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中秋詩詞,一輪中秋月,悠悠千古情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八月桂花香,中秋賞桂正當時。詩人于當時名寺中望月賞花,聯(lián)想古人關于桂花月中來的傳說,活用此說吟詠桂花。開篇以“玉顆”喻指帶著露珠的桂花,言其晶瑩潤澤。中秋夜里“玉顆”“月輪”光潔明亮,相映成趣!吧荷骸毙稳莨鸹湎碌淖藨B(tài)舒緩、輕盈,既有動態(tài)美,又極富浪漫情調!暗钋啊笨垲}中天竺寺,“新”說明露水剛剛冷凝而成,照應前文的“玉顆”,光澤如玉。尾句寫詩人的猜測,凡人不曉得天上發(fā)生了什么,但凡人眼前的桂花是實實在在的,大概是月中嫦娥拋向人間的吧。此處詩人用了“擲”字,一來說明天宮、人間距離遙遠,區(qū)別于“投”;一來說明嫦娥的行為是有目的、有對象的,區(qū)別于“扔、丟、灑”。在“月中有桂樹”的基礎上,詩人想象寺中桂花出自嫦娥之手,留給了讀者更多品讀與玩味的空間。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思念玄妙,如影隨形。這首詩寫的是靜夜里的凝思,月光下的庭院靜謐無聲,只有綿綿的思緒不可遏制。首句以“地白”襯托月色的明亮,給人清澄、空明之感。如霜覆蓋的地面、棲息的烏鴉、秋夜里的露水、被冷露打濕的小而嫩的桂花,種種秋景,營造出曠寂凄清之感。露水濕花本無聲,此處與“無聲”疊加,以聽覺寫眼前的景色,強調月夜之靜。靜夜好抒懷,下文由景入情!敖褚乖旅鳌,天下人皆望月,或與親友共,或心懷故人,同是望月,思人懷遠的情感卻各不相同。陷入濃摯相思中的詩人推己及人,不禁問出“不知秋思落誰家”?詩題明明是詩人懷念故友、憑月寄深情,尾句卻不言自己的感秋之意、懷人之情,而是宕開一筆,以問作結。此法既含蓄、深刻地表達了內心,又可成為友人酬答的引子。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本詩15. njc.6v888.INfoABC| ndp.6v888.INfoABC| zsl.6v888.INfoABC| iix.6v888.INfoABC| inb.6v888.INfoABC 作于元和十三年(818),時白居易已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居住在潯陽。關于這個地方,白居易在著名的《琵琶行》中曾經(jīng)有過一段描寫:“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蓖侵星铮敲髟,如今的環(huán)境與當年清澈美麗的曲江,與繁花滿樹、士女如云的杏園是多么強烈的對比,怎不令人黯然神傷?佇立遠望,看得見月亮,卻看不見遙遠的故鄉(xiāng)。中秋月圓幾回也就是過了幾年,而故鄉(xiāng)遠在天邊,又要到何時才能歸去?這個寂寞的地方?jīng)]有朋友伴隨身邊,沒有人能領會風中嘆息的凄涼,于是詩人也只好苦笑著對自己說一句:至少,今年的月亮和以往一樣明亮。

八月十五夜月(其一)
【唐】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shù)秋毫。
中秋佳節(jié),當明亮如鏡、渾圓如鏡的月亮占據(jù)整個視線,哪個游子的心中,能不泛起離愁別緒?身世飄零,猶似風中不由自主的飛蓬,在遠離家人的他鄉(xiāng),是為了尋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抑或只是為了謀求生計?然而長安是那么遙遠,就如同天上月亮中的桂樹一樣難以企及。于是在這個中秋夜,孤單的詩人只能靜靜地望著一輪明月,看月光灑在水面上清冷如霜雪,看月光照徹大千世界。心中卻也不禁生出想象:如果這個時候看到月中的玉兔,應該是清晰得連毫毛都歷歷可數(shù)吧?杜詩以沉郁頓挫聞名,感情往往不那么激烈外放。在這首中秋詩中,前兩聯(lián)寫望月引起的離恨以及不受重用、壯志難酬的感慨,后兩聯(lián)卻又轉寫明月本身,成功寫出月色明亮的同時,思念哀傷的情緒也被悄悄地埋進心底了。

中秋月(其二)
【唐】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中秋16. oer.6v888.INfoABC| pmh.6v888.INfoABC| dvq.6v888.INfoABC| dkx.6v888.INfoABC| lmx.6v888.INfoABC佳節(jié),與家人共同品酒賞月,是多么愜意愉快的事。在這樣享受的時刻,有幾個人能夠想到,這輪明月未必照到天下每個角落,未必人人都可以歡度佳節(jié)?人們在歡樂的時候,往往有意無意地忘記世界上還有太多的不幸;即使想起,也不愿意說出口,以免煞了風景。李嶠卻偏偏與眾不同,直言不諱地指出天下并非大同,怎知不是此處明月他方風雨,此處歡笑他方愁?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寫到“何處春江無月明”,是美好的向往;而李嶠的“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則是對現(xiàn)實冷靜的拷問。沒有理想,人生未免太過無趣;脫離現(xiàn)實,則畢竟不是真正的生活。如果每個人,在遭遇風雨挫折的時候能夠想到他方終將有明月,從而鼓舞起生活的信心;在享受幸福的時候能夠想到世界上還有許多不幸的人,從而就力所能及的范圍給出援手,那么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生活都會美好很多吧。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十年來月光夜復一夜地圍繞著庭院的梧桐升落。偏偏在這中秋之夜,羈旅的異鄉(xiāng)客,卻是獨自冷坐一隅。中秋夜他懷念親朋團聚的熱鬧,抬首孤對明月,自身的寂寞使他以己之情揣測月中仙人:寂靜的月宮,桂樹獨立,人煙冷清,嫦娥即使擁有長生不老的生命,也未必就再無悵恨了吧?本詩有意將嫦娥引為同道,實是一種苦味而無奈的自我慰解。

