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在线观看a级片,亚洲人成网站色www,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

登錄站點

用戶名

密碼

[藝論·研究] 廣州十三行(外銷畫) 風云錄 (2)

4 已有 13001 次閱讀   2012-12-30 15:47   標簽廣州十三行  Documents  normal  風云錄 
 
   廣州十三行—羅建輝 作品(1796年廣州)
 
   歷史—  隨著 世界變遷,一代一代人傳說、記載、遺失,后人不斷淡忘。百年歸壽后,許多歷史又漸漸地帶進了墳墓。留下來的又一把火燒得干干凈凈(如土改、文革時期)……。
   廣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 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 建有“楚庭”, 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tǒng)一嶺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 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 孫權為便于統(tǒng)治, 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 “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 才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廣州又稱“羊城”。相傳周朝時, 南海飄來五朵彩色祥云, 五仙人騎著五只羊, 各攜帶一串谷穗降臨此處, 贈谷穗給居民, 祝福此地五谷豐登、永無饑荒, 留下五羊化為石頭。今越秀公園建有以此傳說為題材的“五羊石像”。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 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 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

    關于廣州十三行起始的年代問題,沒有詳細記載的史料。過去的學者曾對這一問題進行考察,歸納起來,約有以下三種意見:

  第一種亦是最早提出的意見,就是把康熙五十九年(1720)廣州洋貨商人組織公行的一年,認為是廣東十三行起始建立的年代。英國摩斯、美國亨德等西方學者主張這一說。后來梁嘉彬著《廣東十三行考》已指出此說的謬誤,認為“是年無非為十三行商始有共同組織(公行)之一年而已”。

  第二種意見認為廣東十三行出現(xiàn)在公行成立之年以后,如日本學者稻葉巖古郎以為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后,十三行逐漸變成了公行的代名詞。這一說顯然也是站不住腳的。

  第三種意見認為廣東洋貨行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這是《廣東十三行考》的主張:“粵海設關之年(康熙二十四年)可確定已有十三行”。吳晗在介紹《廣東十三行考》所寫的書評中,基本上同意梁氏的說法。不過,他根據(jù)昭漣《嘯亭雜錄》記吳興祚的事:“奏通商舶,立十三行”。認為這是吳興祚始任兩廣總督到粵海設關之年任內時期的事,因而斷定說:“則十三行之立,當為康熙二一至二四年(1682—1685)四年間

    于廣州的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yè)商行。又稱洋貨行、洋行、外洋行、洋貨十三行?滴醯鄱哪(1685)開放海禁后,清廷分別在廣東、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浐jP設立通商的當年,廣州商人經營華洋貿易二者不分,從廣州十三行的形成至逐步消亡的二百多年間,

   特別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后,清政府關閉了沿海江、浙、閩三關,僅保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廣州“十三行”便成為當時唯一合法的進出口“貿易特區(qū)”。直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訂立,統(tǒng)攬中國外貿特權80多年的廣州“十三行”被廢止。

   中國外銷畫,通常具備兩個要素:
一、由中國畫師繪制而專供輸出國外市場,通常是銷往歐洲,后也及于美國等地。
二、在繪制時不同程度地采用西洋繪畫的技法,包括透視法、色彩暈染、形式和材料。顯然,這種外銷畫既有別于傳統(tǒng)的中國畫,一般說來又不同于地道的西洋畫,盡管其中有些畫已經洋味十足。是中外畫家各有千秋,互相取長補短,共同結晶。 現(xiàn)代人眼里,一提油畫,自然而然認為西洋畫家特有技藝,要習其技法,須留洋也!其實十三行解體后,畫師一部份去香港、上海發(fā)展謀生外,部份流落民間謀生,在興寧、梅州客家地方等,正興建大量圍龍屋,須求大量美術工和雕刻工藝家。每建一座圍龍屋要花很長時間。至現(xiàn)在仍不少保留相當完整,工藝水準之高令人驚嘆不已!改革開放年代,香港回內地東莞、廣州、惠州、深圳加工油畫出口外銷,都有不少民間藝術家,水準之高,深藏不露,國家也不聞不問。只靠加工油畫出口外銷來糊口度日,反而大部份拿著國家高工資所謂名畫家其水準相差懸殊,只靠“所謂藝術”來面對民眾支撐門面,所有比賽畫展,非全國、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拒之門外,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連小孩都明白道理。油水不流外人田。我去看過不少名家油畫展和拍賣會其藝術水平實在不敢恭維,仍停留在教堂水平線上。難怪拍賣行楊老師跟我講,拍賣油畫會虧本生意,但又不能不搞,不是名家畫再好也無人問津,都是沖著名人而已。
    不少油畫家到后來都改行畫國畫才有前途,但領略水墨國畫技法后,漸漸溶入油畫透視法、色彩暈染。混合傳統(tǒng)畫法,取之精華,反而變成真正杰出國畫大師。
 

    外銷畫的興起

    早在外銷畫興起以前的一二百年,西方的繪畫作品已經傳入中國。目前可知的最早的例子是明萬歷九年(1581年)和萬歷十一年(1583年),由意大利的傳教士羅明堅和利瑪竇先后帶到中國的天主像和圣母像。利瑪竇之后,很多西方傳教士都攜帶西畫來華,并且其中一些人更因為熟練掌握西畫技法而進入中國宮廷,成為御用畫家。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意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他在康熙末年來到中國,侍奉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君主,特別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供職于宮廷的傳教士畫家的西畫技法直接影響了宮廷內的中國畫家,焦秉貞、冷枚、丁觀鵬等人的作品中已經出現(xiàn)了西方的透視法和細微的明暗對比。同時,傳教士畫家自己的繪畫作品也不再是純粹的西方風格,他們有意識地削弱了西畫的明暗對比、高光對比和焦點透視等技法,摻入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觀念,以細致的渲染避免筆觸的暴露,用皴擦取代陰影的涂染,呈現(xiàn)出中西結合的特點。

    然而,中國宮廷聘用的西洋畫師作畫不過是為了給皇家氣派增添一點新奇色彩,西畫的發(fā)展完全被約束在宮廷之內,無法自由向外傳播。與宮廷西洋畫相比,清代廣州外銷畫則是根據(jù)民間的商業(yè)要求而發(fā)展,向外傳播(從廣州傳到香港、上海等地),其影響遠比宮廷西洋畫要深遠。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開始,廣州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西方人進入中國的必經之路。每年都有大量西方商船停泊在廣州附近的黃浦港,廣州形成了以十三行商館為中心的西方人集中地和貿易區(qū)。在十三行地區(qū)出現(xiàn)了專門模仿西方繪畫技法、風格,繪制外銷畫的職業(yè)畫家。西方畫家模訪中國畫、線描、淡墨相互溶洽。他們的創(chuàng)作涉及西方各種繪畫形式,如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玻璃畫等。由于他們的作品極富特色,受到了外國來華人士的歡迎。

    外銷畫的發(fā)展:畫家和畫室

    既然外銷畫有別于傳統(tǒng)的中國繪畫,那么中國的外銷畫家是通過什么途徑學習西洋繪畫的呢?第一種途徑是出洋留學。最有名的例子是史貝霖(Spolilum)。他是廣州早期外銷畫家中最為出色的。其生卒年不詳,大致活動于1775年至1810年間。有學者認為,史貝霖即是活動于清乾隆、嘉慶年間的油畫家關作霖,在廣東地方志《南?h志》中有關于關作霖的記載。另一種觀點指出:記載中提到關作霖在嘉慶中期(1810年前后)的廣州設立了自己的畫室,而史貝霖最晚的作品則出現(xiàn)在1805年至1806年間。如此說來,史貝霖和關作霖的身份是無法重疊的。拋開對史貝霖和關作霖身份的考證,我們來看兩幅題名為史貝霖的作品。

    《喬治.華盛頓》是史貝霖根據(jù)美國畫家約翰?特魯布爾所繪油畫的彩色銅版畫復制而成的。無論是細節(jié)、比例、透視,還是整體的色彩效果都十分逼真,可見中國外銷畫家掌握西洋繪畫技法的純熟程度。除了復制西洋油畫作品外,史貝霖也自己創(chuàng)作寫生!稄V州法庭內景》描繪了中國地方官員在廣州開庭審訊英國“海王星號”水手的場景,事件的背景是:英國“海王星號”商船的水手酗酒打死一名中國人,中國官方對其控罪審訊。法庭設在十三行的商館中,畫家采用強烈的光影對比,造成舞臺般的戲劇效果。畫面中出現(xiàn)了幾百人,烘托出審訊場面的莊重威嚴。

    跟隨來華的西方畫家學畫,這是第二種途徑,也是外銷畫家學習西洋繪畫的主要途徑。從18世紀中后期到19世紀中葉,許多職業(yè)或業(yè)余的西方畫家曾到過中國沿海和廣州口岸,在中國居留期間,他們創(chuàng)作了不少中國風景和人物的寫生作品,不少作品后來直接成為外銷畫家臨摹的對象。

