十日一石’皆由點積成,看是渲染,其實全是筆尖點,就此是畫家真訣,今已不傳。明以后畫多薄弱,失其法也。學(xué)宋畫亦一二百遍,元畫數(shù)十遍。若吳道子‘三百里嘉陵山水一日而成’即是第一遍白描。畫家重粉本,粉本即白描,西畫名為速寫。
簡單地說,黃賓虹畫畫,先以類似勾古畫法筆法打稿,然后再以他說的“有鋒、有腰、有筆根”的點子加皴,層層而加,以致密厚。他沒有從董其昌的“兼皴帶染”及其后學(xué)“變皴為擦”發(fā)展下去,而是回歸到具有“原點”意義的“點”和“一勾一勒”。
黃賓虹 鳴黃山弦泉圖(年八十又八)
我想,要理解黃賓虹的晚年變法,一定要理解這種“勾勒”和“點皴”的畫理內(nèi)涵。另外,黃賓虹畫的“渾厚華滋”、“密”、“黑”、“厚”還與他對宋人畫背陰山、夜山的感悟有關(guān)的,這一點他曾多次論述。
黃賓虹臨古畫稿
臨范寬山水
臨劉松年山水
臨黃公望山水
臨吳鎮(zhèn)山水
黃賓虹寫生畫稿
蜀合川寫生
山水寫生
山水寫生
山水寫生
山水寫生
青城寫生
黃山寫生
黃山寫生
衡州寫生
衡州寫生
節(jié)選自賀文榮《論黃賓虹的”勾古“畫法》,刊登于2008年05期《國畫家》雜志
賀文榮又名賀文龍,西安美院副教授
聯(lián)辦:長沙芙蓉區(qū)美術(shù)家協(xié)會 《湖南書畫》雜志 《書畫藝術(shù)》報
編輯:璐子 復(fù)審:龍延 來源:賀文榮 《國畫家》雜志
版權(quán)聲明:本文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公眾號文章僅用于交流學(xué)習(xí)目的,無意剽竊和抄襲,若涉及版權(quán)問題或標(biāo)記有誤,請聯(lián)系我們。
【書畫藝術(shù)1929期】《書畫藝術(shù)報》余德泉書法小品展?
【書畫藝術(shù)1931期】《書畫藝術(shù)報》鮐背春秋—熊大炎?
【書畫藝術(shù)1934期】鮐背春秋——楊炳南展品欣賞
【書畫藝術(shù)2024期】《湖南書畫》2023年第一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書畫藝術(shù)2237期】《湖南書畫》第八十期電子版(精彩搶先看)
▪ 遮
▪ 三
5 思想重心
6 思想要義(行)
▪ 發(fā)趣義(所依)
▪ 三假義(范圍)
▪ 無住義(性質(zhì))
7 成立情況
▪ 成立背景
▪ 成立時間
8 弘注情況
▪ 印度的情況
▪ 北傳的情況
▪ 藏傳的情況
▪ 近世的情況
9 文化影響
▪ 經(jīng)變相
▪ 單經(jīng)寫本
▪ 單經(jīng)刻本
▪ 其他
版本情況編輯
漢譯本的情況
翻譯時間譯者譯名大正藏位置備注
402年(姚秦)
鳩摩羅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大正八·No.235 [1]
譯於長安逍遙園;是流傳最廣的版本
509年(元魏)
菩提流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大正八·No.236 [2]
譯於洛陽永寧寺;唐代學(xué)人多依此本
562年(陳)真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大正八·No.237 [3] 譯於廣州制旨寺(今光孝寺)
590年(隋)
達(dá)摩笈多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jīng)
大正八·No.238 [4]
譯於洛陽上林園;為梵文逐字直譯 [5]
經(jīng)題本是"斷割",被后人改為"能斷”
648年(唐)
玄奘
大般若經(jīng)第九會·能斷金剛分
大正七·No.220 [6]
為滿足唐太宗,玄奘一夜間趕譯出來 [7]
703年(唐)
義凈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大正八·No.239 [8]
譯於長安西明寺
流通本的演變
《金剛經(jīng)》以鳩摩羅什譯本流傳最廣,其版本變化和被加工的痕跡也最多:
1.流通本的加工:⑴字?jǐn)?shù)的添加:《金剛經(jīng)》從824年柳公權(quán)本5043字,到868年咸通本5125字,到947年壽春本5150字,到1423年朱棣本5169字,到流通本5176字,其經(jīng)文字?jǐn)?shù)不斷增多。(2)“冥司偈”的添加:以歷代藏經(jīng)的?庇浛,《金剛經(jīng)》有文字上的瑣碎變化。其最大變化是被添加的60(62)字“(爾時)慧命須菩提……”一段并最終定型,這是從菩提流支譯本移植來的。添加的時間不很明確,后來佛徒為其編造了“僧靈幽”的公案,該段經(jīng)文因此叫“冥司偈”。(3)首尾附件的添加:從咸通印刷本開始,經(jīng)首已出現(xiàn)真言;到定型的流通本,被添加到經(jīng)文前后的頌詞、真言、奉請詞、發(fā)愿文等附件,有近二十篇之多。
