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與修養(yǎng)
字,人人寫,人人一生都離不開字,但未必都能將字寫的正確、清楚、整齊、美觀,使人感到舒服,而不使人眼花繚亂,望而生厭,或因字筆畫不清而不知其所云。
寫字和書法雖不是一個概念,但它們之間并不存在一條鴻溝,書法必須具有寫字的基本要求,不寫字或?qū)懖缓米,談不上書法,而寫字有美的追求、有藝術(shù)的升華,達到一定的藝術(shù)高度才能稱其為書法。
上世紀五十年代印度總理尼赫魯曾對他女兒說:“世界上有一個國家他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yōu)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你要好好的學習,我說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漢字及書法藝術(sh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chǎn),是民族智慧地結(jié)晶。我們每天都離不開他,但對他卻又很陌生。
字寫的如何,他是人內(nèi)在修養(yǎng)的一種外在表達。在我國傳統(tǒng)的書法理論中,習慣把寫字與做人,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 早在西漢晚期揚雄在《揚子法言》中就說過:“書,心畫也!敝翓|漢晚期,趙壹在《非草書》中說:“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丑,在心與手”的觀點。他又說:“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宋代蘇軾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明人項穆在《書法雅言.辨體》中說:“心之所發(fā),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jīng)綸,樹之為勛,立之為節(jié)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跡……。但人心不同,誠如其面,由中發(fā)外,書亦云然!明代傅山說:“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未習魯公書,先觀魯公詁,平原氣在中,毛穎足吞虜。”清代劉熙載說:“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概》)。人常說“字是人的第二顏面”,“字乃人之衣冠”。
在我國封建時代,歷代都把書品作為考核人品的一項非常重要條件。以書取士,要想作官,必須寫一手好字。寫不好字,別說作官甚至找個文差也很難。
自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躊躇滿志到處巡狩,巡狩到那里,就要在那里立石記功,這些記功石碑上的字都由他的丞相李斯來寫,這也說明書法藝術(shù)在秦代已明確受到重視。
西漢王朝建立后,一般的律令、典章、制度,皆由蕭何負責制定。在蕭何制定的《草率》中,規(guī)定以八體書(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其中除小篆、隸書外其余六種都是秦以前固有的)作為學童應試的內(nèi)容,成績好的可以作專門負責文書、奏章工作的“尚書”、“史書令”。以書取人,既是國家的制度,對每一個人來說,也是作為入仕“當官”的手段。
魏晉時代特別是晉,是歷史上書法造詣最高的時代,并設(shè)置書學博士。魏武帝曹操書法水平就很高,他對善于書法的人特別器重,椐記載曹操曾派專人訪求得罪過他的梁鵠,就是由于他的字寫的非常好,而不記前嫌,加以重用。
唐代則全面采取了以書取人的措施,又設(shè)立了專門培養(yǎng)書法人才的“書學”。在選拔人才的四個方面(一曰“身”,二曰“言”,三曰“書”,四曰“判”),第三就是書。
之后,到宋、元、明、清歷代科舉考試中都將書法的優(yōu)劣放到舉足輕重的位置,從秀才到舉人,再高一層當進士,都要考試。進士分兩類:一類為翰林,另一類分到各部、各縣去當官。這種科舉制度,除看應試人的政治見解如何外,還要要看他的字是否寫的整齊。所以科舉的卷面要求四個字:“黑、大、光、圓”。墨色要黑,字要飽滿,要撐滿了格,筆畫要光溜圓滿,這個圓又講筆道的效果。這樣,在選才標準上,又將書法條件提高了一步。
我們今天字寫的好壞,與升學、就業(yè)、評職稱、當官、晉級的關(guān)系并不那么舉足輕重,但每個人所寫的字確實反映這個人的內(nèi)在素質(zhì)。
現(xiàn)代有一門學科叫做筆跡學,他是通過對個體筆跡不同書寫規(guī)律的研究,反映書寫者個性,心理和行為特征的一門交叉學科,它是一門以研究人類文字筆跡特點和人的內(nèi)在素質(zhì)之間聯(lián)系及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與心理學、行為學、人才學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也說:“筆跡學是一門被高度使用的科學,因為它不必見面就可以了解一個人”。看來,我國古人所說的“書如其人”,“以書取人”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jù)。
文化名人郭沫若一九六二年八月為《人民教育》題詞說:“培養(yǎng)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guī)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養(yǎng)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惫弦徽Z道出了書法特殊的育人功能的真諦。學習書法確實能提高人的修養(yǎng),所謂人的修養(yǎng),儒家是指通過人的內(nèi)心反省,培養(yǎng)完善的人格。今天來說,修養(yǎng)是指個人的思想品德、道德行為、個人的氣質(zhì)、性情、意志、毅力、審美水平、心理素質(zhì)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修養(yǎng)的內(nèi)涵。
要寫好字并達到書法的高度,就必須老老實實學習前人的寶貴經(jīng)驗,認認真真的臨摹前人碑帖。一絲不茍的按前人筆法、點畫、墨韻、結(jié)體、章法、氣韻等,不斷修正自己隨意的書寫習慣,博采眾長,鍥而不舍,在不斷提高文化素養(yǎng)的基礎(chǔ)上,才能使自己所寫的字達到書法的更高境界。臨習書法的過程,也是不斷磨煉自己意志品德、做事耐心認真的過程;也是不斷否定自己,吐故納新的過程。這和做人一樣,不經(jīng)常否定、改正自己缺點與不好的習慣,除舊布新,就不可能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自己寫的字不光是讓自己看,當寫出的作業(yè)、試卷、信件、總結(jié)、申請、表格以及各種文稿字跡潦草凌亂、七扭八歪,讓人分辨不清,望而生厭,人們看到這樣的字跡絕不會對書寫者的素質(zhì)有好的聯(lián)想。當我們面對書法家的碑帖,而心慕手追時,往往會被古代書法家與作品傾心佩服,那種浮躁、虛榮、驕傲之心也隨之油然而止。
在臨習、創(chuàng)作書法的過程中,能不斷的提高藝術(shù)欣賞力,當我們面對或雄強豪壯、或端莊淳厚、或險峻跌宕、或研美綺麗的書法作品時,那變化的點線墨跡,使我們產(chǎn)生不同的感情體驗。書法之美源于自然,古人在評價書法作品時,也多用自然的物狀來加以形容,唐韓愈形容草圣張旭的書法是:“喜怒、窘窮、憂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fā)之。視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zhàn)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
各種藝術(shù)都是相通的,都有共性。諸如繪畫、雕塑、戲曲、舞蹈、音樂、詩詞等等,都是可以相互借鑒的。他們都有韻律,都有節(jié)奏,都有藝術(shù)之美。使我們在學習書法時,不斷提高自己藝術(shù)的鑒賞力。
書法寫的是字,字和字連成文,不管文義只考慮字,等于一個人沒有靈魂。在閱讀、書寫書法作品時,我們就要學習古文、詩詞、名言、警句、論述、了解歷史、了解書法家的歷史背景、經(jīng)歷、人品等等,在此同時,不但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而且也受到傳統(tǒng)文化和書法家人品的熏陶。對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有了更深刻、更具體的理解,發(fā)至內(nèi)心的愛國之情也會由然而生。所以,學習、臨摹、創(chuàng)作書法的過程也是修心養(yǎng)性,磨練意志、提高自己修養(yǎng)的過程。
韓健
發(fā)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