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又稱“羊城”。相傳周朝時, 南海飄來五朵彩色祥云, 五仙人騎著五只羊, 各攜帶一串谷穗降臨此處, 贈谷穗給居民, 祝福此地五谷豐登、永無饑荒, 留下五羊化為石頭。今越秀公園建有以此傳說為題材的“五羊石像”。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 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 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
關于廣州十三行起始的年代問題,沒有詳細記載的史料。過去的學者曾對這一問題進行考察,歸納起來,約有以下三種意見:
第一種亦是最早提出的意見,就是把康熙五十九年(1720)廣州洋貨商人組織公行的一年,認為是廣東十三行起始建立的年代。英國摩斯、美國亨德等西方學者主張這一說。后來梁嘉彬著《廣東十三行考》已指出此說的謬誤,認為“是年無非為十三行商始有共同組織(公行)之一年而已”。
第二種意見認為廣東十三行出現(xiàn)在公行成立之年以后,如日本學者稻葉巖古郎以為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后,十三行逐漸變成了公行的代名詞。這一說顯然也是站不住腳的。
第三種意見認為廣東洋貨行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這是《廣東十三行考》的主張:“粵海設關之年(康熙二十四年)可確定已有十三行”。吳晗在介紹《廣東十三行考》所寫的書評中,基本上同意梁氏的說法。不過,他根據(jù)昭漣《嘯亭雜錄》記吳興祚的事:“奏通商舶,立十三行”。認為這是吳興祚始任兩廣總督到粵海設關之年任內時期的事,因而斷定說:“則十三行之立,當為康熙二一至二四年(1682—1685)四年間
于廣州的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yè)商行。又稱洋貨行、洋行、外洋行、洋貨十三行?滴醯鄱哪(1685)開放海禁后,清廷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浐jP設立通商的當年,廣州商人經營華洋貿易二者不分,從廣州十三行的形成至逐步消亡的二百多年間,
特別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后,清政府關閉了沿海江、浙、閩三關,僅保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廣州“十三行”便成為當時唯一合法的進出口“貿易特區(qū)”。直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訂立,統(tǒng)攬中國外貿特權80多年的廣州“十三行”被廢止。
中國外銷畫,通常具備兩個要素:外銷畫的興起
早在外銷畫興起以前的一二百年,西方的繪畫作品已經傳入中國。目前可知的最早的例子是明萬歷九年(1581年)和萬歷十一年(1583年),由意大利的傳教士羅明堅和利瑪竇先后帶到中國的天主像和圣母像。利瑪竇之后,很多西方傳教士都攜帶西畫來華,并且其中一些人更因為熟練掌握西畫技法而進入中國宮廷,成為御用畫家。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意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他在康熙末年來到中國,侍奉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君主,特別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供職于宮廷的傳教士畫家的西畫技法直接影響了宮廷內的中國畫家,焦秉貞、冷枚、丁觀鵬等人的作品中已經出現(xiàn)了西方的透視法和細微的明暗對比。同時,傳教士畫家自己的繪畫作品也不再是純粹的西方風格,他們有意識地削弱了西畫的明暗對比、高光對比和焦點透視等技法,摻入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觀念,以細致的渲染避免筆觸的暴露,用皴擦取代陰影的涂染,呈現(xiàn)出中西結合的特點。