    對廣州外銷畫影響最大的外國畫家是英國的喬治.錢納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他也是19世紀在中國華南沿海居留時間最長的西方畫家。錢納利出生于英國倫敦,生活于英國美術的黃金時代,他17歲起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學習,深受以英國畫家托馬斯.勞倫斯爵士(Thomas Lawrence,1769―1830)和威廉.畢奇(William Beechey,1753―1839)爵士等為代表的“華麗風格”(Grand Style)的影響。錢納利很早就顯露出非凡的才華,從18歲開始就有作品在皇家畫院展出。1802年,由于家庭問題,錢納利離開英國,來到印度,又因債務問題而離開印度,來到澳門,從此在華南地區(qū)生活了20多年,直至去世。錢納利在澳門開設了畫室,為歐洲人和當?shù)刂袊@貴繪制肖像,并經常往來于澳門、廣州、香港之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速寫、素描、油畫、水彩作品。

    林呱(Lamqua)(注釋:有三個林呱存在。老林呱的風格是跟隨斯?jié)娨缆〉男鹿诺渲髁x藝術風格,作品顯得冷靜而精細。有研究者認為他有可能是記載中的關作霖,或與關作霖是父子關系。另一位林呱中文名字是關喬昌,他較老林呱更為有名,通常提到的“林呱”都是指他,他是19世紀中期廣州最重要的外銷畫家,早年曾跟隨錢納利學畫,后開辦自己的畫室。最后一位林呱的中文名字為關世聰(Guan Shicun音譯),國外研究者認為他是與關喬昌兩個時代的人。)被認為是錢納利最得意的中國學生,也是現(xiàn)今留下生平記錄最完整的中國外銷畫家。林呱早年從本地畫家那里學到了寫實油畫技巧,在錢納利來到中國后,他成為了錢納利的學生和助手。他很快熟練掌握了錢納利的英國風格,并敏銳而極具“商業(yè)眼光”地追隨了錢納利在廣州和澳門等地確立的新的藝術口味。他稱自己是“熟練的肖像畫家”,并標榜自己的英國風格,在畫室的門牌上寫著“林呱,英國和中國的畫家”。

    林呱在30歲和52歲的時候,分別為自己畫了兩幅《自畫像》。有趣的是:這兩幅自畫像選擇了相同的角度、相同的姿勢,只是畫中人的年齡不同。從這兩幅《自畫像》上,我們可以看到林呱對油畫繪畫技法的掌握是多么游刃有余。他采用古典主義畫法,背景是濃重的黑色調,前景中端坐的人物被一側打來的光源照亮。面部和手都是重點細致刻畫的對象,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在林呱存世的大量作品中,還有很多行商肖像和海景、風景畫。行商是清代廣州地區(qū)特殊的商人群體,相當于國內販運商與外國商人之間的代理商。他們具有官商的性質,服從清政府的廣州海關監(jiān)督。在廣州作為中國唯一沿海開放港口的歲月里,十三行的行商享受著優(yōu)越、富足的生活,他們以壟斷的形式獲取大量的商業(yè)利益。經濟的富足,與洋人的貿易往來,也使他們最早接觸、接受了相對傳統(tǒng)中國畫更為“存真”的西方繪畫!段檫上瘛肥怯闪诌赏瓿傻男猩涛楸b的畫像,這個下巴尖尖、雙頰深凹的人曾是廣州十三行的首富。畫面的構圖和背景的安排上都顯示出來自錢納利英國學院派風格的影響。

    并不是所有的外銷畫家都有林呱那樣的好運氣,可以直接跟隨錢納利那樣的外國畫家學習,英國美術史家蘇立文先生曾對外銷畫做過這樣的比喻:“像砂子那樣掉入下層專職畫家和工匠畫家的手里”,可見大多數(shù)人從事外銷畫制作的人是社會底層的人,是外銷畫室中的學徒和助手,他們在工作中通過傳統(tǒng)的手工藝作坊的授業(yè)方式學習西洋繪畫技法。因此,外銷畫家之間的傳授成為外銷畫家學習西洋繪畫的第三種途徑。

    相對于史貝霖、錢納利、林呱的作品,大量無名的外銷畫工的作品算不上價值很高的藝術品。因為,首先他們大多只受過傳統(tǒng)中國畫訓練,掌握的西洋畫技法只是一些最簡單的“皮毛”。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很自然地會加入自己掌握的中國畫技法。加上是大規(guī)模作坊流水作業(yè),對數(shù)量的要求必然導致質量的降低。作為廉價的旅游紀念品或貿易品,對藝術苛求不高的一般外國游客可以接受這種帶有異國情調的“中國式”表現(xiàn)手法。其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外銷畫的銷售也明顯受到影響,不再有那么多外國主顧,外銷畫家只得把市場部分轉移到國內!爸袊斤L格”的作品也更容易被國人所接受。

    19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是廣州外銷畫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杰出的中國早期外銷畫家。他們留下了一些有相當水平的畫作,而他們原本的真實姓名卻不為人知,我們所知道的只是他們在創(chuàng)作外銷畫時所使用的英文名字,如:新呱、林呱、庭呱、煜呱等!斑伞笔钱敃r的外商,特別是十三行內的洋人稱呼中國外銷畫家的習慣,主要是為了方便他們的記憶及稱呼,而這個“呱”,后來也逐步發(fā)展為畫店、作坊的名稱。

    由于外銷畫主要是應來華洋人的需要而繪制的藝術商品畫,其畫店、作坊都設置在離洋人近的地方。當時,清朝政府對在廣州口岸西方人的活動和居住都有相關的規(guī)定,其活動范圍也受到嚴格的限制,比如說在廣州貿易期間只能在廣州城外珠江沿岸的十三行活動,于是,為了迎合市場,外銷畫家們紛紛把自己的畫室、作坊開在十三行地區(qū)的商業(yè)街上。根據(jù)美國商人的記載,同呱(Tonqua)、小同呱(Tonqua Jr.)、富呱(Foiequa)的畫店開在十三行的舊中國街上,而發(fā)呱(Fatqua)和林呱(Lamqua)的作坊則位于新中國街,F(xiàn)存的一套林呱畫室制作的水彩畫冊上標有“林呱繪制,廣州中國街”的字樣。

    現(xiàn)存的題為《庭呱畫室》的作品,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時外銷畫家庭呱畫室內的場景。畫面的視角從二樓的窗戶向畫室內望去,窗戶兩邊掛著“一簾花影云拖地,半夜書聲月在天”的對聯(lián),3名畫工在靠窗的桌子上各自作畫。畫室的墻上密密麻麻地掛滿了作品,包括中國風景、行商肖像和仕女畫。

    外銷畫的發(fā)展:形式和內容

    從現(xiàn)存的外銷畫實物來看,18世紀早期廣州口岸的外銷畫主要為紙本繪畫和彩色木版畫。紙本繪畫被西方人稱作“懸掛紙畫”(Painted Paper-Hangings),形式與中國傳統(tǒng)立軸不同,既不經裝裱,也不加邊框、軸頭。這種低廉的產品只要卷起來就可裝箱出口。這些紙畫的內容多是表現(xiàn)中國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以及日常生活。彩色木版畫由木版印刻,有的套色,有的在黑白版上填色。這一時期的歐洲曾掀起了狂熱的對“中國趣味”的喜愛,《十竹齋箋譜》、《芥子園畫傳》等大量木版書籍插圖也由傳教士帶往歐洲。而此時產生的外銷商品(包括外銷畫和外銷瓷等),其西洋風格并不明顯。

    所謂的“懸掛紙畫”既薄又軟,且沒有邊框,西方人買回家通常直接貼在墻上。從內容看,這些紙畫多是表現(xiàn)中國的風土人情、日常生活,特別是富裕家庭快樂閑適的生活。另外,表現(xiàn)農民和城市手工業(yè)者的生產活動的作品也比較常見,如耕織、采茶、養(yǎng)蠶,及家具、瓷器生產。1999年出版的黃時鑒、沙進(美)主編的《十九世紀中國市井風情――三百六十行》一書,收錄了美國馬塞諸塞州賽倫市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里發(fā)現(xiàn)的一套19世紀30年代外銷畫家庭呱所繪的中國外銷畫360幅,描繪的正是廣州市井民眾生活的“三百六十行”,這些具有典型中國特點而且價格低廉的旅游紀念品,受到外國游客的喜愛。

    另一種廣東出口的外銷畫是畫在玻璃上的,一般鑲有歐洲風格的雕花金色鏡框,中國人稱之為玻璃畫或鏡子畫。玻璃畫最早見于15世紀意大利圣像畫,由于畫在玻璃的背面,也被稱為“背畫”(Back Painting)。因為玻璃表面光滑,不易著色,技巧很難掌握,在18世紀的歐洲已經不再流行。而18世紀的中國畫家、畫工是如何掌握這一技巧,至今仍是不解之謎。(其實很簡單,我一七八歲看過玻璃畫,就領會其中奧秘。和刻章一樣原理,水彩和油漆、油畫昆合繪畫而成,下節(jié)和廣彩瓷畫一起介紹)。

