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克
觀賞好友楊明義的水墨畫,常常會把我?guī)霟熡昝悦傻慕纤l(xiāng)。任我神游他創(chuàng)造的美妙畫境,陶醉在他畫筆下的田園世界,沉浸于清新藝術氛圍之中,使我的感情得到凈化,心靈為之澄澈。
在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出生和成長的楊明義,從小就受到江南獨特的自然風貌和姑蘇積淀深厚的人文景觀熏陶。青年時他在蘇州工藝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國畫,爾后又到中央美術學院進修深造,從而奠定了堅實的繪畫功底。又在長期的美術組織工作和創(chuàng)作實踐中得到鍛煉,尤其在林風眠、吳作人、李可染、吳冠中、黃永玉等諸位前輩藝術家的影響與教誨下,經(jīng)過學習、探索和創(chuàng)造,于1980年初率先運用傳統(tǒng)的水墨技法,畫蘇州水鄉(xiāng)的自然風光,一舉獲得成功,并引起了美術界的重視和觀眾的喜愛。從而使他的懷鄉(xiāng)情結找到了較之版畫更理想的藝術載體。1987年他抱著繼續(xù)學習提高的目的去美國留學。在國外期間,他一方面為勤工儉學而奔波,一方面又飽覽世界各國的藝術瑰寶,開闊眼界,汲取新的營養(yǎng),以拓展和充實自己的創(chuàng)作。然而“國遠鄉(xiāng)思近”(注三),異國生活的優(yōu)裕,并不能使他的心靈得到滿足,反而使他對蘇州故土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他多次回國探親,繼續(xù)尋水天之蹤,覓山石之跡,重溫家園舊夢,不斷為創(chuàng)作積累素材。1997年在他旅美十周年之際,特地在故鄉(xiāng)蘇州市第一次舉辦自己的作品匯報展覽,以及《楊明義寫生作品集》的首發(fā)式,盛況空前,至為感人。同時他還回歸母校蘇州馬醫(yī)科中心小學,看望師生,捐送書畫,并為楊明義獎學金基金會追加贈金。今年他又在蘇州舉辦了個人旅美的速寫展覽。凡此種種感謝父老鄉(xiāng)親的關懷,回報母校的培育,與畫界朋友們進行藝術交流等活動,再次體現(xiàn)了他深厚的飲水思源之情。他于1999年歸國,現(xiàn)回蘇州國畫院工作,國家一級美術師。
楊明義在一次展覽自述中曾寫道:“這些年來我?guī)е嬀,走過了許多地方,我最終還是喜歡自己的家鄉(xiāng)——蘇州。家鄉(xiāng)的山水養(yǎng)育了我,也哺育了我的藝術成長。有著深厚文化背景的蘇州,那煙雨迷蒙的古城,滄茫而一望無際的太湖水鄉(xiāng)澤國和周圍的鄉(xiāng)村小鎮(zhèn)上的古老的純樸風情,所有這一切都是我難以忘懷的畫中主題!遍L期以來,他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念,奮進不息,埋頭于水墨風情畫的耕耘。試看他的作品:無論那春雨霏霏的水巷,還是粉墻黛瓦的枕河民居;無論那永聽不厭的款款櫓聲,還是石拱橋畔月夜的清光;無論那湖上自由往來的輕舟,還是香飄四方的荷塘等等,江南古樸幽靜的自然風物,和特有的生活情趣,無不在他的畫中熠熠生輝。總之,他以自己的激情和柔美,寫盡江南水鄉(xiāng)春夏秋冬,風雪雨霧,晨昏晝夜的千姿百態(tài),讓人美不勝收。更令人高興的是,楊明義這種獨出機抒、別開生面的水墨畫正日益臻于佳境,不僅為當代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帶來一股活力,而且對我國新水墨風情畫的發(fā)展,也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
這里,僅就他水墨畫的藝術特色,試作如下的歸納。
一、善于化景物為情思。楊明義在創(chuàng)作上一貫講究抒真感情,畫真感悟。既能寄深情于有限景物,又善于把有限景物化為無限的情思。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涌現(xiàn)在他筆底的往往是人格化的自然,是物我一體的結晶。已故著名畫家董壽平先生曾說過:“畫竹是畫家本身與所畫之竹融為一體的過程。人即是竹,竹即是人。要做到人畫竹而竹化人,人與竹俱達到‘物我兩忘’的意境之中,才能畫好竹!保ㄗ⑺模董壽平畫竹是這樣,楊明義畫山水亦如此。