2.流通本的分期:⑴以柳公權(quán)本為代表的早期版本:柳公權(quán)本紀(jì)年準(zhǔn)確、法度森嚴(yán)、昭然有信。在此824年以前的均屬于早期版本,無三十二分劃段,不添加任何真言,不添加62字段落;字?jǐn)?shù)在5040左右。⑵以咸通本為代表的中期版本:此時(868年)對《金剛經(jīng)》的加工剛剛開始,三十二分和附件可添可無,62字一段是必添加的;字?jǐn)?shù)在5140左右。⑶以朱棣本為代表的晚期版本:除朱棣本外,此后均添加三十二分,附件全盤添加,經(jīng)文逐步定型為5176字;此外經(jīng)文還有兩處被改動,一是善現(xiàn)啟請分第二的“應(yīng)云何住”被改為“云何應(yīng)住”,二是應(yīng)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發(fā)菩薩心者”被改為“發(fā)菩提心者”。 [9-11]
梵本情況
最早出版的梵文?北 《金剛經(jīng)》 是繆勒(F. Max Müller)本。其依據(jù)是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四個梵本。兩個日本梵本均是大阪高貴寺所藏,它們最早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jì)的唐朝。另外則是印刷於北京的兩個木刻本。
1900年斯坦因(A.Stein)在新疆發(fā)現(xiàn)了一批梵文寫本,1903年霍恩雷(A.F.Hoernle)在其中發(fā)現(xiàn)了《金剛經(jīng)》的殘片。1916年帕吉特(E.F.Pargiter)將其轉(zhuǎn)寫出版,他認(rèn)為這個寫本的時間是公元5世紀(jì)末。
1931年,在吉爾吉特(Gilgit),另一個《金剛經(jīng)》寫本隨一批梵文寫本出土。這個梵本是寫在樺樹皮上的,原件應(yīng)有12葉,出土?xí)r已遺失了5葉。查卡拉伐。∟.P.Chakravarti)將其轉(zhuǎn)寫為拉丁體并編輯出版。此后杜特(N.Dutt)基於此又出版了天城體版本,并將缺損部分用繆勒版本拼補。根據(jù)后來學(xué)者的判斷,該寫本時間在6、7世紀(jì)。
以上兩個中亞寫本出版后,孔澤(E.Conze)在1957年出版了他編訂的《金剛經(jīng)》。他以繆勒本為底,根據(jù)倫敦大學(xué)亞非學(xué)院所藏的一個梵藏雙語木刻本和藏文翻譯做校訂,同時他也參考了中亞梵本、漢譯本、無著的注釋。
在孔澤之后,P.L.Vaidya和L.M.Joshi先后出版了梵本《金剛經(jīng)》,但因水平問題,無學(xué)術(shù)地位。
1989年美國學(xué)者叔本(G.Schopen)重新釋讀吉爾吉特寫本 ,并經(jīng)多方比較出版了他的校本《金剛經(jīng)》。
21世紀(jì)初,在阿富汗又出土了梵文寫本《金剛經(jīng)》,它和吉爾吉特本同屬犍陀羅區(qū)域,內(nèi)容和時間上也極為接近。雖然有殘缺,但它涵蓋了文本前面近60%的內(nèi)容。與只有7葉的吉爾吉特本可以互為補充。
《金剛經(jīng)》梵文的出土和出版
時間出版人文獻(xiàn)依據(jù)情況
1881F.M.Müller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日本寫本
北京刻本
是《藏要》校勘所據(jù)
1916A.F.Hoernle
Manu Remains of Buddhist Literature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
5世紀(jì)末新疆寫本
內(nèi)容和羅什譯本接近
1956N.P.CharkravartiThe Gilgit Text of the Vajracchedikā吉爾吉特殘本相當(dāng)于無著《論頌》
1957E.Conze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
繆勒版本為底本
并參照其他諸本
是一個混合文本
1959N. Dutt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sūtra
吉爾吉特本
繆勒版本
是1956年吉爾吉特本
的天城體版本
1961P.L.VaidyaVajracchedikā Nāma Triśatikā Prajñāpāramitā存在欠理據(jù)的改動
1989G.SchopenManu of Vajracchedikā Found at Gilgit吉爾吉特寫本受到學(xué)界的肯定
2006P.HarrisonVajracchedikā Prajñāpāramitā阿富汗寫本與吉爾吉特寫本接近
其他翻譯
英譯