然而,中國宮廷聘用的西洋畫師作畫不過是為了給皇家氣派增添一點新奇色彩,西畫的發(fā)展完全被約束在宮廷之內,無法自由向外傳播。與宮廷西洋畫相比,清代廣州外銷畫則是根據(jù)民間的商業(yè)要求而發(fā)展,向外傳播(從廣州傳到香港、上海等地),其影響遠比宮廷西洋畫要深遠。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開始,廣州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西方人進入中國的必經之路。每年都有大量西方商船停泊在廣州附近的黃浦港,廣州形成了以十三行商館為中心的西方人集中地和貿易區(qū)。在十三行地區(qū)出現(xiàn)了專門模仿西方繪畫技法、風格,繪制外銷畫的職業(yè)畫家。西方畫家模訪中國畫、線描、淡墨相互溶洽。他們的創(chuàng)作涉及西方各種繪畫形式,如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玻璃畫等。由于他們的作品極富特色,受到了外國來華人士的歡迎。
外銷畫的發(fā)展:畫家和畫室
既然外銷畫有別于傳統(tǒng)的中國繪畫,那么中國的外銷畫家是通過什么途徑學習西洋繪畫的呢?第一種途徑是出洋留學。最有名的例子是史貝霖(Spolilum)。他是廣州早期外銷畫家中最為出色的。其生卒年不詳,大致活動于1775年至1810年間。有學者認為,史貝霖即是活動于清乾隆、嘉慶年間的油畫家關作霖,在廣東地方志《南?h志》中有關于關作霖的記載。另一種觀點指出:記載中提到關作霖在嘉慶中期(1810年前后)的廣州設立了自己的畫室,而史貝霖最晚的作品則出現(xiàn)在1805年至1806年間。如此說來,史貝霖和關作霖的身份是無法重疊的。拋開對史貝霖和關作霖身份的考證,我們來看兩幅題名為史貝霖的作品。
《喬治.華盛頓》是史貝霖根據(jù)美國畫家約翰?特魯布爾所繪油畫的彩色銅版畫復制而成的。無論是細節(jié)、比例、透視,還是整體的色彩效果都十分逼真,可見中國外銷畫家掌握西洋繪畫技法的純熟程度。除了復制西洋油畫作品外,史貝霖也自己創(chuàng)作寫生!稄V州法庭內景》描繪了中國地方官員在廣州開庭審訊英國“海王星號”水手的場景,事件的背景是:英國“海王星號”商船的水手酗酒打死一名中國人,中國官方對其控罪審訊。法庭設在十三行的商館中,畫家采用強烈的光影對比,造成舞臺般的戲劇效果。畫面中出現(xiàn)了幾百人,烘托出審訊場面的莊重威嚴。
跟隨來華的西方畫家學畫,這是第二種途徑,也是外銷畫家學習西洋繪畫的主要途徑。從18世紀中后期到19世紀中葉,許多職業(yè)或業(yè)余的西方畫家曾到過中國沿海和廣州口岸,在中國居留期間,他們創(chuàng)作了不少中國風景和人物的寫生作品,不少作品后來直接成為外銷畫家臨摹的對象。
對廣州外銷畫影響最大的外國畫家是英國的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他也是19世紀在中國華南沿海居留時間最長的西方畫家。錢納利出生于英國倫敦,生活于英國美術的黃金時代,他17歲起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學習,深受以英國畫家托馬斯.勞倫斯爵士(Thomas Lawrence,1769―1830)和威廉.畢奇(William Beechey,1753―1839)爵士等為代表的“華麗風格”(Grand Style)的影響。錢納利很早就顯露出非凡的才華,從18歲開始就有作品在皇家畫院展出。1802年,由于家庭問題,錢納利離開英國,來到印度,又因債務問題而離開印度,來到澳門,從此在華南地區(qū)生活了20多年,直至去世。錢納利在澳門開設了畫室,為歐洲人和當?shù)刂袊@貴繪制肖像,并經常往來于澳門、廣州、香港之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速寫、素描、油畫、水彩作品。
