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105歲楊絳:我的長壽之道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是由楊絳先生翻譯的英國詩人蘭德的一首小詩。
4年前的5月25日,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的楊絳先生在北京因病逝世,而在此日一個多月之后的7月17日,恰好是這位一生筆耕不輟的作家的105周歲生辰。
當死亡真正的降臨到一個人的面前,無論如何這都是一份值得咀嚼的話題,死神為一個人所畫上的終結符號究竟是句號還是省略號,也依舊是個未知的謎題。
在這團燃燒105年的生命之火未曾消萎前,楊絳先生的一生有著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人生哲學以及長壽之道。

1、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
1911年7月11日,楊絳出生于江蘇無錫的一個書香門第中,她的原名本為楊季康,后取筆名楊絳,便以此名行世,自小便酷愛讀書的楊絳成績十分優(yōu)異,但因報考大學的那一年,清華大學未到南方招生,與清華園擦肩而過的楊絳便暗自發(fā)奮要進入清華大學攻讀文學,后亦如愿考上。
楊絳先生后來曾說:"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中雖有許多不由自主,但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都要勇敢地為自己做出抉擇。"

在進入清華以后,楊絳遇到了她一生的摯愛錢鐘書,她說過:我愛鐘書,勝過自己",她深知錢鐘書的價值,兩人相識相知到相戀,為他,楊絳先生學會了洗衣做菜,這份愛并不盲目,而是兩人自覺產生地互相扶持。
1938年,國際環(huán)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暗雷下顯得動蕩不平,楊絳和錢鐘書二人不得已中斷歐洲留學的計劃,回到國內。

1953年,二人同在外文研究所工作,楊絳此時開始著手翻譯英國古典名著,在此之余,先生也開始進行戲劇創(chuàng)作。
即使在極其艱苦的動蕩時期中,楊絳先生也一直豁達樂觀,筆耕不輟,她說:"在當時的處境中,人如漩渦中的落葉浮萍,身不由己,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實苦需修煉。"

在那些風雨如晦的日子里,一切快樂的享受都是精神世界的自足,但先生卻能利用這種快樂把俗世生活中的忍受變成享受,這是精神充裕對于物質匱乏的最高勝利,也是最好的人生哲學。
"我的長壽之道,便是時常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這也是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
1997年,女兒錢瑗離世,第二年,錢鐘書也與世長辭,剩楊絳先生一人獨留世間清掃現(xiàn)場10多年,但她沒有逃,比起死亡,對親人的思念讓楊絳先生始終留在人世間,只為了讓死者如生,而生者無愧。

2、 艱苦孕育智慧
曾經有記者采訪楊絳先生:"在您的每一段艱難困苦的生活中,有什么品質是您一直懷持的呢?"
楊絳回答道:"在那些憂患困苦的生活中,最能依靠的品質,就是肯吃苦。智慧往往就是從這些艱難憂患的經驗中誕生的,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過一些艱難困苦,他就永遠不知道人生的道路有多么困難,而經歷過這些修煉,有了親身經驗,才會變得聰明能干。"

人壽幾何,生命如同一場淘沙揀金的擇選,最終能煉成真金的頑鐵又會有多少呢?但正如先生所言,不同程度的淬煉,也必然伴隨有不同程度的結果;而不同程度的投身誘惑,也必積下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
每當站在人生前路的分岔口而躊躇不定時,請記著先生的這句話:"一個人要走好自己選擇的路,而不要選擇好走的路,才能擁抱真正的自己。"這不僅是那一代優(yōu)秀學人的精神存照,更是閃熠至今的思想火把。
人是由許多優(yōu)良的品質和卑劣的壞根雜糅在一起的復雜的生物,艱苦孕育智慧,須經過千百次的生活的考驗和磨練才能得到真我,從憂患中學得處世的智慧,從艱難中收獲自身的成長。

3、內心的自由平靜,造就百歲先生
"今年一百歲,我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不能確知自己還能夠繼續(xù)往前走多遠,時間和壽命總是不由自已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一百年在塵世沾染的污穢回家"。
百歲之際,先生也寫了不少和哲學有關的書籍,將自己對生老病死對快樂悲傷以及對鬼神等等所有的自問自答寫進里面,先生總說自己到了這個年紀并不會有"一覽眾山小"而登高絕頂?shù)目旄小?/div>

因為"在自己的一隅天地間生活,我的內心總是平靜如水,我知道自己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過好每一天,然后準備回到真正的家。"

這個世界如同一座巨大的熔爐,在那其中最后燒煉而成的,是一批又一批品質不盡相同并且和未燒煉前的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楊絳先生與世無爭的一生,無非是為了追求內心的自由。
當別人罵她時,先生一笑置之,全不在意,當別人打她時,先生也絕不會照打回去,內心的這份平靜便是先生時時刻刻"穿在身上的'隱身衣'"。
寬仁就是她抵御外界侵犯最堅硬的盾牌,讓自己隱身于世事喧嘩之外,而專注醉心于文學,楊絳先生曾經說過:"含忍和自由是辯證而又統(tǒng)一的,為了自由,有些時候還要學會適當?shù)暮獭?

楊絳先生用自己百歲的積淀和閱歷在《走到人生邊上》一書中和讀者細心探討人生的價值和靈魂的取向,她的心態(tài)和文字都浸著一股歷經世事后的平和,而這份平和中也包含著一種勇敢和敏銳。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楊絳先生永遠是豁達的,開朗的,無論她的人,還是她的筆,先生同時也是謙遜的,淡定的,這種淡泊寧靜,謙遜淡定,一步一步,是透過百年歷史的不安風云而又能緊抓本質的從容不迫。
"我走到人生的邊上,往后看,只要探索人生的價值,能有成績,就不算是虛擲此生了"
發(fā)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