  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院(英國皇家博物院)藏有一張表現(xiàn)正在繪制玻璃畫的畫工的水彩畫,真實地再現(xiàn)了玻璃畫的制作情景。令人好奇的是:畫工手中使用的是中國的毛筆,其握筆姿勢也是中國式的。靜物花卉、貴族悠閑的家庭生活、著清朝服裝的中國仕女肖像,都是玻璃畫通常表現(xiàn)的題材。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中國仕女肖像畫,為了迎合西方人的審美習慣,表現(xiàn)上融合了西洋畫法,產生的效果與20世紀初上海流行的月份牌畫風格驚人的相似。佚名創(chuàng)作的玻璃畫《貴婦肖像》由瑞士的賴色夫婦收藏,畫中的中國貴婦單眼皮、柳葉眉、櫻桃小嘴、窄溜肩,配上華貴的發(fā)飾和服裝,流露出濃厚的東方情調。畫法上,畫家著重對臉部、手部進行描繪,軀干和衣褶則相對放松,整體色調既有變化又不失統(tǒng)一。

    到了19世紀,懸掛紙畫以其低廉的價格仍占有一定的市場,而制作復雜的玻璃畫則逐步被油畫所取代。前面提到的史貝霖、林呱、庭呱等外銷畫家,都是以油畫見長。而且油畫在18世紀以后,也成為歐美畫壇的主流,出售油畫作品,更容易迎合西方買家的口味。

    外銷畫的衰落

    19世紀40年代攝影術進入中國,在廣州,照相業(yè)開始逐步取代外銷畫家的某些工作。同時,鴉片戰(zhàn)爭之后,香港及東南五口通商,廣州不再是外國人進入中國的唯一港口,上海和香港的重要性逐漸超過了廣州,成為西方人新的聚集地。面對變化的顧客需求和中國沿海貿易的新格局,廣州外銷畫家的創(chuàng)作內容、方式以及畫室的設立也相應地發(fā)生了變化。一些外銷畫家開始在香港開設分店,或者干脆把畫店搬到了香港或上海。著名的外銷畫家林呱在1845年的9月就在香港的皇后大道3號開設了一家畫館。煜呱等畫家晚期作品的商標上,也不再僅僅出現(xiàn)廣州畫室的地址,而是添加上自己在香港畫店的地址。

    不僅工作的地點發(fā)生了變化,外銷畫室經營的內容也隨著市場的需求做了相應的調整。部分外銷畫家開始兼營攝影。在寫真、寫實方面,攝影有著繪畫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價格低廉、方便快捷。攝影術的引進,一方面無可避免地意味著廣州外銷畫時代的結束,另一方面,也可將其看作是外銷畫的延續(xù)。此后,廣州外銷畫的質量和產量都明顯下降,后期發(fā)展成為使用濃重的藍、紅、綠等顏色繪制的程式化裝飾圖案,僅僅可以作為價格低廉的旅游紀念品。

    還有一些外銷畫家在外銷畫市場低迷以后,開始使用新的石印技術,制作19世紀末日益流行的仕女月份牌畫和商標畫。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是香港的關氏家族。該家族中的關惠農是香港著名的月份牌畫家,有“月份牌皇”之稱,有記載顯示其曾祖父是著名外銷畫家關作霖。

    外銷畫在廣州繁盛了100余年,造就了廣東最早的一批西畫家。這些外銷畫家直接或間接地向西方畫家學習,受到17世紀荷蘭畫派、18世紀意大利繪畫和英國繪畫的影響,并能夠及時掌握歐洲畫壇及市場的動態(tài),迅速調整自己,努力追趕世界繪畫潮流,這在信息非常閉塞的當時是難能可貴的。作為中西通商貿易歷史過程中產生的美術活動,廣州外銷畫在中國西畫發(fā)展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長期以來,普遍的觀點認為,西畫傳入中國是由傳教士畫家、中國畫家出洋學畫兩條渠道促成的。外銷畫的大量存世品及其研究表明西畫傳入中國存在著第三條重要途徑:中西貿易活動。我們也注意到,傳教士畫家對西畫的傳播主要局限在宮廷之內,中國畫家出洋學畫也僅限于知識分子,中西貿易中的外銷畫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則完成了西畫在中國民間大范圍傳播的使命。

    相關鏈接:

    2001年9月,廣州博物館舉辦了以“外銷畫”為專題的展覽,并出版《西方人眼里的中國情調》一書,開始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和藝術愛好者對外銷畫的興趣;2003年9月,廣州藝術博物院又舉辦“阿伯特博物院院藏廣州外銷畫”展覽,同時出版《羊城風物》一書,引起了更多人對外銷畫的歷史與價值的關注。

早期外銷畫: 貴婦肖像 (油畫)
畫者:佚名
年代:清
收藏者:賴色夫婦(瑞士)
早期外銷畫: 清末廣東某女子畫像 (油畫)
畫者:佚名
年代:清

    明清時期油畫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

  清代是中國油畫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在歐洲傳教士將油畫傳入中國后,在中國本地形成了以清代宮廷油畫和廣州外銷畫為主的兩大油畫類別。

  油畫在中國的出現(xiàn)最早始自明代,從公元十六世紀起,歐洲不斷派遣人員到中國傳教,為了這一目的,歐洲的傳教士們攜帶了一些宗教宣傳物,包括天主像、圣母像等油畫畫像。他們在傳教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把西方的油畫傳入了中國,對西方油畫在中國的傳播具有建功立業(yè)的意義。其中,意大利的羅明堅將西方油畫帶入了中國內地,同樣來自意大利的利瑪竇在傳播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巧妙地將西方天主教油畫及其銅版畫復制品分送給中國皇帝和上層官員,起到了西方油畫轉承的影響效應。喬瓦尼在澳門進行了油畫創(chuàng)作活動,并培養(yǎng)了自己的油畫弟子,他的弟子們深入中國內地進行的藝術活動對明代油畫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這批傳教士在中國南方的通商口岸建立了最早的油畫傳播機構,造就了中國最早的油畫家,贏得了中國皇室和民間對西畫的藝術贊助和傳播。這一時期成為了西方油畫傳入中國的初期階段,此時的油畫創(chuàng)作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至清代,中國油畫的發(fā)展呈現(xiàn)南北方雙峙的態(tài)勢。在北方,清代宮廷成為北方油畫的重鎮(zhèn)。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在位期間,擅長繪畫的歐洲傳教士進入宮廷供職,將歐洲的油畫技藝帶入宮廷,由歐籍官員或中國內廷畫師進行創(chuàng)作。當時供奉內廷的傳教士有馬國賢、郎世寧、王致誠、潘廷章等,他們除自己進行油畫創(chuàng)作外,也影響了一批中國宮廷畫師的油畫創(chuàng)作。從目前存留的實物和文字資料中顯示,清代宮廷創(chuàng)作的油畫題材一般以帝后、官員等的肖像和宮殿的室內裝飾作品為主,極少有用來創(chuàng)作主題性的繪畫作品。由于當時的保存條件較差,宮廷中沒有專門的油畫修復人員,皇室對這些作品的收藏也并不十分重視,因而,清宮油畫作品的存世量十分有限。

  在南方,從清朝乾隆年代起,廣州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西方人進入中國的必經之路。在這一地區(qū),歐洲傳教士的繪畫技藝和油畫作品通過傳教和貿易兩種方式在中國民間廣泛傳播開來,中國當?shù)氐拿耖g畫師開始仿效這些歐洲畫家,最早從事了西畫的創(chuàng)作和銷售,其繪畫主題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社會生活和自然風物的方方面面,涉及民間風俗、風景、人物肖像等,畫種主要有油畫、紙本水彩畫、通草紙水彩畫、反繪玻璃畫等。他們的作品極富特色,受到了當時國外來華人士的歡迎。于是這些作品也通過來華作貿易的歐洲人,向外傳播出去。因此,與宮廷西洋畫相比,清代廣州外銷畫是根據(jù)民間的商業(yè)要求而發(fā)展,向外傳播到香港、上海以及國外等地,其影響遠比宮廷西洋畫要深遠。

  清代油畫市場分析

  由于清代宮廷油畫和廣州外銷油畫的創(chuàng)作地點和繪畫功能不同,其流傳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這些油畫作品在流傳的幾百年間,保存情況多不完好,有的甚至經過劫難,流散海外,現(xiàn)存作品已是十分罕見了。

  清代宮廷油畫由于其繪畫的功能性和政治的需要,在當時主要存于宮廷畫院之內,在國內的流傳較為有序。但由于清代皇室對這些作品的收藏并不十分重視,甚至被評論為“雖工亦匠,不入畫品”,加之保存條件較差,宮廷中也沒有專門的油畫修復人員。因而,清代宮廷油畫在其畫完后的數(shù)百年間,保存情況并不良好,現(xiàn)存至今的已是鳳毛麟角十分罕見了。目前可見的清代宮廷油畫大都收藏在博物館中,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為中國最早油畫作品的《桐蔭仕女圖》、傳教士所作《孝賢皇后像》、《乾隆皇帝射箭圖》等等。而清代廣州的外銷油畫,在當時就已經通過大量的中西貿易流傳到了西方國家。而其在西方國家一出現(xiàn),立即艷驚當世,風靡一時,受到歐洲公私收藏家的競相收藏,如英國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就收藏了清代的廣州外銷畫幾十余幅。而在國內,這些油畫卻鮮為人知,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市場價值來說都遠遠沒有得到重視,多為民間所收藏,保存狀況也多不完好。但相對于清代宮廷油畫而言,如今在市場中可見的作品數(shù)量也相對較多。

