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杜甫最著名的一首諷刺詩,后兩句常被引用,文化不高會以為是夸贊
在天寶三年,年僅三十歲的文學才子杜甫與年過四旬、被譽為詩仙的李白相遇于長安。他們如同久別重逢的知己,見面后便一見如故。李白以熱情的邀請迎接杜甫,兩人毫不猶豫地投身于這段富有詩意的旅程。
杜甫胸懷壯志,渴望在朝堂上大展宏圖;與此相對,李白在經歷了賜金放還的風波后,心靈深處愈加向往自由與逍遙。盡管兩人志向不同,但他們卻攜手共行,漫游于梁、宋等地。杜甫逐漸意識到,眼前的美好前程不能輕易浪費于虛無之事,于是,他最終決定與李白告別,走上不同的道路。
次年,杜甫難以抑制對李白的思念,得知李白正身處齊魯,他急忙前去與之相聚。兩人再度相見,借酒言歡,暢談間,仍然討論著煉丹求仙之事。李白的放曠不羈,似乎已不再追求世俗的官位,而是追逐更為高遠、難以捉摸的夢想。杜甫意識到,李白的心境已不再局限于官場,而是超越了現(xiàn)實的束縛。

告別再難相見,兩人依依不舍,杜甫為李白揮淚告別。隨之,他們各自踏上了不同的征途。杜甫所選擇的道路充滿坎坷,困苦的日子時常讓他感到氣餒。然而,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學風格,最終成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之一。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他那首廣為傳頌的諷刺詩,尤其是其中的后兩句,常被人誤解為夸獎之辭。那究竟是怎樣的詩句呢?

天寶十一年,長安城彌漫著一場政治風云。唐玄宗下詔,宣告文人只要胸懷才學、創(chuàng)意非凡,就能參加朝廷的應試,一旦成功,即可直接入朝為官。這一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帝國,仿佛一道清新的風暴,激起了無數(shù)文士的報國之志。
杜甫得知這一消息后,心中充滿了喜悅和期待。出于對國家的忠誠與個人的理想抱負,他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前往長安的征途,準備與眾多文士一同參加科舉。

然而,他沒有想到,這場應試竟成為了政治漩渦中的一塊犧牲品。權臣李林甫暗中操控選拔,偽裝成一個“廣納賢才”的幌子,將所有有志之士一一拒之門外。杜甫屢屢碰壁,憤懣不已,逐漸對科舉產生了失望,最后不得不選擇依靠權臣推薦,企圖通過權謀進入朝廷。
然而,朝廷的黑暗腐敗讓杜甫的理想與憤怒如同煙云般散去。經過十年的歲月,他終于迎來了朝廷的任命,卻只得到一個微不足道的河西尉之職。他拒絕了這份對自己才華的侮辱,最終被迫接受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官職——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
年屆四十的杜甫,身世顯赫,卻依然頹廢不堪,生活陷入了困境;氐郊亦l(xiāng),他卻在妻子的痛哭聲中得知,小兒子因饑餓早逝。杜甫心如刀割,這種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劇,使他深刻感受到人間無數(shù)的痛苦與無奈。
命運的殘酷并未就此結束。杜甫埋葬兒子的同時,安史之亂的烽火已開始席卷大地。戰(zhàn)亂讓杜甫親眼目睹了戰(zhàn)爭的慘烈,卻也在這動蕩不安的時代中,激發(fā)了他內心深處的報國熱血。得知唐肅宗即將繼位,杜甫滿懷豪情地北上,然而途中卻被叛軍俘虜,成為囚徒。
被押至長安,杜甫因官職低微,意外地逃過了牢獄之災。這個轉機雖似乎是幸運,但也只是他人生中又一次輾轉不安的起點。
在安史之亂的陰霾下,杜甫陷入了戰(zhàn)亂的困境,雖然饑腸轆轆,但依舊懷著一顆報效朝廷的熱忱。這份熱血最終被朝廷辜負。戰(zhàn)亂平息后,唐王朝已經步入衰敗,朝廷依舊昏庸無能,對杜甫的付出只有漠視與冷遇,他最終被貶離長安。
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也讓許多武將樹立了不良的楷模。各地叛亂不斷,朝廷深陷困擾。

公元761年,梓州刺史段子璋企圖謀反,自稱梁王,朝廷派遣成都尹崔光遠麾下的花敬定將軍前去平叛;ň炊ㄓ⒂鹿,迅速鎮(zhèn)壓了叛亂,段子璋被斬首。然而,勝利過于輕松,花敬定竟然變得傲慢自大,縱兵劫掠,手段殘忍,行徑與叛逆無異。
有一次,花敬定看到一名婦人手戴金釧,便下令砍斷她的手腕搶奪珠寶。這樣的行為與段子璋的所作所為何其相似?更令杜甫憤懣的是,花敬定公然無視朝廷禮儀,私自使用天子的專屬樂曲。這一切觸動了杜甫內心深處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他對花敬定的行為深感反感。
為了喚醒這位勝利軍官的良知,杜甫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贈花卿》。詩中寫道:
錦城絲管日紛紛,
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首詩情感深沉,杜甫在其中痛心疾首地批評花敬定的所作所為,也表達了他對朝廷腐化的控訴。這段時光,成為杜甫心中永遠無法撫平的痛楚。
歲月悠悠,杜甫的心靈始終受到這段詩意而悲涼的旅程牽引。他的詩篇如星辰般璀璨,卻總掩蓋著內心的無盡苦楚。

大歷五年,年逾五十八的杜甫坐于一條小舟上,回望往事。沿途水波蕩漾,然而無法遮掩他心中深藏的不甘。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這些痕跡編織出一幅悲壯的畫卷。
他曾對花敬定寫下《贈花卿》,希望這位目無禮制的軍官能幡然醒悟,然而,花敬定依舊我行我素,最終走向了他注定的結局——死于叛軍之手。
杜甫心中或許充滿了不甘,但面對無情的現(xiàn)實,他選擇了接受這一切。船行江湖,一切隨水流逝。他逐漸遠離了塵世的喧囂與痛楚,駛向了未知的遠方。
在浩瀚的宇宙中,杜甫與李白或許早已找到彼此。在這片虛無中,他們的詩篇如繁星般閃耀,交織成一幅跨越時空的宏偉畫卷。
杜甫與李白,一位在大歷年華中凋零,一位在天寶風云中消散。在星辰的光輝下,他們的精神仿佛永恒不滅,靈魂的相遇不再受塵世束縛,而是融入了廣闊的宇宙,成為一體。
這是一次虛幻的團聚,跨越千年,穿越時空。他們沉浸在詩酒的盛宴中,回味曾經的山水間徜徉。星光灑在他們身上返回
發(fā)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