出現(xiàn)在楊明義水墨畫中的湖光山色,漁村農田,水鄉(xiāng)民居,林木花鳥種種“景語”,同時也都是發(fā)自畫家心靈深處的種種“情語”。如果說,他的《荷塘情趣》是一首贊美生活安逸與心態(tài)平和的抒情詩。那么,他的《四季荷塘圖》則是一支內蘊豐富耐人思索的交響曲。它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變化不同的荷花于一塘,并在此中表現(xiàn)出了荷花各種不同形態(tài)的美,又借荷花一歲一枯榮的輪回形象,讓人感悟到歲月的流逝和人世間的滄桑演變,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果說,他的《江南雪霽》是一幅充滿溫馨,撩人鄉(xiāng)思,討人喜愛的小品。那么,他的《江南瑞雪圖》則是件景色壯麗引人入勝的佳作。橫向平行的構圖,增強了作品寧靜的氣氛。飽含水份的筆墨渲染,烘托了濃濃的雪意。積雪里婀娜多姿的小樹和水中游弋的鴨群,預示著嚴冬中蘊孕著春的信息。點線面的交織與黑白灰的對比,更使作品擁有一種難以言傳的魅力。讓人既能體味畫中之情與象外之意,又能領略到水鄉(xiāng)民居經(jīng)過銀裝素裹后獨特的秀美。
此外,楊明義在描繪景物的同時,畫中也時有人物出現(xiàn);蚴巧砼蛞,牧放牛群,撒網(wǎng)捕魚,搖櫓行船的勞動者,或是樸素勤勞、儀態(tài)清秀的農村姑娘。這些形象雖著墨不多,但卻生動傳神,富有真實的生活氣息。這些畫中人的出現(xiàn)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作品有機的組成部分。在人與景的直接契合與交往中,更能深刻地揭示出大自然的奧秘,以及大自然與人類精神息息相通的內蘊。
二、淡雅神奇的朦朧美。在楊明義的作品中雖不乏水墨淋漓,風云飛動,和非凡的氣勢,然而更多的作品則是筆法輕盈,格調淡雅,畫面靜謐,具有一種清新迷人的朦朧美。我曾向明義問及這種美術特色的成因,他認為主要是生活的召喚和自然的賜予。他說:“生活的美,大自然的魅力吸引著我,不斷給我創(chuàng)作上的靈感和啟發(fā),也練就了我的觀察力和意態(tài)!彼對我講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清晨他陪朋友去東山寫生,因為天下大霧只好中途在木瀆鎮(zhèn)停車。當時周圍的村鎮(zhèn)、樹木和漁船,都在無邊無際的大霧籠罩之中,時隱時現(xiàn),似有若無,神秘莫測,令他激動不已。這種空靈、浮動、神奇的朦朧美給他留有很深的印象,也是他長期在創(chuàng)作中夢寐以求的一種藝術境界。他在創(chuàng)作中有時運用傳統(tǒng)花鳥畫的沒骨法,有時借鑒西方水彩畫的濕畫效果,有時又繼承大寫意的潑墨和潑彩,加以融匯創(chuàng)造,自由地進行揮灑,力求表現(xiàn)澤國水鄉(xiāng)惟妙的天光波影,描繪天地間風云變幻的瞬間,捕捉某種懷舊的夢幻情致,從而取得種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這種朦朧、淡雅、純凈的格調,有時還能體現(xiàn)出一種“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傳統(tǒng)文化品位。而這種格調與品位恰好與當前人們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心態(tài),渴望在大自然中尋找自己精神伊甸園的夢想相契合,能給人以溫馨感。