  清代油畫在其流傳的過程中,除了藏于宮廷之外,民間藏有的宮廷繪畫十分少見,而在市場中流通的清代宮廷油畫則幾近絕跡。而外銷油畫主要是應來華洋人的需要而繪制,因此成為了對外貿易的商品之一,19世紀30至60年代是廣州外銷畫的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外銷油畫通過廣州及通商口岸的畫店銷售到香港以及國外等地。與此同時,由于外銷油畫帶有中國畫的繪畫特點,在國內市場中也很受歡迎。因而,在國內和國外市場中流通的清代油畫大都是外銷油畫作品,以及為數(shù)極少的清代宮廷油畫。

  20世紀90年代,從拍賣在中國藝術市場出現(xiàn)以來,清代油畫并沒有受到市場和收藏家的重視。早在1996年,一幅清代《水滸人物玻璃油畫》就在北京翰海秋季拍賣中亮相,當時的成交價為17.6萬元,這在藝術市場剛剛開啟的當時也算價格頗高。但在此后的幾年中,清代油畫的成交狀況也并不理想,不但在拍賣市場中連續(xù)幾年少有此類作品的出現(xiàn),而且上拍的作品成交價也僅僅停留在幾萬元的價格范圍之內。2003年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春天,但清代油畫市場卻沒有隨之高起。廣州嘉德夏季拍賣會推出的《官員像》是迄今為止國內發(fā)現(xiàn)的保存最好、藝術價值最高的清代油畫作品,拍賣行對這件作品的期望值頗高,當時的估價為150-200萬元,但這件博物館級的作品卻遭遇流標。

  直到2005年,隨著中國油畫在藝術市場中的整體高起,收藏界才對清代油畫有所關注,其作品價格得到了整體提升,作品的成交量也呈現(xiàn)了增長趨勢。紐約蘇富比成交的一件清代《歐式服裝婦女肖像(PORTRAIT OF A MAIDEN IN EUROPEAN DRESS)》的價格有了質的突破,這件估價僅為100-150美元的作品,最終卻以40.8萬美元的高價成交,約合人民幣337萬元,這是清代油畫首次在國際市場上得到相當?shù)目隙ākS之,國內的中誠信拍賣行推出了兩件清宮油畫《文官像》和《武官像》均以44萬元的價格成交。在2006年的春季拍賣中,北京翰海推出的清代《廣州商館早期風貌》成交價為14.3萬元,上海嘉泰“西洋美術--中國早期油畫”專場推出的通草水彩畫《產茶圖》成交價為1.76萬元。整體來看,市場中價格較高的清代油畫主要以宮廷油畫為主,而外銷油畫的價格較低,多處于幾萬元至十幾萬元的價格區(qū)間。

  近幾年,雖然清代油畫價格隨著市場的升溫而有所抬升,但在藝術市場中并沒有形成一個單獨的市場門類,其成交價格也沒有隨著藝術市場的火熱而高企。在當代油畫作品火熱的藝術市場中,作為中國油畫“始祖”的清代油畫市場并沒有隨之火爆,流拍的作品沒有因此而減少,成交的作品價格也沒有得到大幅的升漲。究其原因,學術界研究清代油畫的資料少之又少,其宣傳和研究的程度都不夠,因此收藏界對這部分作品的認識度普遍不高,關注度也遠遠不如當代油畫。

  藝術價值和市場發(fā)展趨勢

  清代油畫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有著自己特殊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只有在了解清代油畫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基礎上,才能對其市場價值作出客觀的分析和評價。

  就清代油畫的藝術水平而言,放在當時歐洲繪畫總體水平的背景來看,以郎世寧為代表的清代傳教士并不能代表當時歐洲繪畫的最高水平,而其他傳教士畫家和其中國弟子的繪畫技藝就更加等而下之了,所以當時無論是宮廷油畫還是廣州外銷油畫,其藝術水平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就用途而言,清代宮廷內的油畫大都用作人物肖像和裝飾宮殿,極少用以主題性繪畫創(chuàng)作,即便是油畫肖像也是作為繪制大幅的帝后朝服像收集素材用的,而不是作為繪畫創(chuàng)作來對待的。廣州外銷畫的民間畫師們,更是將油畫作為對外貿易和交易的對象,具有較為濃重的商業(y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油畫在清代的創(chuàng)作融合了西方油畫和中國本土繪畫的藝術特點,形成了一種獨有的藝術風格,具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

  在歷史價值方面,無論是記錄帝后生活的宮廷油畫還是反映自然和豐富社會生活的外銷油畫,都反映出了當時清代的歷史狀況,具有一定的歷史參考價值。另一方面,清代油畫無疑是中國油畫的萌芽時期,是當代中國美術的基礎,具有劃時代的歷史價值。

  融中國傳統(tǒng)技法和西方油畫風格為一體的清代油畫作品,是能代表我國繪畫風格發(fā)展和轉變的劃時代作品,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加上其存世量十分稀少,反映在市場中的價格也應當較為高企,但從清代油畫在國內的市場狀況來看,其成交價遠遠沒達到其應有的市場價格,而在西方這類劃時代的藝術作品如印象派的作品等都在市場中很受追捧,價格頗高。擁有高度藝術價值的清代西畫,其市場價值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應當受到相當?shù)目隙ā?/P>

 

廣州收藏不過200件

此次展出的清代外銷畫共208幅,由英國著名的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英國皇家博物院)收藏和提供,題材主要分為“制茶”、“制瓷”、“制絲”、“各行各業(yè)”、“船舶”、“植物、鳥、昆蟲”六大部分。畫作以寫實為主,表現(xiàn)手法獨到,是十分珍貴的城市歷史繪畫。

  在18、19世紀的廣州城內,出現(xiàn)了不少迎合西方顧客趣味的外銷畫作品。此類繪畫在風格上受到來華旅行的歐洲畫家現(xiàn)實主義繪畫風格的影響,并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技法相結合,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嶄新的繪畫方式,在題材上廣泛地表現(xiàn)了華南乃至中國的社會風物。從這個意義上說,外銷畫堪稱清代中國的“手繪照片”。在歐洲的博物館中,外銷畫被視作收藏珍品。然而在國內的博物館中,外銷畫卻是收藏缺項,據(jù)說以前在廣州博物館有一件反映十三行風貌的玻璃畫。近期該館又接受了一些捐贈的外銷通草畫,館藏數(shù)量也不過200來件。據(jù)介紹,該院現(xiàn)藏的中國外銷畫約三四千張。

  這次畫展反映最多的,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開始,廣州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也是西方人進入中國的必經之路,每年都有大量西方商船停泊在廣州附近的黃浦港,廣州形成了以十三行商館為中心的西方人集中地和貿易區(qū),當時還沒有照相技術,為了滿足西方商人學者的需要,在十三行地區(qū)出現(xiàn)了專門模仿西方繪畫技法、風格,繪籹外銷畫的職業(yè)畫家,對中國的風土人情加以描繪而出售給這些西方人,擁有廣泛的市場。

啉呱的《男人像》 來自十八世紀以前的廣州十三行“外銷畫”,是由中國畫家采用西方繪畫技術和材料繪制而成,因其專供輸出海外,又被稱為“中國貿易畫”或“洋畫”。由于當時“外銷畫”專供輸出海外,而后又逐漸在本土消亡,現(xiàn)存的外銷畫在國內已成鮮見。這次由保利組織首次在國內開拍,不僅讓世人重新領略昔日輝煌一時的藝術風采,也為當今外銷畫的研究與收藏提供了機遇和便利。由廣州藝拍和保利拍賣行分別組織的兩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先后進行,揭開了2005羊城春拍的序幕。國內消失已久的“外銷畫”重現(xiàn)羊城,啉呱的《男人像》以6.82萬元成交。