林呱(Lamqua)(注釋:有三個林呱存在。老林呱的風格是跟隨斯?jié)娨缆〉男鹿诺渲髁x藝術風格,作品顯得冷靜而精細。有研究者認為他有可能是記載中的關作霖,或與關作霖是父子關系。另一位林呱中文名字是關喬昌,他較老林呱更為有名,通常提到的“林呱”都是指他,他是19世紀中期廣州最重要的外銷畫家,早年曾跟隨錢納利學畫,后開辦自己的畫室。最后一位林呱的中文名字為關世聰(Guan Shicun音譯),國外研究者認為他是與關喬昌兩個時代的人。)被認為是錢納利最得意的中國學生,也是現(xiàn)今留下生平記錄最完整的中國外銷畫家。林呱早年從本地畫家那里學到了寫實油畫技巧,在錢納利來到中國后,他成為了錢納利的學生和助手。他很快熟練掌握了錢納利的英國風格,并敏銳而極具“商業(yè)眼光”地追隨了錢納利在廣州和澳門等地確立的新的藝術口味。他稱自己是“熟練的肖像畫家”,并標榜自己的英國風格,在畫室的門牌上寫著“林呱,英國和中國的畫家”。
林呱在30歲和52歲的時候,分別為自己畫了兩幅《自畫像》。有趣的是:這兩幅自畫像選擇了相同的角度、相同的姿勢,只是畫中人的年齡不同。從這兩幅《自畫像》上,我們可以看到林呱對油畫繪畫技法的掌握是多么游刃有余。他采用古典主義畫法,背景是濃重的黑色調,前景中端坐的人物被一側打來的光源照亮。面部和手都是重點細致刻畫的對象,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在林呱存世的大量作品中,還有很多行商肖像和海景、風景畫。行商是清代廣州地區(qū)特殊的商人群體,相當于國內販運商與外國商人之間的代理商。他們具有官商的性質,服從清政府的廣州海關監(jiān)督。在廣州作為中國唯一沿海開放港口的歲月里,十三行的行商享受著優(yōu)越、富足的生活,他們以壟斷的形式獲取大量的商業(yè)利益。經濟的富足,與洋人的貿易往來,也使他們最早接觸、接受了相對傳統(tǒng)中國畫更為“存真”的西方繪畫!段檫上瘛肥怯闪诌赏瓿傻男猩涛楸b的畫像,這個下巴尖尖、雙頰深凹的人曾是廣州十三行的首富。畫面的構圖和背景的安排上都顯示出來自錢納利英國學院派風格的影響。
并不是所有的外銷畫家都有林呱那樣的好運氣,可以直接跟隨錢納利那樣的外國畫家學習,英國美術史家蘇立文先生曾對外銷畫做過這樣的比喻:“像砂子那樣掉入下層專職畫家和工匠畫家的手里”,可見大多數(shù)人從事外銷畫制作的人是社會底層的人,是外銷畫室中的學徒和助手,他們在工作中通過傳統(tǒng)的手工藝作坊的授業(yè)方式學習西洋繪畫技法。因此,外銷畫家之間的傳授成為外銷畫家學習西洋繪畫的第三種途徑。
相對于史貝霖、錢納利、林呱的作品,大量無名的外銷畫工的作品算不上價值很高的藝術品。因為,首先他們大多只受過傳統(tǒng)中國畫訓練,掌握的西洋畫技法只是一些最簡單的“皮毛”。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很自然地會加入自己掌握的中國畫技法。加上是大規(guī)模作坊流水作業(yè),對數(shù)量的要求必然導致質量的降低。作為廉價的旅游紀念品或貿易品,對藝術苛求不高的一般外國游客可以接受這種帶有異國情調的“中國式”表現(xiàn)手法。其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外銷畫的銷售也明顯受到影響,不再有那么多外國主顧,外銷畫家只得把市場部分轉移到國內!爸袊斤L格”的作品也更容易被國人所接受。
19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是廣州外銷畫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杰出的中國早期外銷畫家。他們留下了一些有相當水平的畫作,而他們原本的真實姓名卻不為人知,我們所知道的只是他們在創(chuàng)作外銷畫時所使用的英文名字,如:新呱、林呱、庭呱、煜呱等!斑伞笔钱敃r的外商,特別是十三行內的洋人稱呼中國外銷畫家的習慣,主要是為了方便他們的記憶及稱呼,而這個“呱”,后來也逐步發(fā)展為畫店、作坊的名稱。
由于外銷畫主要是應來華洋人的需要而繪制的藝術商品畫,其畫店、作坊都設置在離洋人近的地方。當時,清朝政府對在廣州口岸西方人的活動和居住都有相關的規(guī)定,其活動范圍也受到嚴格的限制,比如說在廣州貿易期間只能在廣州城外珠江沿岸的十三行活動,于是,為了迎合市場,外銷畫家們紛紛把自己的畫室、作坊開在十三行地區(qū)的商業(yè)街上。根據(jù)美國商人的記載,同呱(Tonqua)、小同呱(Tonqua Jr.)、富呱(Foiequa)的畫店開在十三行的舊中國街上,而發(fā)呱(Fatqua)和林呱(Lamqua)的作坊則位于新中國街,F(xiàn)存的一套林呱畫室制作的水彩畫冊上標有“林呱繪制,廣州中國街”的字樣。