DIAMOND-CUTTER,Translated by E.B. Cowell, F. Max Mulller, and J. Takakusu [12]
E. S. Beal, in Journal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 N. S. I., pp.1-24, 1864-1865.
William Gemmel:The Diamond Sutra, London, Trubner 1912.
A Buddhist Bible, ed. by Dwight Goddard(佐佐木指月), Vermont, The Oxford 1931, Enlarged edition [13-14]
A. F. Price:The Jewel of Transcendental Wisdom,, the Buddhist Society 1947. The Diamond Sutra.1955. [15]
Daisetz T. Suzuki(鈴木大拙), Manual of Zen Buddhism, 1934, pp.43-56.(部分英譯) [16]
The Diamond Sutra (Tibetan-English),Lobsang Chunzin & Michael Roach(藏文英譯) [17]
The Diamond That Cuts Throuch Illusion,Provided by The Plum Village and SUNY Stony Brook BSPG [18]
The Diamond Perfection of Wisdom Sutra,Translated by Charles Luk(陸寬昱) [19]
The Diamond Sutra,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Charles Patton [20]
Vajra Prajna Paramita Sutra with Commentary by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 [21]
The Diamond Sutra,Translated by A. Charles Muller [22]
法譯C. de Harlez, Journal Asiatique, 8 ième série, tome 18,1891, pp.440-509.
德譯Max Walleser(瓦理瑟), Prajñāpāramitā. Die Vollkommenheit der Erkenntnis, 1914, pp.140-158.
匈牙利Gyémánt szútraZsolt Hadházi [23] ;Agócs Tamás [24]
俄譯АЛМАЗНАЯ ПРАДЖНЯ-ПАРАМИТА СУТРА Е. А. ТОРЧИНОВ [25]
荷蘭譯De Diamant Sutra Bhiksuni Rátana [26] ;Ho Sen Antwerpen [27]
日譯南條文雄《梵本金剛般若經(jīng)講義》(東京光融館,明治42年)
渡邊照宏《現(xiàn)代語譯金剛般若經(jīng)》(《在家佛教》第30號以下、昭和31年9—12月、昭和32年1—3月號)
中村元、紀(jì)野一義《金剛般若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金剛般若經(jīng)》巖波文庫、昭和36年11月)
宇井伯壽《金剛般若經(jīng)和譯》(《大乘佛典之研究》巖波書店,昭和38年7月)
長尾雅人《金剛般若經(jīng)》(《世界名著二:大乘佛教》中央公論社、昭和42年12月。節(jié)譯)
藏文譯
Ḥphags-pa śes-rab-kyi pha-rol-tu phyin-pa rdo-rje gcod-pa shes-bya-ba theg-pa chen-poḥi mdo [28]
圣般若波羅蜜多能斷金剛大乘經(jīng):有寺本婉雅、青木文教、阿滿得壽日譯、A.David-Neel法譯、I. J. Schmidt德譯
其他于闐語譯:斯坦因發(fā)現(xiàn)於敦煌千佛洞,由Ernst Leumman, Sten Konow出版
粟利語譯:部分由H. Reichelt, F. Weller出版
蒙古語譯:收錄於康斯(Conze)本
滿洲語譯:由C. de Harlez將其原文與法譯出版
春日井真也、橫山文綱、香川孝雄、伊藤唯真共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諸譯對照研究》大阪少林寺、1952年
內(nèi)容簡介編輯
開示無住
摘取“初問初答”和“再問再答”二段經(jīng)文,略作說明。
【初問初答】
“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菩薩於法,應(yīng)無所住行於布施!