早期外銷畫: 男人像 (紙本油畫)
畫者:關喬昌 英文名--啉呱(Lamqua)
年代:清
規(guī)格:61×46cm
估價:RMB 60,000-80,000
成交價:RMB 68,200
拍賣時間:2005-01-09
拍賣地點:廣州白天鵝賓館國際會議中心
拍賣會:2005廣州春季拍賣會
拍賣會專場:中國油畫、水彩、版畫
拍賣行:廣東保利拍賣行有限公司
啉呱事實上是關喬昌的英文名。其生于清代嘉慶六年,是英國畫家錢納利惟一的中國學生,他的畫風受到當時在英國形成中的新畫風影響,以奔放的筆意、明亮的色彩和鮮明的對比為主要特色。由于錢納利在英國本土的影響,使關喬昌的作品在海外也受到追捧。
早期外銷畫: 香港維多利亞港 (布上油彩)
類別:中國繪畫類
公司:上海嘉泰
拍賣日期:2006年12月3日上海結束
成交價格:¥90,200 [上海] 
估價:¥60,000至¥70,000
尺寸:36×57cm
2006秋拍上海嘉泰十九世紀
拍賣地點: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上海市南京西路1333號)
拍賣公司:上海嘉泰拍賣有限公司
拍 賣 會 :2006秋季大型藝術品拍賣會
拍賣專場: 西洋美術
澳門遠眺及海港上的荷蘭船只。此幅版畫刻有澳門的名稱,海面可見兩艘荷蘭商船,其一正鳴炮致敬。沿岸是南灣一帶景色,右邊的嘉思欄炮臺及左邊的西望洋山皆清晰可辨。1655--1657年間,荷蘭派遣使節(jié)及東印度公司成員到中國洽商,紐荷夫將所見事物記載下來,輯錄成書,于1665年出版。此圖是荷蘭文版的插圖。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63頁。
早期澳門全圖。這是一幅創(chuàng)作于1598的銅版畫。畫面描繪了澳門開埠旱期的面貌,畫面的人物及建筑都帶有濃郁的歐洲色彩。資料來源:《歷史繪畫》第52頁。
廣州地圖。這是1840年英國畫家布蘭斯通畫的廣州城及郊區(qū)圖。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笫143頁。
廣州城府圖。這是清朝初期外國人繪畫的廣州城府圖。圖中描繪了珠江及岸上的熱鬧場景,并對衙門、炮臺等重要建筑進行了數(shù)字標識。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6頁。
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1758年1月28日),兩廣總督李侍堯關于只許在廣東貿易已曉諭番商的奏折。資料來源:《清宮廣州十三行檔案精選》笫108頁。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1757年12月20日),乾隆皇帝關于洋船只許在廣東收泊不得再赴浙省貿易的上諭。此上渝的頒布,標志著“一口通商”歷史的開始。資料來源:《清宮廣州十三行檔案精選》笫107頁。
17世紀廣州珠江和十三行景色。資料來源:《清宮廣州十三行檔案精選》第36頁
廣州府輿圖(局部)。此圖繪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城內的地標式建筑清晰可見。資料來源:《廣州歷史地圖精粹》第5頁
粵海關外洋船牌.它是1745年粵海關頒發(fā)給瑞典王后號的航行中國的通行證.資料來源 偉大的中國探險,一個遠東貿易的故事. 第50頁
部票。這是康熙年間(1622—1722)廣東地方政府發(fā)給英國商船的部票,證明該船已經查驗,不許留難指勒。資料來源:《中國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遺址》笫71頁。
海關官員在丈量船貨。外國商船在黃埔灣泊后,粵海關便派員到船上丈量船貨,收納稅款,商船再駛到廣州商館區(qū)對出的珠江,進行交易。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44頁。
粵海關?滴醵哪辏1685),清政府宣布開海貿易,設粵、閩、浙、江四海關,標志著中國海關制度的開始。粵海關當時設在廣州域外的次固鎮(zhèn),地點在今天起義路與泰康路交界處。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10頁。
位于黃埔灣的粵海關辦事處。資料來源:《黃埔秘檔》(下)第7頁.
位于黃埔灣的粵海關辦事處。資料來源:《黃埔秘檔》(下)第7頁.
從集義行(荷蘭館)眺望廣州。這幅水粉畫描繪了從荷蘭商館的陽臺眺望河南地區(qū)及繁忙的珠江河道景色。畫中散發(fā)出一種不尋常的孤清感。有別于其他表現(xiàn)商館熙來攘往景象的畫作。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71頁
從商館區(qū)望廣州景色。這幅油畫是從廣州其中一個商館屋頂上眺望珠江景色,背后可見在南面的西炮臺。平臺上的圍欄里面有飼養(yǎng)的家畜,左邊的碼頭繪有挑夫小販等人物,河道上上擠滿了小艇,畫面既恬靜又熱鬧。資料來源:《珠江風貌 》第181頁
廣州商館側貌。這幅油畫從一斜視角度繪畫東面盡頭的商館區(qū),望過去可見美國、英國及荷蘭商館。此圖是中國畫家迎合西方市場而作。畫中描繪了在院子圍欄中圖養(yǎng)的山羊。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83頁。
廣州商館區(qū)風貌。這幅油畫是英國畫家丹尼爾1805年的作品,現(xiàn)藏于香港藝術館。丹尼爾曾畫了不少中國風景的油畫,這幅畫注重細部描繪,對小船的刻畫尤為細致。這類景物是丹尼厼鐘愛的題材之一。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61頁。
從河岸遠望廣州十三行景色。這幅油畫描繪了商館的一部分,由左至右分別為法國、美國、英國及荷蘭。商館于1822年發(fā)生大火,此為重建后的面貌,昔日廣場上的籬笆已不復見。資料來源:《歷史繪畫》第82頁。
廣州商館--大火初起。這幅油畫描繪1822年廣州商館大火初起的情景:天空上輪明月,商館后街的中國樓房上火焰初升,居民們有的提看燈籠,有的挑著水桶前來救火,航艇上的人都指向了火場。畫面漆黑,使人如置身布滿濃煙的火場中。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笫175頁。
廣州商館--大火蔓延。這幅油畫是描繪廣州商館1822年大火蔓延的情景:商行職員及水手前往滅火,但猛烈的火勢把他們逼回船上,無奈地看著烈火燃燒。資料來源:《珠江夙貌》笫177頁。
廣州商館--大火過后。這幅油畫是描繪廣州商館被大火燒毀后的情景。只見災后商行建筑只留下外壁,商館前已不見昔日的繁榮。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笫179頁。
廣州商館--大火熊熊。這幅油畫是描繪廣州商館大火的情景。1822年這場大火的的起因是商館被鄰街餅店失火所波及,焚燒兩天,洋行多被焚毀,損失慘重。圖中描繪濃煙滾滾,遮天蔽日,可見火災重慘烈。資料來源:《歷史繪畫》第81頁。
廣州商館區(qū)。這是幅玻璃畫,畫中的旗由左至右分別代表了丹麥、西班牙、美國、瑞典、英國及荷蘭等國家。丹麥行位于商館區(qū)的最左方,再往左行,就是中國人居住的地區(qū),兩邊以一高墻相隔。玻璃畫最早發(fā)源自意大利,十七世紀時由傳教士傳入中國。玻璃畫的繪畫方向與一般畫法相反,它是繪畫在玻璃鏡片的背面,先畫細致部分,然后再畫背景。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65頁。
廣州商館區(qū)一角。這幅油畫描繪了商館區(qū)內的情景:在商館二樓的走廊上,幾個外國人正倚欄張望,而廣場內兩位官員乘著轎子,在儀仗隊的護送下前往英國商館。商館門上飾有彩帶,有英國士兵和中國鑼鼓手肅立歡迎。在商館區(qū)內,有許多中國人圍觀。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笫169頁。
美國花園。這幅畫比較特別,它是用了鋼筆及水彩畫法。這幅圖描繪了1841年5月22日至23日大火后的美國花園。這個花園從前是一個開放的海濱廣場,但未經開發(fā)。左方是靖遠街,右方是新豆欄街。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笫191頁。
市舶司回府。這是一幅水彩畫,畫中描繪了市舶司到外國商船丈量貨物征收稅銀,發(fā)給蓋鑒后返回市舶司府衙的情景。據(jù)專家研究認為,此圖是長卷的一部分,全卷應是描繪珠江河道上由黃埔船塢到廣州商館的景色。大英博物館藏有一卷完整無缺的相類似畫作,全長26尺,繪于1760年。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57頁。
新廣州商館。這幅油畫把1841年火災后的商館區(qū)重建后的面貌描繪得十分細致。1856年另一次大火后,此景已不復見。在畫的左方,存艘側輪蒸汽輪船,它是美國在中國的商貿代理旗昌洋行的“河鳥”號。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97頁。
遠眺廣州城。這是一幅水彩及水粉畫,是罕見的廣州域鳥瞰全圖,許多著名的地標建筑都清晰可見,遠處的山峰便是白云山。這幅畫對顏料水份的控制尤其精到,吸收了不少西方風格技法,是一幅十分優(yōu)秀的早期中國外銷畫。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63頁。
波士頓傾茶事件。傾茶事件指的是1773年9月16日,在波士頓,一群白人打扮成印第安人,爬上三艘?吭诟劭诘挠,把船上的茶葉扔進大海。之后,類似的事件一件接一少件地發(fā)生。這幅圖是根據(jù)這個事件而畫的。畫面上,一群波士頓市民正逼著一個滿身粘滿羽毛的海關官員喝茶,遠處的船上,人們正把茶葉倒入海中。資料來源:《偉大的中國探險:一個遠東貿易的故事》第98頁。
廣州十三行瑞典館。1831年瑞典東印度公司解散,但瑞典在廣州的商行仍保留下來,瑞典商人由公商轉變?yōu)樗缴蹋渲凶钣忻氖驱埗魈,他不但善于經商,而且是研究澳門早期歷史的專家。資料來源:《中國廣州:中瑞海上貿易的門戶》第40頁。
龍思泰像。龍思泰是瑞典商人,瑞典東印度公司的大班,1798年首次到中國,長期留居澳門。進入中年后,潛心研究澳門歷史,著有《早期澳門史——在華葡萄牙居留地及羅馬天主教布道團簡史》一書,以報道公正、史料翔實著稱。資料來源:《中國廣州:中瑞海上貿易的門戶》第43頁。