現(xiàn)存的題為《庭呱畫室》的作品,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時外銷畫家庭呱畫室內的場景。畫面的視角從二樓的窗戶向畫室內望去,窗戶兩邊掛著“一簾花影云拖地,半夜書聲月在天”的對聯(lián),3名畫工在靠窗的桌子上各自作畫。畫室的墻上密密麻麻地掛滿了作品,包括中國風景、行商肖像和仕女畫。
外銷畫的發(fā)展:形式和內容
從現(xiàn)存的外銷畫實物來看,18世紀早期廣州口岸的外銷畫主要為紙本繪畫和彩色木版畫。紙本繪畫被西方人稱作“懸掛紙畫”(Painted Paper-Hangings),形式與中國傳統(tǒng)立軸不同,既不經裝裱,也不加邊框、軸頭。這種低廉的產品只要卷起來就可裝箱出口。這些紙畫的內容多是表現(xiàn)中國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以及日常生活。彩色木版畫由木版印刻,有的套色,有的在黑白版上填色。這一時期的歐洲曾掀起了狂熱的對“中國趣味”的喜愛,《十竹齋箋譜》、《芥子園畫傳》等大量木版書籍插圖也由傳教士帶往歐洲。而此時產生的外銷商品(包括外銷畫和外銷瓷等),其西洋風格并不明顯。
所謂的“懸掛紙畫”既薄又軟,且沒有邊框,西方人買回家通常直接貼在墻上。從內容看,這些紙畫多是表現(xiàn)中國的風土人情、日常生活,特別是富裕家庭快樂閑適的生活。另外,表現(xiàn)農民和城市手工業(yè)者的生產活動的作品也比較常見,如耕織、采茶、養(yǎng)蠶,及家具、瓷器生產。1999年出版的黃時鑒、沙進(美)主編的《十九世紀中國市井風情――三百六十行》一書,收錄了美國馬塞諸塞州賽倫市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里發(fā)現(xiàn)的一套19世紀30年代外銷畫家庭呱所繪的中國外銷畫360幅,描繪的正是廣州市井民眾生活的“三百六十行”,這些具有典型中國特點而且價格低廉的旅游紀念品,受到外國游客的喜愛。
另一種廣東出口的外銷畫是畫在玻璃上的,一般鑲有歐洲風格的雕花金色鏡框,中國人稱之為玻璃畫或鏡子畫。玻璃畫最早見于15世紀意大利圣像畫,由于畫在玻璃的背面,也被稱為“背畫”(Back Painting)。因為玻璃表面光滑,不易著色,技巧很難掌握,在18世紀的歐洲已經不再流行。而18世紀的中國畫家、畫工是如何掌握這一技巧,至今仍是不解之謎。(其實很簡單,我一七八歲看過玻璃畫,就領會其中奧秘。和刻章一樣原理,水彩和油漆、油畫昆合繪畫而成,下節(jié)和廣彩瓷畫一起介紹)。
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院(英國皇家博物院)藏有一張表現(xiàn)正在繪制玻璃畫的畫工的水彩畫,真實地再現(xiàn)了玻璃畫的制作情景。令人好奇的是:畫工手中使用的是中國的毛筆,其握筆姿勢也是中國式的。靜物花卉、貴族悠閑的家庭生活、著清朝服裝的中國仕女肖像,都是玻璃畫通常表現(xiàn)的題材。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中國仕女肖像畫,為了迎合西方人的審美習慣,表現(xiàn)上融合了西洋畫法,產生的效果與20世紀初上海流行的月份牌畫風格驚人的相似。佚名創(chuàng)作的玻璃畫《貴婦肖像》由瑞士的賴色夫婦收藏,畫中的中國貴婦單眼皮、柳葉眉、櫻桃小嘴、窄溜肩,配上華貴的發(fā)飾和服裝,流露出濃厚的東方情調。畫法上,畫家著重對臉部、手部進行描繪,軀干和衣褶則相對放松,整體色調既有變化又不失統(tǒng)一。
到了19世紀,懸掛紙畫以其低廉的價格仍占有一定的市場,而制作復雜的玻璃畫則逐步被油畫所取代。前面提到的史貝霖、林呱、庭呱等外銷畫家,都是以油畫見長。而且油畫在18世紀以后,也成為歐美畫壇的主流,出售油畫作品,更容易迎合西方買家的口味。
外銷畫的衰落
19世紀40年代攝影術進入中國,在廣州,照相業(yè)開始逐步取代外銷畫家的某些工作。同時,鴉片戰(zhàn)爭之后,香港及東南五口通商,廣州不再是外國人進入中國的唯一港口,上海和香港的重要性逐漸超過了廣州,成為西方人新的聚集地。面對變化的顧客需求和中國沿海貿易的新格局,廣州外銷畫家的創(chuàng)作內容、方式以及畫室的設立也相應地發(fā)生了變化。一些外銷畫家開始在香港開設分店,或者干脆把畫店搬到了香港或上海。著名的外銷畫家林呱在1845年的9月就在香港的皇后大道3號開設了一家畫館。煜呱等畫家晚期作品的商標上,也不再僅僅出現(xiàn)廣州畫室的地址,而是添加上自己在香港畫店的地址。