中秋登樓望月
【宋】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登上17. dam.6v888.INfoABC| rbp.6v888.INfoABC| slv.6v888.INfoABC| btj.6v888.INfoABC| nyq.6v888.INfoABC高樓,放眼望去,淮海到處都灑滿了銀色的光芒。千萬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孕育著珍珠。如果天上沒有修理月亮的勤勞人,桂樹枝就會一直長,撐破圓圓的月亮。這首詩引用了兩個民間傳說,一是傳說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月圓之時蚌則孕珠;二是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詩人借傳說抒發(fā)對明月的贊美,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色彩,也使中秋之月更為迷人。整首詩所描寫的景色絢麗,又充滿了想象,是一首難得的詠月抒懷的好詩。

木蘭花慢
【宋】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jīng)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首詞,應該說是辛棄疾的炫技之作、游戲之作。然而詞人無與倫比的才情和無拘無束的想象力,賦予了本詞不同尋常的魅力,使之成為中秋詩詞中首屈一指的名作。詞中仿效屈原著名的《天問》,提出一連串的問題:中秋之夜令人喜愛的明月,它慢慢落下,是要落到哪里去呢?是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在那里月亮才剛剛升起呢?是不是天外有無限的空間,大風把月亮吹走了呢?月亮無根,是誰把它系住,讓它能夠掛在天上?嫦娥居住在月亮上不出嫁,是誰把她留住了?傳說月亮的運行經(jīng)過海底,這真是讓人糊涂又為它憂愁,海底那巨大的鯨魚游來游去,不會撞破月亮上美麗的宮殿么?即使月亮中的金蟾本來就能夠戲水,那為什么連月兔都能夠在水中浮沉呢?如果說宮殿、金蟾、玉兔全都安然無恙,那為什么月亮會從中秋的圓滿,又慢慢缺損變成如鉤的殘月呢?這些問題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緊緊圍繞著“送月”,針對月亮消失于人們視野之后的去處,提出了種種設想,而其中第一個設想,竟然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科學事實!其后的種種假設,雖然并不正確,但思路縱橫天外,意象或豪邁壯闊,或優(yōu)美細致,讓人不得不佩服詞人的想象力,同時也獲得愉悅的審美享受。相比之下,通過科學技術了解月球狀況的現(xiàn)代人,不再有瓊樓玉宇、嫦娥玉兔的想象,似乎反而失去了不少賞月時的樂趣呢。

念奴嬌·過洞庭
【宋】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巯溪毿Γ恢裣蜗。
乾道二年(1166),詞人罷官北歸,于中秋前夕經(jīng)過洞庭。月下廣闊的湖面,被浸染成一片白玉色,泛舟其間,人也通體澄澈,似蒞仙境。湖光月影交輝,幻化成一個人間月宮,詞人無須飄飄然飛舉,便有超脫塵俗之感。個中妙處難與人言,但亦無人可言。偌大的天地間,扁舟獨泛,回思往事,長久以來的挫折心理,突然得到了化解。明月朗照,心肺如冰雪般澄凈,清氣滌蕩寒意,胸臆頓開!冻o·東君》云“援北斗兮酌桂槳”,詞人更要用北斗酌取長江水,來宴請宇宙萬物。如此宏大的想象,使神思飛舉達到極致?椭幸娫,詞人非但沒有傷離愁別,反而以曠達贏得了良辰美景,篇末的“扣舷獨笑”,使人看到了他真正的釋然,此詞也成為其集中的壓卷之作。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同蘇軾的這首詞比起來,似乎所有的中秋詩詞都顯得小家子氣了。不管是期許“清光夜夜圓”的天真遐想,或是要“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夢寐期盼;不管是所謂“依舊寒光別照人”的自怨自艾,或是想“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的自娛自樂,與東坡此詞上下天地間,馳騁時空里的大境界、大手筆一比,均相形見絀。東坡,且只有東坡,他向往人間天堂、神仙世界,卻并不因此厭倦人世,離棄人間。他說瓊樓玉宇可能“高處不勝寒”,不如還是在人間“起舞弄清影”,倒大有離世脫俗的快樂。他也怕在離別之后見到圓月,但又通達地認為“此事古難全”,只是希望天下人都永遠平安地在美麗的月色下生活。如此能入能出,通脫無礙,就如蘇軾一貫標舉的“閱世走人間,觀身臥云嶺”的態(tài)度一樣,明白人生之無可奈何,體會出世之曠懷逸思。但是站在當下人生的角度來看,光有覺醒與出世是不夠的,只有在出世之后再帶著出世的通脫態(tài)度回到人世中來,深入其中,又始終保持不即不離的姿態(tài),自然寵辱不驚于心,悲歡不動于情這才是蘇軾心中最佳的處世方式。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