十三行商館碼頭。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第111頁.
十三行商館前的貨運碼頭。資料來源:《黃埔秘檔》(上)第頁.
十三行商館前的集市。資料來源:《黃埔秘檔》(上)第31頁.
紫檀象牙廣州十三行圖插屏。這個挿屏為清乾隆年間的象牙作品,屏心為象牙雕刻的廣州十三行景色,屏框架為雕刻花紋圖案的紫檀木。資料來源:《中國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遺址》第68頁.
十三行四大富豪之一:盧觀垣與盧文錦父子。盧氏父子以經營茶葉外銷致富,是十三行著名的廣利行行主。盧觀垣為打開茶葉通往國外的通道,斥巨資與美國商人簽訂賣茶合同,獲得專賣權而盈利豐厚,被外國駐華商人尊稱為“茂官”。圖為盧文綿像。資料來源:《荔灣明珠》笫165頁。
十三行四大富豪之一:伍秉鑒、伍元華、伍崇耀三父子。伍秉鑒在嘉慶年間曾任十三行首席行商,以經營怡和行致富。伍氏家族曾擁有財富超過2600萬銀元,是當時世界級富豪。圖為伍秉鑒像。資料來源:《荔灣明珠》第166頁。
十三行四大富豪之一:葉上林。葉上林是十三行義成行行主,他與外國商人交誼深厚,在外貿活動中占盡優(yōu)勢,以作洋行賣辦致富,外國商人尊稱他為“仁官”。資料來源:《荔灣明珠》笫166頁。
茶屋。這是幅通草水彩畫,畫上分別畫了炒茶、挑揀茶、篩茶、包裝茶葉、品茶等,讓人對茶葉貿易有個初步的了解。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第145頁。
瓷器岀爐。工人正從窯里把燒好的瓷器搬出來,作下一步的處理。在十三行對外貿易中,瓷器貿易占了重要比例。由于瓷器較重,船員裝載貨物時,通常把它放在艙底,以起穩(wěn)定作用。資料來源;《偉大的中國探險:一個遠東貿易的故事》笫74頁。
從河南眺望十三行商館。這幅水粉畫前方是河南倉庫區(qū),挑夫正把一箱箱的茶葉運往舢板上,對岸是廣州城的河堤,基督教堂清晰可見,它在1856年的大火中被燒毀。教堂前方泊碇了一艘汽輪船,是從美國波士頓來華的“火花”號。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笫195頁。
河南貨倉區(qū)。這幅油畫所畫的建筑群就是河南倉庫區(qū)。1856年商館區(qū)大火后,商館的貨倉便移到這里,直至1859年外國人租借沙面為止。河中的汽輪船“威廉梅茨”號是美國旗昌洋行的貨船。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99頁。
潘有度像
商人府第。全幅銅版畫描繪的是廣州商人的豪華府笫。它究竟是那個商人的府笫已不可考。在當時,外國商人如能到中國商人的園林府第中參觀,被認為是莫大的榮幸。資料來源:《大清帝國城市印象》第225頁。
十三行絲綢商人義盛像。十三行商人請本地的畫家為其作像,并贈送給外國商人作為紀念,這在當時是一種風尚。這幅義盛像就是其中之一,現(xiàn)存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笫35頁。
十三行四大富豪之一:潘振承、潘有度、潘正煒祖孫三代。潘振承、潘有度曾出任十三行總商,一家三代均被歐美駐華商人尊稱“潘啟官”。潘家為國為民出錢出力,有“殷家紓難”之譽。圖為潘振承像。資料來源:《荔灣明珠》第165頁。
水果酒碗(廣彩瓷)。在1760年至1800年期間,繪有廣州商館景貌的水果混合酒碗十分流行,外國人稱之為”行碗“。碗上的圖案飛彩流金,雖然把商館的景象美化了,但無疑也把商埠百態(tài)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出來。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笫149頁。
絲綢小作坊。這是一幅著花版畫,畫的是一間旁水而筑的絲綢小作坊。作坊內,工人有的在染絲,有的在絞絲,十分忙碌。在涼棚上,涼曬著已染好的絲。 資料來源:《荔灣明珠》第160頁。
湯盤(廣彩瓷)。此湯盤沿邊用墨彩繪了兩幅相同的珠江下游景色,中央紋飾為科都李氏家族的盾徽,他們是居于斯塔福德郡的阿斯持尼。這套餐具是專為這個家族燒制的。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47頁。
行商府第。這幅銅版畫描繪的是一個行商的府第,亭臺樓閣,古樹小船,完全按照江南水鄉(xiāng)的風格建造。畫中雖然無注明這是誰家的園林,但按《蜃樓志》所描述,應是行商蘇萬魁的家園。蘇萬魁,廣州洋商中的領袖人物。資料系源:《大清帝國城市印象》笫223頁。
洋妃游庭園圖(廣彩瓷)。廣彩不但為外國商人生產紋章瓷,也以外國的景物生產一些外銷瓷。資料來源:《海貿遺珍》第147頁。
鷹紋圖碟。這是一件廣彩紋章瓷。紋章瓷屬于外銷瓷中的“訂銷瓷”,是由歐美商人預先訂制,再由中國工匠根據(jù)歐洲的紋飾、圖案彩繪燒制而成。資料來源:《海貿遺珍》第186頁。
園林宅第。這幅水彩畫,據(jù)專家考證,是十三行商人潘家的的住宅,是海山仙館的一部分。資料來源:《荔灣明珠》第63頁。
摺扇。這幅是象牙扇骨水粉畫,畫上描繪了廣州商館風貌,商行門外的旗幟由左至右依次為丹麥、西班牙、法國、美國、瑞典、英國及荷蘭。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笫158頁。
中國的茶葉貿易。這幅油畫描述了在鄉(xiāng)間及黃埔島上的各種制茶工序,以及經黃埔水道運茶葉往珠江口的情景,整個過程以故事形式順序描繪出來。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19頁。
茶葉作坊。18世紀初,絲綢出口量漸減,茶葉開始代替絲織品,成為對外貿易中的主要貨品。資料來源:《中國廣州:中瑞海上貿易的門戶》第87頁。
瓷器裝運。這幅圖描繪了瓷器裝運的情景,工人們正在瓷器包裝箱內加入充填物,以防瓷器相互碰撞受損。資料來源:《中國廣州:中瑞海上貿易的門戶》第81頁。
絲綢店。這是間叫大章號的絲綢店,貨架上寫滿了商品的名你,顧客正在選購貨物。資料來源:《中國廣州:中瑞海上貿易的門戶》第82頁。
彩繪摺扇。此摺扇為19世紀中葉中國的外銷品,扇骨用象牙,扇面從左至右畫了三幅風景畫,分別是廣州十三行商館、澳門南灣、香港銅鑼灣。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47頁.
龍形把銀杯。此杯是1840年造,杯身刻有十三行商館和珠江景色。這敖銀杯目前知道存世量只有三只。資料來源:《珠江風貌》189頁。
燒制瓷器.
外銷廣彩瓷。資料來源:《中國廣州中瑞海上貿易的門戶》第93頁.
外銷青花瓷。資料來源:《中國廣州中瑞海上貿易的門戶》第92頁.
有蓋銀杯。此杯是1839年造,杯以雙龍作把,杯身刻有洋人在珠江賽艇一景,是廣州行商贈送給外商的,因此它是一件十分有價值的紀念品。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87頁。
黃埔船塢。這幅油畫作者是煜呱。畫中描繪了從長洲島遠望黃埔的全景。海港內側停泊了美國和法國的商船,海港后面是黃埔島,島上可見岸邊的倉棧及遠方市鎮(zhèn)的古塔。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33頁。
黃埔帆影。這幅油畫也是煜呱所作。畫面與前幅大體相同,畫的前面是平岡墟,對岸是新洲,建有許多維修船只的船塢,外國船只多停泊在此處。資料來源:《歷史繪畫》笫76頁》
寄碇于黃埔港的美國商船 亨利馬克 號。這幅油畫現(xiàn)藏于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35頁。
古斯塔夫三號。它是瑞典東印度公司最后一次派往廣州的遠征隊船只之一。資料來源:《偉大的中國探險:一個遠東貿易的故事》第109頁。
廣州江邊渡頭。這幅油畫描繪了廣州城外鄉(xiāng)村埗頭的情景,極富水鄉(xiāng)情調。廣州位于西、北兩江的匯合處,河道縱橫交錯,水網發(fā)達,人們往來,多仰賴橫水渡,非常便捷。資料來源:《歷史繪畫》第86頁。
黃埔帆影。這是一幅著色蝕刻版畫。畫面是從黃埔的長州島眺望廣州。圖中描繪了往來河面的中外貨船,左方的塔就是琶洲塔。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29頁。
廣州十三行長卷。這幅畫是英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一幅1760年由中國畫家繪制的廣州十三行長卷。畫中的建筑和人物,基本是用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法,而山水景物,則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法。在18世紀中葉出現(xiàn)的中西合璧畫法且專為歐州人所繪的長卷,可涗是廣東外銷畫的開始。資料來源:《帝國掠影》笫177頁。
瑞典商船。瑞典是與清政府貿易中最為文明的國家。瑞典東印度公司從1732—1806年組織了132次亞洲航行,只有3次到了印度,其余都是以廣州為目的地。圖為停泊在港口的瑞典船只。資料來源:《中國廣州:中瑞海上貿易的門戶》笫5頁。
英國東印度公司船隊。178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彌補因英法戰(zhàn)爭造成的損失,派戰(zhàn)艦偷運鴉片到中國。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62頁。
虎門海港上的外國商船。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49頁.
黃埔錨地。19世紀初,停泊在黃埔錨地的外國商船。資料來源:海貿遺珍》第268頁.
珠江景色。這是一幅通草水彩畫,描繪了珠江某處的景色。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第111頁.
珠江一景。這是一幅象牙淺浮雕圖,其中有彩繪和鍍金,工藝十分細致。畫面反映了珠江繁忙的景像。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67頁。
廣州街道。這是19世紀英國人繪制的銅版畫。畫中的建筑雕梁畫棟,旗幡飄動,固然是南方店鋪的傳統(tǒng)風格。但二樓的窗戶用了澳門風格的百頁窗,商店類似南歐城市風格的騎樓那樣,這些都是較接近葡澳的建筑風格。廣州受了很多西洋風格影響,這些細節(jié)都被敏感的西洋畫家捕捉到了。資料來源:《大清第國城市印象》笫201頁。