不僅工作的地點發(fā)生了變化,外銷畫室經營的內容也隨著市場的需求做了相應的調整。部分外銷畫家開始兼營攝影。在寫真、寫實方面,攝影有著繪畫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價格低廉、方便快捷。攝影術的引進,一方面無可避免地意味著廣州外銷畫時代的結束,另一方面,也可將其看作是外銷畫的延續(xù)。此后,廣州外銷畫的質量和產量都明顯下降,后期發(fā)展成為使用濃重的藍、紅、綠等顏色繪制的程式化裝飾圖案,僅僅可以作為價格低廉的旅游紀念品。
還有一些外銷畫家在外銷畫市場低迷以后,開始使用新的石印技術,制作19世紀末日益流行的仕女月份牌畫和商標畫。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是香港的關氏家族。該家族中的關惠農是香港著名的月份牌畫家,有“月份牌皇”之稱,有記載顯示其曾祖父是著名外銷畫家關作霖。
外銷畫在廣州繁盛了100余年,造就了廣東最早的一批西畫家。這些外銷畫家直接或間接地向西方畫家學習,受到17世紀荷蘭畫派、18世紀意大利繪畫和英國繪畫的影響,并能夠及時掌握歐洲畫壇及市場的動態(tài),迅速調整自己,努力追趕世界繪畫潮流,這在信息非常閉塞的當時是難能可貴的。作為中西通商貿易歷史過程中產生的美術活動,廣州外銷畫在中國西畫發(fā)展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長期以來,普遍的觀點認為,西畫傳入中國是由傳教士畫家、中國畫家出洋學畫兩條渠道促成的。外銷畫的大量存世品及其研究表明西畫傳入中國存在著第三條重要途徑:中西貿易活動。我們也注意到,傳教士畫家對西畫的傳播主要局限在宮廷之內,中國畫家出洋學畫也僅限于知識分子,中西貿易中的外銷畫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則完成了西畫在中國民間大范圍傳播的使命。
相關鏈接:
2001年9月,廣州博物館舉辦了以“外銷畫”為專題的展覽,并出版《西方人眼里的中國情調》一書,開始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和藝術愛好者對外銷畫的興趣;2003年9月,廣州藝術博物院又舉辦“阿伯特博物院院藏廣州外銷畫”展覽,同時出版《羊城風物》一書,引起了更多人對外銷畫的歷史與價值的關注。
明清時期油畫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 清代是中國油畫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在歐洲傳教士將油畫傳入中國后,在中國本地形成了以清代宮廷油畫和廣州外銷畫為主的兩大油畫類別。 油畫在中國的出現(xiàn)最早始自明代,從公元十六世紀起,歐洲不斷派遣人員到中國傳教,為了這一目的,歐洲的傳教士們攜帶了一些宗教宣傳物,包括天主像、圣母像等油畫畫像。他們在傳教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把西方的油畫傳入了中國,對西方油畫在中國的傳播具有建功立業(yè)的意義。其中,意大利的羅明堅將西方油畫帶入了中國內地,同樣來自意大利的利瑪竇在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巧妙地將西方天主教油畫及其銅版畫復制品分送給中國皇帝和上層官員,起到了西方油畫轉承的影響效應。喬瓦尼在澳門進行了油畫創(chuàng)作活動,并培養(yǎng)了自己的油畫弟子,他的弟子們深入中國內地進行的藝術活動對明代油畫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這批傳教士在中國南方的通商口岸建立了最早的油畫傳播機構,造就了中國最早的油畫家,贏得了中國皇室和民間對西畫的藝術贊助和傳播。這一時期成為了西方油畫傳入中國的初期階段,此時的油畫創(chuàng)作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至清代,中國油畫的發(fā)展呈現(xiàn)南北方雙峙的態(tài)勢。在北方,清代宮廷成為北方油畫的重鎮(zhèn)。