此二問是為發(fā)大菩提心者問。發(fā)心者在動靜語默、來去出入的一切中,如何能安住於菩提心而不動?所以問云何應(yīng)住。眾生心有種種顛倒戲論,所以問云何降伏其心。住是住於正,降伏是離於邪,住是不違法性,降伏是不越毗尼。但此住與降伏是在實行中去用心。如本經(jīng)在發(fā)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等,開示悟入此即遮即顯的般若無所住法門。
菩薩於法應(yīng)無所住,能不住於色聲之境乃至法境。住是取著不舍。眾生於六塵境起意識時都有自性執(zhí)見,以色為實色,以聲為實聲。因為取著六境,即為境所轉(zhuǎn)而不能自在。菩薩的布施行,對所施所受的一切能遠(yuǎn)離自性妄取。否則,覺得有我是能施,他是受施,所施物如何如何,希望受者的報答,希望未來的福報,甚至貢高我慢,這都從住於法相而生起。
【再問再答】
“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云何。吭坪谓捣湫?”“佛告須菩提……當(dāng)生如是心,我應(yīng)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這里須菩提請問和如來答復(fù)與前面一樣。前面宣說般若道,以下說方便道。前面的明心菩提約凡入圣的悟證說是成果;但望於究竟佛果,這才是無相發(fā)心的起點,即發(fā)勝義菩提心。前文所問發(fā)心以立愿普度眾生而發(fā),是世俗菩提心。這里由深悟無我,見如來法身,從悲智一如中發(fā)心。前后同樣是發(fā)無上菩提心,所以須菩提重新請問:應(yīng)怎樣安住和降伏其心?
前觀所化境的眾生不可得,此處內(nèi)觀發(fā)心能度眾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依修行次第:先觀所緣色聲等諸法,人天等眾生,皆不可得不可取;但因薩迦耶見相應(yīng)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xiàn)證。進(jìn)而反觀發(fā)菩提心和修菩薩行者──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色心有自性,可為發(fā)菩提心者。這才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中觀廣明一切我法空,以離薩迦耶見的我我所執(zhí)為入法的不二門。這樣降伏其心,能安住大菩提心,出三界而住一切智海中。
遮照中道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是諸眾生無復(fù)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薄皯(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生無所住心!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薄皩崯o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若菩薩通達(dá)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zhuǎn)輪圣王即是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 見如來!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yīng)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安立二諦
“如來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第一句舉法:所聽聞的,所見到的;所修學(xué)的,所成就的;
第二句約第一義而說“即非”——表示“絕對的”(Paramārth,即勝義諦);
第三句是世俗的假名——表示“經(jīng)驗的”(Samvrti,即世俗諦)。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來說莊嚴(yán)佛土者,即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較量功德
一、凈信功德:①“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dāng)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fù)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fù)有人,聞此經(jīng)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
二、法施的功德大於財施:①“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若復(fù)有人,於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fù)有人,於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三、受持讀誦演說的功德:①“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dān)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雹凇吧颇凶由婆耸艹肿x誦此經(jīng)……先世罪業(yè)即為消滅,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雹邸叭羧Т笄澜缰兴兄T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雹堋叭粲腥艘詽M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菩提心者,持於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四、不受福德是無量功德:①“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fù)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雹凇霸坪螢槿搜菡f,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經(jīng)題解釋編輯
離釋
1.特點:①堅常:不易破壞;不易轉(zhuǎn)化。②明凈:映光閃色;純潔不染。③快利:破壞一切;不被摧壞。
2.種類:①金剛寶,如菩薩寶冠所莊嚴(yán)的,能破一切而不為所壞。②世間金剛石之類,雖不易破壞,而還是可壞的。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