十三行同文街。這幅是設色石板畫,作于19世紀。同文街在十三行范圍內,位于丹麥館與西班牙館之間,街道兩旁均為中國人開的店鋪,著名畫家庭呱的畫店就在該街16號。資料來源 :《歷史繪畫》笫87頁。
清代十三行靖遠街入口處,這是外國人畫的關于十三行街景的粉本畫,作者海因,繪于1853年前后,資料來源:《清宮廣州十三行檔案精選》第100頁。
十三行靖遠街街景。這幅鋼筆畫描繪了西人稱之為舊中國街的靖遠街,它位于十三行商館的中心地帶,這里有不少商鋪,外國商人常流連于此。資料來源:《荔灣明珠》第153頁。
十三行救火情景。這是一幅通草水彩畫,畫面繪了消防隊員提著燈籠,推著水車前往火場的情景。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第113頁。
同文街上一間專營帽子的店鋪。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市井風情》第13頁。
玉器珠寶店。這幅素描畫了的街道商鋪的一角,顧客中有本地人,也有幾個水手模樣的外國人和店家交流。資料來源:《海外遺珍》笫79頁。
熱鬧的街市。在十三行附近的市街,人頭攢動,熱鬧非常。一位外國人正在選購中國漆器。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85頁。
清末十八甫惠愛街。資料來源:《海貿遺珍》第72頁.
十三行 救火場景。救火隊員抬著水桶、竹梯,打著燈籠去救火。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第113頁.
十三行救火場景;馂某跗,居民忙著把家中財物搬運到船上。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第113頁.
哥德堡號航行時的程景。哥德堡號是瑞典的商船,曾多次到中國,買回茶葉、絲綢、瓷器等貨物。1745年哥德堡號回到故鄉(xiāng),在港口外觸礁沉沒。盡管商船沉沒了,但拍賣打撈的貨物,這次航行最終還是得到了百分之十四的回報。資料來源:《偉大的中國探險:一個遠東貿易的故事》笫51頁。
馬戈爾尼使節(jié)團駛離虎門的情景。這是英國畫家亞力山大于1796年畫的水彩畫。馬戈爾尼是英國第一次派遣前往中國的使臣,亞力山大是馬戈爾尼使節(jié)團的隨團畫家。此畫原本的舊裝裱上有如下記載:“這是一幅珠江河口虎門的景色,馬戈爾尼特使正在乘坐軍艦獅子號往澳門,岸上的中國炮臺鳴炮致敬!辟Y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17頁。
永泰興通畫店賣通草畫情景。這是用通草紙畫的通草水彩畫,現(xiàn)藏于廣州博物館。通草畫創(chuàng)作,盛行于19世紀的廣州,專門外銷歐美。這幅畫描繪了外國人到永泰畫店買畫的情景,色調和諧,帶有幾分中國式的喜慶。門上的對聯(lián)寫著“永開駿業(yè),泰運興隆”,把店名永泰二字藏在聯(lián)中。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第109頁。
長州島外國人墳場。這幅油畫描繪了長洲島上的墳場和碑石,以及黃埔港中停泊的兩艘美國商船。墳場中央的尖方碑是為紀念亞歷山大埃佛里特而建,他是來華的笫一任美國專員,于1847年6月28日在廣州逝世,并于翌日安葬在此島上。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笫131頁。
19世紀期間,為迎合外國人的需求,中國有大量的油畫、水彩畫、水彩畫外銷出口,因此也造就了一批本土畫家,他們在十三行附近開設畫店,兼作經營。其中較有名的是啉呱、庭呱兄弟等人。此圖為啉呱自畫像。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市井風情》第19頁。
廣州商館區(qū)。這是創(chuàng)作于十九世紀中葉的外銷畫。所謂外銷畫,是這個時期廣東沿海一帶城市的畫匠為迎合歐美商人的需要而創(chuàng)作的,專供歐美市場的紀實性繪畫。這些畫對歐美人了解當時中國的風土人情、社會風貌和山川景物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幅畫是廣州十三行商館區(qū)。資料來源:《海貿遺珍》第261頁。
海幢古寺。這是一幅海幢寺的銅版畫。按清朝的規(guī)定,來十三行貿易的外國商人不得離開商館,他們被隔離在狹小的房間里,不利于身心健康。嘉慶二十一年(1816),兩廣總督應英國人的要求,把海幢寺和陳家花園開放給十三行外國商人,準許他們在每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日到海幢寺或花地游覽,每次不得超過十人,必須在日落前回館。資料來源:《大清帝國城市印象》第213頁。
馬戈爾尼勛爵。18世紀末,英王喬治三世以為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派出以馬戈爾尼勛爵為首的龐大訪華團。這是清代外交史上的一重大事件。馬戈爾尼訪華團的隨團畫家威廉亞歷山大來華時所繪的圖畫,是18世紀西方人了解中國最早的形象資料。資料來源:《帝國掠影》第1頁。
十三行商館。這是一幅十八世紀末的外銷玻璃畫,畫中描繪了個商館的外貌,記實中又帶點夸張。由于年代久遠,畫的左邊已有幾道裂痕。資料來源:《海貿遺珍》笫263頁。
市井風情之一:賣瓜圖。這是十九世紀初專供外銷的通草水彩畫。趙泰來先生捐贈,廣州博物館藏。資料來源:《海貿遺珍》笫282頁。
市井風情之二:賣雞圖。這是十九世紀初專供外銷的通草水彩畫。趙泰來先生捐贈,廣州博物館藏。資料來源:《海貿遺珍》第289頁。
市井風情之三:賣藥圖。這是十九世紀初專供外銷的通草水彩畫。趙泰來先生捐贈,廣州博物館收藏。資料來源:《海貿遺珍》笫288頁。
庭呱畫室。庭呱是清代廣州十三行著名的外銷畫畫家,目前在歐美等地的藝術館收藏了不少他的作品。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市井風情畫》第7頁。
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作者:司當東。斯當東是英皇特使馬戛爾尼使節(jié)團的副特使,他在書中詳盡細致地將使節(jié)團謁見乾隆皇帝的過程記錄下來。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66頁。此為該書的插圖。
傳教士與來訪者交流。在外國傳教中,較著名的是英國人馬禮遜,他翻譯了《圣經》,編纂了《華英字典》等書,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76頁。
傳教圖。這是幅清代的外銷畫。畫中描繪了在河邊小道上,一個穿紅衣的外國傳教士 和路旁小憩的中國婦女交談。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33頁。
花埭景色。這幅清代外銷畫描繪的是花埭水鄉(xiāng)的景色。在清代,花埭是開放給外國商人游覽的地方之一。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94頁。
英使覲見圖。1793年英國第一次派遣使團訪華。圖為英使在熱河覲見乾隆皇的場面。行禮者為隨團的見習童子。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笫68頁。
《皇清職貢圖 》內頁。按照18世紀清朝的官方觀念,西洋通商各國一概被視為“貢國”!痘是迓氊晥D》就是介紹西洋通商各國的書。該書于乾隆十三年(1748)敕撰,三十六年(1771)刊行。資料來源:《中國廣州中瑞海上貿易的門戶》第105頁。
《皇清職貢圖》中介紹法國的內容。資料來源:《黃埔秘檔》(下)第109頁.
《皇清職貢圖》中介紹瑞典人的挿圖。資料來源:《中國廣州中瑞海上貿易的門戶》第104頁。
康熙帝致羅馬教廷的文件。羅馬教廷認為中國人祭祖和拜孔子與天主教不能相容,禁止中國教徒祭拜祖先和孔子,康熙帝多次致書羅馬教廷,抗議教皇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27頁.
兩廣總督接見英國使團。這幅油畫作于1794年。資料來源:《黃埔秘檔》(下)第111頁.
平定西域戰(zhàn)圖。這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中央政府平定新疆準葛爾叛亂后,根據(jù)描述戰(zhàn)爭場景的圖畫而制作的銅版畫。這批銅版畫由法國制造,歷時十一年,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資料來源:《黃埔秘檔》(上)第129頁.
市井風情之一——磨鉸剪鏟刀。這是19世紀外銷通草畫,趙泰來先生捐贈,現(xiàn)藏于廣州博物館。資料來源:《海貿遺珍》第283頁.
外國醫(yī)生在華行醫(yī)。十三行中外貿易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醫(yī)學技術。圖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外科醫(yī)生郭雷樞為中國人治病。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82頁.
外銷水彩畫——炒茶葉。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第136頁.
外銷水彩畫——給茶葉箱上彩。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第143頁.
外銷水彩畫——給茶葉箱上彩。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第143頁.
外銷水彩畫——揀茶葉。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第140頁.
珠江南岸風景。清朝時期,廣州官府不允許外國商人入城,只讓他們在十三行商館和珠江南岸的海幢寺、花地一帶活動,因此這一帶成為中外混雜的地點。資料來源:《大清帝國城市印象》第209頁.
虎門遠眺。這幅油畫描繪了虎門的景色;㈤T為珠江之門戶,天險重地,是外國船只往廣州的必經之途。畫的左方為橫檔炮臺,右方為威遠炮臺。資料來源:《歷史繪畫》第74頁。