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在位期間,擅長繪畫的歐洲傳教士進入宮廷供職,將歐洲的油畫技藝帶入宮廷,由歐籍官員或中國內廷畫師進行創(chuàng)作。當時供奉內廷的傳教士有馬國賢、郎世寧、王致誠、潘廷章等,他們除自己進行油畫創(chuàng)作外,也影響了一批中國宮廷畫師的油畫創(chuàng)作。從目前存留的實物和文字資料中顯示,清代宮廷創(chuàng)作的油畫題材一般以帝后、官員等的肖像和宮殿的室內裝飾作品為主,極少有用來創(chuàng)作主題性的繪畫作品。由于當時的保存條件較差,宮廷中沒有專門的油畫修復人員,皇室對這些作品的收藏也并不十分重視,因而,清宮油畫作品的存世量十分有限。 在南方,從清朝乾隆年代起,廣州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西方人進入中國的必經之路。在這一地區(qū),歐洲傳教士的繪畫技藝和油畫作品通過傳教和貿易兩種方式在中國民間廣泛傳播開來,中國當?shù)氐拿耖g畫師開始仿效這些歐洲畫家,最早從事了西畫的創(chuàng)作和銷售,其繪畫主題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和自然風物的方方面面,涉及民間風俗、風景、人物肖像等,畫種主要有油畫、紙本水彩畫、通草紙水彩畫、反繪玻璃畫等。他們的作品極富特色,受到了當時國外來華人士的歡迎。于是這些作品也通過來華作貿易的歐洲人,向外傳播出去。因此,與宮廷西洋畫相比,清代廣州外銷畫是根據(jù)民間的商業(yè)要求而發(fā)展,向外傳播到香港、上海以及國外等地,其影響遠比宮廷西洋畫要深遠。 清代油畫市場分析 由于清代宮廷油畫和廣州外銷油畫的創(chuàng)作地點和繪畫功能不同,其流傳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這些油畫作品在流傳的幾百年間,保存情況多不完好,有的甚至經過劫難,流散海外,現(xiàn)存作品已是十分罕見了。 清代宮廷油畫由于其繪畫的功能性和政治的需要,在當時主要存于宮廷畫院之內,在國內的流傳較為有序。但由于清代皇室對這些作品的收藏并不十分重視,甚至被評論為“雖工亦匠,不入畫品”,加之保存條件較差,宮廷中也沒有專門的油畫修復人員。因而,清代宮廷油畫在其畫完后的數(shù)百年間,保存情況并不良好,現(xiàn)存至今的已是鳳毛麟角十分罕見了。目前可見的清代宮廷油畫大都收藏在博物館中,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為中國最早油畫作品的《桐蔭仕女圖》、傳教士所作《孝賢皇后像》、《乾隆皇帝射箭圖》等等。而清代廣州的外銷油畫,在當時就已經通過大量的中西貿易流傳到了西方國家。而其在西方國家一出現(xiàn),立即艷驚當世,風靡一時,受到歐洲公私收藏家的競相收藏,如英國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就收藏了清代的廣州外銷畫幾十余幅。而在國內,這些油畫卻鮮為人知,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市場價值來說都遠遠沒有得到重視,多為民間所收藏,保存狀況也多不完好。但相對于清代宮廷油畫而言,如今在市場中可見的作品數(shù)量也相對較多。 清代油畫在其流傳的過程中,除了藏于宮廷之外,民間藏有的宮廷繪畫十分少見,而在市場中流通的清代宮廷油畫則幾近絕跡。而外銷油畫主要是應來華洋人的需要而繪制,因此成為了對外貿易的商品之一,19世紀30至60年代是廣州外銷畫的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外銷油畫通過廣州及通商口岸的畫店銷售到香港以及國外等地。與此同時,由于外銷油畫帶有中國畫的繪畫特點,在國內市場中也很受歡迎。因而,在國內和國外市場中流通的清代油畫大都是外銷油畫作品,以及為數(shù)極少的清代宮廷油畫。 20世紀90年代,從拍賣在中國藝術市場出現(xiàn)以來,清代油畫并沒有受到市場和收藏家的重視。早在1996年,一幅清代《水滸人物玻璃油畫》就在北京翰海秋季拍賣中亮相,當時的成交價為17.6萬元,這在藝術市場剛剛開啟的當時也算價格頗高。但在此后的幾年中,清代油畫的成交狀況也并不理想,不但在拍賣市場中連續(xù)幾年少有此類作品的出現(xiàn),而且上拍的作品成交價也僅僅停留在幾萬元的價格范圍之內。