三、詩境、音韻與畫意的交響。著名畫家韓羽評楊明義的畫時只用一個“詩”字。澳大利亞有位著名音樂指揮家稱贊楊明義的畫里又音樂。實乃獨到之見解?墒窃诰唧w的畫中有誰能分得清哪是音樂呢,因為它們都與畫中的形象結合在一起,水乳交融,渾然成為一體了。詩畫相結合是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精華之一。楊明義的創(chuàng)作實踐,再次證明詩是無形畫和畫是有形詩的關鍵都基于作品的內核。畫家要有詩心,作品才會有詩魂。出現(xiàn)在畫中的景物已不是自然層面的單純摹寫,而是在詩化的浪涌中把自然景物向更高層次的升華。致于作品的音樂感,主要是借助作品的形式結構的節(jié)奏,注意畫面虛實的處理,黑白對比的轉化,以及水與墨的交融,面與線條的穿插。尤其是他善于發(fā)揮空白的作用,和筆墨頓挫與揮灑之間氣運的流動,從而形成種種美妙的旋律。有如提琴弦上流淌的小夜曲,或橫笛吹奏出的田園牧歌;又像聲聲軟糯的吳語,或婉約優(yōu)雅的彈詞曲調,令人為之神往。
還需要提出的是,詩境、音韻與畫意的交響,是以楊明義的豐富生活經(jīng)驗和對自然的深入理解為本的。也基于他對藝術創(chuàng)作全身心的投入。正如俄羅斯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說:“一切作品要寫得好,就應當是作者心靈里唱出來的!狈駝t作品就不可能真正引起人們的共鳴。
根深才能葉茂。楊明義的水墨畫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并取得獨樹一幟的成就,這固然與他本人的藝術才華和對人生對自然的體驗與感悟有關。同時與他長期孕育和不懈努力也分不開的。一、多年來他一貫堅持到生活中畫速寫與寫生,積累了豐富的創(chuàng)造素材;二、在學生時代他曾畫過大量的水彩畫,為后來的水墨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三、他還悉心研究和臨摹過我國歷代許多傳統(tǒng)中國畫的名作;四、更直接的是得益于他自己多年從事水印版畫創(chuàng)作的成功經(jīng)驗。由于他這有些扎實的藝術功底,又善于吸收和靈活運用各種新的表現(xiàn)方法,去追求作品的整體效果,因而取得成功。他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風采,又有現(xiàn)代感的水墨畫,通過展覽、出版、電視和報刊等宣傳媒體,近年來已邁進國際藝林的行列,得到了中外人士和觀眾的普遍好評。
學海無涯,貴在追求。楊明義現(xiàn)在正當盛年,創(chuàng)作條件、創(chuàng)作心態(tài)和創(chuàng)作機遇,都處于個人的最佳時期。希望他繼續(xù)保持自己的心靈感悟,煥發(fā)自己的藝術青春與創(chuàng)作激情,把更多的美留在人間。
1998年夏寫于北京團結湖畔
附錄:1964年7月號北京《人民中國》雜志的封底發(fā)表了我的水印木刻處女作《紅梅時節(jié)》,這是我首次參加全國版畫展的作品。也是在去年夏天第一次去省里水印木刻創(chuàng)作班中創(chuàng)作十幅作品中其中一幅,那期雜志內還附有一篇對我的作品介紹的短文和我的一張照片。那年我二十歲,又是剛剛才參加工作踏上社會,所以越發(fā)的因此而興奮和激動。
事后才知道,我生平的第一篇介紹我作品的評論短文是由當時在《人民日報》任職的馬克老師撰寫的,次年,他來出差來蘇州找我,我們第一次的會面也是十分具有戲劇性的,那天我在電影院里看電影,正好當影片到高潮時候,只見一位高個子的男人彎著腰似乎在找尋著什么,我低聲問他找什么東西,他回答道:“我找一個叫楊明義的人。”我說我就是,這樣我們第一次的會面竟是在一片漆黑的影院中。
以后他給我寄版畫方面的書籍,不斷來信鼓勵我的藝術應該在深入生活基礎的創(chuàng)作道路走下去。后應邀任我們蘇州版畫藝術研究會的藝術顧問,又多次參加研究會開展的多項創(chuàng)作展覽講學活動,是我們蘇州版畫同道的良師益友。
9年我返國后,又請他來蘇小住,他看了我許多水墨新作后,為我撰寫了《化景物為情思的歌手——讀楊明義的水墨畫》這篇文章。后刊登在《美術》雜志上。
。ㄎ恼聛碓从凇端谩罚
發(fā)表評論 評論 (12 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