虎門戰(zhàn)役。這是一幅十九世紀英國銅版畫,描繪了虎門戰(zhàn)役的情景。1841年2月,英軍從零丁洋的大角起錨,直攻虎門;㈤T炮臺的清軍無心戀戰(zhàn),紛紛逃跑。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堅守陣地,被炸死在炮臺;㈤T戰(zhàn)役以清軍失敗告終。資料來源:《大清帝國城市印象》笫231頁
鴉片煙鬼。這是十九世紀英國銅版畫,畫中描繪了廣州某鴉片煙館的情景。由于鴉片煙的泛濫,清朝每年都流失大量的白銀,中國人也被西方人呼曰“東亞病夫”。資料來源:《大清帝國城市印象》笫195頁。
中英官員會面圖。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戰(zhàn)敗,被逼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幅水彩畫記錄了1843年6月欽差大臣耆英到香港主持《南京條約》換文時港督砵甸乍迎于督轅之情景。資料來源:《歷史繪畫》第24頁。
珠江上的海珠炮臺。這幅水粉畫描繪了海珠炮臺及周邊景色。海珠炮臺筑于海珠石上,有祠廟,祭祀宋朝名宦李昂英,是古羊城八景之一。這里距商館區(qū)僅一哩之遙,是來穗外國畫家最喜歡描繪的地方之一。1931年填海后,海珠石不復存在。資料來源 歷史繪畫77頁。
太角戰(zhàn)役。大角位于珠江口的順德境內,與對岸的沙角相望,扼守著珠江。1841年英軍進軍廣州,在大角登陸,與清軍發(fā)生激戰(zhàn),清軍守將陳連升及280多人戰(zhàn)死。資料來源:《大清帝國城市印象》第229頁。
《南京條約》稿本局部之二。道光二十二年(1842),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派耆英、伊里布等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等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資料來源: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南京條約》稿本局部之三。道光二十二年(1842),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派耆英、伊里布等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等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資料來源: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南京條約》稿本局部之一。道光二十二年(1842),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派耆英、伊里布等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等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資料來源: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穿鼻洋海戰(zhàn)圖。道光十九年(1839)九月二十八日,英軍在穿鼻洋海面炮擊清軍水師巡邏船,水師提督關天培指揮清軍奮起還擊,大敗英軍。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111頁。
林則徐虎門銷煙圖。1839年,林則徐把收繳英國和美國商人的二萬多箱鴉片在虎門海灘銷毀。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109頁。
林則徐像。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族英雄。1839年6月3日(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時任兩廣總督的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收繳的鴉片,歷時23天,共銷毀鴉片237萬斤。這就是著名的“虎門燒煙”事件。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108頁。
清代廣東水師營官兵駐防圖(廣州部分)。資料來源:《清宮廣州十三行檔案精選》第292頁。
清代水師雙桅船。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笫5頁。
停泊在伶仃洋的鴉片走私船。裝載鴉片的外國商船稱為“鴉片躉”,通過“快蟹”、“扒龍”這些走私快船分送各地。鴉片大量輸入,使白銀嚴重外流,國庫空虛,最終因此而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96頁。
大黃滘塔。大黃滘位于芳村東朗與南漖之間。1841年3月13日,英軍攻占大黃滘之后,直逼廣州城。資料來源:《大清帝國城市印象》第233頁.
海珠炮臺。炮臺位于廣州珠江東河道的海珠石上,是鎮(zhèn)守廣州城的重要炮臺之一。這幅是描繪海珠炮臺的墨水水彩畫,作于1832年。資料來源:《珠江風貌》185頁。
清朝軍隊。這幅油畫作于1800年。資料來源:《黃埔秘檔》(下)第118頁.
清代戰(zhàn)船 。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清代通草水彩畫研究》第122頁.
清代戰(zhàn)船。資料來源:《十九世紀中國外銷通草水彩畫研究》第122頁.
停泊在江面上的鴉片躉船。資料來源:《黃埔秘檔》(下)第70頁.
鴉片走私——打包。資料來源:《黃埔秘檔》(下)第63頁.
鴉片走私——過磅。資料來源:《黃埔秘檔》(下)第63頁.
鴉片走私——入倉。資料來源:《黃埔秘檔》(下)第63頁.
英國首相主戰(zhàn)演說。資料來源:《黃埔秘檔》(下)第81頁.
正在裝卸鴉片的英國商船。資料來源:《黃埔秘檔》(下)第41頁.
18世紀末的澳門。廣州來的引航員在這里登上外國來華商船引航入廣州。資料來源:《偉大的中國探險:一個遠東貿易的故事》第46頁。
從銅鑼灣望渣甸洋行。這幅石版畫描繪了渣甸洋行公司及倉庫,還有泊碇在岸邊的幾艘洋船。而畫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近景的中國帆船和幾個優(yōu)悠自在的中國人。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笫219頁。
香港維多利亞城。這幅水粉畫描繪了維多利亞城及山頂一帶的景色:繁忙的海港上泊碇了多艘中式或西式的帆船,建筑物由海參逐漸伸延到半山區(qū),一些建筑物描寫精確,如位于中間的圣約翰教堂亦能辨認出。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225頁。
澳門全景。這幅水粉畫繪畫得十分精準,它從西望洋山北望澳門城,很多著名地標如大三巴、大炮臺等清晰可辨。這些景點保存至今,是澳門著名的古跡旅游景點。資料來源:《珠冮風貌》第105頁。
從半山俯看港島景色。這幅鉛筆掃描畫描繪了香港中區(qū)及東區(qū)1860年時期的景色,從畫面中可以看到,歐式建筑密集于中區(qū)、半山一帶,反映了當時港島市容蓬勃發(fā)展的景象。資料來源:《歷史繪畫》笫39頁。
從香山炮臺俯看澳門。這是一幅著色石版畫,近處是在進行一個中國式的葬禮,左邊是松山炮臺,右邊是大炮臺,遠處是澳門景色。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103頁。
皇后大道。這幅著色石版畫描繪的是1860年時期皇后大道西的街景,兩旁都是兩三層的店鋪,蹤跡至今已蕩然無存。資料來源:《歷史繪畫》笫41頁。
媽閣廟外的廣場。這幅著色石版畫畫的是澳門媽閣廟外景。媽閣廟是17世紀漁民為奉祀天后而興建的,廟內亦有供奉菩薩的殿堂,它被稱為“這國土中最出眾、最受人景仰及異常典雅的建筑物”。資料來源:《珠江風物》笫79頁。
圣保祿教堂遺跡。這幅著色石版畫描繪了圣保祿教堂遺跡前的情景:有一列隊伍,由一手持十字架的人率領,朝著教堂門樓的方向,沿著梯級緩步而上,周圍的人或站或坐,觀看這個儀式。圣保祿教堂遺跡,俗稱大三巴,是澳門著名旅游景點。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笫97頁。
維多利亞城及山頂。從這幅水彩畫中,可清楚地看到香港總督府、圣約翰堂等建筑,畫面寫實生動。資料來源:《歷史繪畫》第35頁。
香港的竹制導水管。對這幅著色石版畫,作者有這樣的描述:”峽口有一巨石,在岡頂?shù)膬蛇,有一條引水道,由一條橫亙于巨石上的竹制導水管連接,把水引等到一塊荒瘠的土地,作灌溉之用“。資料來源:《歷史繪畫》第18頁。
香港造幣廠。這幅水彩及水粉畫描繪了造幣廠的外景及花園,背景是銅鑼灣。1868年后造幣廠售與怡和公司興建糖廠,銅鑼灣糖街因而得名。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笫222頁。
從珠江眺望沙面。這是一幅清代的外銷畫,描繪的是十八世紀中葉白鵝潭和沙面的景貌。資料來源:《清代廣州十三行紀略》第121頁。
澳門海港上的荷蘭船只。此幅版畫作于1665年,是荷蘭畫家紐荷芙根據(jù)1655——1657年間隨荷蘭使節(jié)及東印度公司到中國洽商期間的所見所聞而作。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63頁。
濠江漁歌。這幅油畫描繪了澳門南灣的景色:海浪、漁艇、房屋、遠山,構成了一幅優(yōu)美的海島風景畫。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71頁.
南灣景色。這是一幅描繪澳門南灣的風景畫,涌港上,波光磷辟,漁船點點。資料來源:《珠江風貌》第73頁.
這張藏于廣州博物館的清代外銷畫記載了百多年前廣州越秀山、石室教堂、六榕塔和光孝寺等多處建筑文物的當年勝景。
廣州珠江與十三行商館,新呱繪,約1855至1856年。

十三行期間貨幣

分享 舉報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