2003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春天,但清代油畫市場卻沒有隨之高起。廣州嘉德夏季拍賣會推出的《官員像》是迄今為止國內發(fā)現(xiàn)的保存最好、藝術價值最高的清代油畫作品,拍賣行對這件作品的期望值頗高,當時的估價為150-200萬元,但這件博物館級的作品卻遭遇流標。 直到2005年,隨著中國油畫在藝術市場中的整體高起,收藏界才對清代油畫有所關注,其作品價格得到了整體提升,作品的成交量也呈現(xiàn)了增長趨勢。紐約蘇富比成交的一件清代《歐式服裝婦女肖像(PORTRAIT OF A MAIDEN IN EUROPEAN DRESS)》的價格有了質的突破,這件估價僅為100-150美元的作品,最終卻以40.8萬美元的高價成交,約合人民幣337萬元,這是清代油畫首次在國際市場上得到相當?shù)目隙ākS之,國內的中誠信拍賣行推出了兩件清宮油畫《文官像》和《武官像》均以44萬元的價格成交。在2006年的春季拍賣中,北京翰海推出的清代《廣州商館早期風貌》成交價為14.3萬元,上海嘉泰“西洋美術--中國早期油畫”專場推出的通草水彩畫《產茶圖》成交價為1.76萬元。整體來看,市場中價格較高的清代油畫主要以宮廷油畫為主,而外銷油畫的價格較低,多處于幾萬元至十幾萬元的價格區(qū)間。 近幾年,雖然清代油畫價格隨著市場的升溫而有所抬升,但在藝術市場中并沒有形成一個單獨的市場門類,其成交價格也沒有隨著藝術市場的火熱而高企。在當代油畫作品火熱的藝術市場中,作為中國油畫“始祖”的清代油畫市場并沒有隨之火爆,流拍的作品沒有因此而減少,成交的作品價格也沒有得到大幅的升漲。究其原因,學術界研究清代油畫的資料少之又少,其宣傳和研究的程度都不夠,因此收藏界對這部分作品的認識度普遍不高,關注度也遠遠不如當代油畫。 藝術價值和市場發(fā)展趨勢 清代油畫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有著自己特殊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只有在了解清代油畫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基礎上,才能對其市場價值作出客觀的分析和評價。 就清代油畫的藝術水平而言,放在當時歐洲繪畫總體水平的背景來看,以郎世寧為代表的清代傳教士并不能代表當時歐洲繪畫的最高水平,而其他傳教士畫家和其中國弟子的繪畫技藝就更加等而下之了,所以當時無論是宮廷油畫還是廣州外銷油畫,其藝術水平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就用途而言,清代宮廷內的油畫大都用作人物肖像和裝飾宮殿,極少用以主題性繪畫創(chuàng)作,即便是油畫肖像也是作為繪制大幅的帝后朝服像收集素材用的,而不是作為繪畫創(chuàng)作來對待的。廣州外銷畫的民間畫師們,更是將油畫作為對外貿易和交易的對象,具有較為濃重的商業(y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油畫在清代的創(chuàng)作融合了西方油畫和中國本土繪畫的藝術特點,形成了一種獨有的藝術風格,具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 在歷史價值方面,無論是記錄帝后生活的宮廷油畫還是反映自然和豐富社會生活的外銷油畫,都反映出了當時清代的歷史狀況,具有一定的歷史參考價值。另一方面,清代油畫無疑是中國油畫的萌芽時期,是當代中國美術的基礎,具有劃時代的歷史價值。 融中國傳統(tǒng)技法和西方油畫風格為一體的清代油畫作品,是能代表我國繪畫風格發(fā)展和轉變的劃時代作品,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加上其存世量十分稀少,反映在市場中的價格也應當較為高企,但從清代油畫在國內的市場狀況來看,其成交價遠遠沒達到其應有的市場價格,而在西方這類劃時代的藝術作品如印象派的作品等都在市場中很受追捧,價格頗高。擁有高度藝術價值的清代西畫,其市場價值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應當受到相當?shù)目隙ā?/P>
|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